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_高考论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_高考论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导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对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选自课外(以传记体为主),而设题的着眼点则是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重在考查运用能力,并以《考试说明》所列考点作为检测的标准。因此,复习时应注意牢固掌握课内文言基础,对课文尤其是那些典范之作,要读熟读透。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点要烂熟于心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中,提高应试能力。下面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分考点略作解析,指出试题特点,探索解题思路,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方向。

[考点]

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B级)

[知识要点]

掌握课本后所附的《文言常用实词表》所列举的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里尚未直接接触而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着重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1.一词多义

了解词义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明确词的多个义项,能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确切含义。课文所列出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多是多义词,尤其要重视出现频率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实词。(有关知识可复习高中课本文言文单元知识。下同)

高考题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996年高考题)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此题主要考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B项中两个加点实词较易理解,课文中出现或涉及过。CD项较难辨些。“寝”本义是“休息、睡觉”,结合上下文句意可以推知,“寝”在此是用引申义“停止、止息”,意译为“不去执行”。再看D项,“贾”在文中的意思如作“消除”解,则与原意相反,“贾”此处当用其引申义“招致”解才确切。答案当为D项。可见,常用实词的多种义项,必须联系语境仔细推敲,加以辨别。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由词义演变造成的,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变化等,还有单、双音节的变化和偏义复词等。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容易出错。

高考题析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偏义复词的是(1996年高考题)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在掌握了“偏义复词”的基本特点后,根据语境,联系句意,不难推断,属偏义复词的应是C项。因为,“刺”当为“指责”意,故“刺”的对象是“短”而不是“长”,也不是“短”与“长”。

3.通假字

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只有识别了通假字在文中的表达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复习时可将课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按读音、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印象。

高考题析

下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1995年高考题)

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A.作标记 B.记住

C.记述

D.通“识”,知道

解答此题,只要掌握高中课文中屡次出现过的通假字“志”通“识”,根据语意当不难选定。

近几年试题,没有专门考到通假字,但掌握常用通假字的用法,对于疏通文句还是有必要的。

[考点]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

[知识要点]

和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199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虚词的考点,明确列出了30个虚词。但虚词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关系到对句意的确切理解。高中课文中关于虚词的四篇知识短文,应联系课文认真阅读。虚词复习贵在一要抓重点,抓一些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二要掌握每个词的最主要用法,兼顾其他;三要分清各自的特点和细微区别,不要混淆;四要准确判断其在句中使用的是实词义还是虚词义。

高考题析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996年高考题)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福

(ABCD选项内容略)

如果掌握文言虚词“以”的一般用法,联系语境,便不难作出判断。①句中“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凭借,意为“凭……身份”;②句中“以”是起提宾作用的介词,可解作“把”意;③句中“以”表方式;④句中“以”表原因。因此答案为D。

此外要注意的是,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这几个,也不一定局限于对单个加点词的考查。

[考点]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B级)

[知识要点]

所谓“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所以辨析句式也应在与现代汉语的一般句式比较下掌握各种文言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数词的活用等。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因此判断词类活用一般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高考题析

1.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995年高考题)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辨析的关键在于“知天下之理”是否属宾语前置。孤立地看,“天下之理”既可以理解为“天下的道理”,又可以解作宾语前置的“治理天下”意,但在上下文特定语境之中,则只能理解为前者。

2.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996年高考题)

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这道题所设的考点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着重点还是在于实词的理解辨析上。2题中的“给”意为“足”、“满足”,从句意推断当用作使动,解作“使自己满足”或“满足自己”。要读懂这类句子,其中词类活用现象必须弄明白,否则,就会导致错解。

[考点]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汉语(B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句意理解、翻译,是综合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体现原文的语文特色,文笔优美、生动,有一定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句子的重心应放在词语上H其是一些关键性词语的辨别,遵循词(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方能辨出正误。近几年高考对这类题目的考查占了文言文阅读的很大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倾向,直接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这种主观题型,很有可能出现。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近年来是与文意的把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题干中也把以前称“正确的译文”改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高考题析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998年高考题)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由于选择题的特点,这类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可供比较、选择、参考、作用的条件。

(1)选点:就是对选项进行比较,凡是相同的翻译暂时不去管它,只找出对重点词语的不同翻译。如①句着重抓一个“等”字,②句抓“殊”字。

(2)辨析:能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分析辨别该词有句中的意思。“等”当解作“与……一样”;“殊”意为“很、十分”。

(3)验证:把选定的项放入原文,如果文意贯通,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了。

[考点]

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

[知识要点]

这是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概括能力。这种分析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筛选或组合反映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的材料和信息。“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理解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考生能够分辨了解在叙述某一事件或所说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材料本身的具体内容。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观念,在读懂语言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根据不同的文体,来理解文章主旨,理解局部怀整体、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对文中关键性的疑难词句,要结合选项内容,在具体语境中仔细推敲,以求准确理解,才能达到准确分析文章的目的。

高考题析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6年高考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为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对照原文,看破错项中“误区”的设置。从例题中大致可以找出几点带规律性的东西。

(1)移花接木。A项说“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符合大意;说郭永“反而为他(指州长官)说话,向朝廷推荐”,这便是将州长官面对“盛威临之”而“不为动”的郭永无奈而采用的拉拢手段“错接”到了郭永的身上了。

(2)妄加推断。B项说郭永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按文意,这纯属巧合,郭永意在惩罚乘岁旱“哗民”的巫师。这种误区的设置带有较大的隐蔽性,须多加推敲。

(3)曲解词义。D项说郭永“数年后回大谷复职”,“复过之”的“复”解作“复职”,是曲解。从文中下句“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可推知“复过之”应当理解为“又经过大谷县”。不然,老稚为何要遮留(注作:“拦阻挽留”)呢?

可见,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把选项与原文逐一对照,联系上下文仔细辨析,分出正误。

199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删去了原有的“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析”这一条。1998年高考卷文言文考查“分析文章”这类题也相应地由前几年的两道减为一道,而且,设题难度也有所降低。

以上是对《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阅读考点的3项总共7条具体要求的解说。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高考知识点为线,串联起文言基础知识之珠;以近年来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典型剖析,总结经验,探索解题路子。在落实基础的同时,精选一些文言语段进行迁移训练,方可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标签:;  ;  ;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