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中学 253100
摘 要:本文从《秋夜思》出发,在介绍了《秋夜思》结构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秋夜思》 审美特点 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深刻的文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用特有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音乐情绪宣泄与个性形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了以追求含蓄美、气韵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美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以《秋夜思》为例,通过对乐曲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描述,将中国音乐追求理想人格、生存自由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意义深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精神世界。
一、《秋夜思》的作品结构及内涵分析
1.作品结构分析。这首乐曲短小而精致,结构清楚明了,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结构。整首曲子经过G调引出,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契机发展而成,旋律清晰明了又有条理。既随意而又柔美,层层递进,连绵发展,巧妙的运用重复、模进、以及多种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色及韵味上的特点。全曲音调高昂,节奏缓慢激进,古意盎然却也不缺乏新的声音。乐曲以简洁明了的手法、古朴优雅的曲调,表现出一种欢快而幽静的心情。乐曲将当代古筝演奏技术和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相结合,以乐思的逐步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表现出了由秋天引起的万千思绪及安适自在的心情。《秋夜思》这首作品在创造风格上拥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联接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曲调,采纳了陕西地方筝乐中的欢音音阶,以sol、la、do、re、mi五个音为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缅怀之情。
2.作品内涵分析。《秋夜思》结合秦腔传统音乐的特点谱写而成,全曲一共有六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幽远、古朴,全曲由散板开始进入,先由mf的力度在倍低音区入手,接着以mp的力度演奏泛音,泛音的空灵之美让乐曲的伤感更进了一层。整个乐段的散板在强和弱之间交替出现,让人不禁有走进秋风瑟瑟世界的感觉,散板节奏比较自由,在演奏的时候要给观众走进诗意秋天的感觉。散板段结束以后紧接着出现的是第二乐段,这段出现了一连串的三连音,从高音区向低音区逐步进行表现了由秋天引发的愁绪,三连音结束后是六连音的出现,这一部分的旋律像潺潺的流水,连绵不绝,旋律也令人思绪万千。六连音后的摇指的出现,表现出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再加上左手此起彼伏的刮奏,让人不禁有一种从秋夜深沉的空灵引向思绪万千的感慨。摇指段结束后乐曲又回到了三连音的演奏,作者一下从离别的伤感转到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随着散板的出现再次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快板段右手干净利落,用mf的力度演奏,左手用小关节拨弦,像军鼓一样坚定有力,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表现出与朋友再次相遇时激动无比的心情。激动无比的相聚之后是愉快的交谈,乐曲出现的大段摇指突出思绪万千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以及各怀心事的内心表现。乐曲慢慢的进入尾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随着音乐的淡淡隐去,情感已融入到秋夜的深沉中。
二、《秋夜思》的审美特点及其在乐曲中的具体表现
1.形散而神聚的含蓄美。含蓄美主要重视的是事物本身的内涵,强调内在的含蕴美,注重言外的意韵,显现的是一种表面上不外露、不张扬的创造,是一种让人回味无穷悠长的美的体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含蓄美,存在于那些并不是体现喜怒哀乐的情绪中,而寻求的是言外之意的音乐表现。所以,含蓄美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愫和体验,这种内在的感觉和体验要比外在的形式更深刻、更具体、更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孔子的“君子好色”含蓄美的抒发,包涵了前人对文学要求的含蓄美,这一观念运用到文艺上,便是和“节制”有关,与“含蓄”相连,即造成了儒家文艺思想中的以礼节制约文艺特性的面貌,也是造成文艺重含蓄、重节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秋夜思》这首作品的音乐材料相对来说比较统一,但是布局比较分散,旋律多运用模进、移位等手法,调式主要运用了商调式与羽调式交替进行,以欢音音阶表现出了愁苦意境。作品中的情绪和旋律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一个“愁”字。因此给听众带来了浓郁的秋天色调,乐曲通过将主题旋律贯穿发展,使得整首曲子非常具有凝聚力,将整首乐曲的结构在音乐形象上保持了统一的特性,正契合“形散而神聚”含蓄美的原则。
2.深邃悠远的气韵美。中国传统音乐在以“和”为前提的基础上,以道为本的审美体验与表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韵美,它将天人相通的美学境界很好的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气氛的创造,从而缔造了高雅空灵、意味婉转的气韵美。孟子提出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说),简单来讲就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使“气”的内涵具有了道德属性,但是并未将“气”同艺术创作直接结合起来。唐代的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说的就是在语言文字之外饱含着无尽的韵味。随着思维的解放,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转变,“气”和“韵”这两个范畴是密不可分的。宋人陈善指出“文章以气为主,气韵不足,虽有此在,要也非佳作也”,这个时期的文士都将“气韵”作为品文论艺的一条首要原则,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作品的美感,使作品中充满了流动不息的“气韵”美。由此可见“气韵”美是“中国艺术所趋向的逾越具体美感而寻求无尽之美的理想。”
《秋夜思》是一首陕西筝曲,乐曲中左手的作韵技巧十分丰富,在乐曲中极具代表性,左手的颤、滑、揉、按都体现出古筝的“以韵补生”,在《秋夜思》中为了加强音乐的紧张感,在弹奏的时候适当的加上颤音,会使得原本的音调更加凄美感伤。乐曲在情感上具有浑朴而又深厚的感召力和迸发力,《秋夜思》属于抒情型,旋律婉转,体现出了作者在深秋之夜产生的思乡情感,以及勾起了作者的种种回忆,旋律既有感伤思念、高亢激昂,也有欢快活泼、飘逸安宁的情感,时而恬静如水,时而思绪万千,在乐曲中更多的却是作者和友人深深的离别悲伤愁绪,音乐细腻而又精致。乐曲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作者的思念感慨,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描绘的生动形象,从而体现出作品的深邃悠远气韵美的审美原则。
3.写意优于绘形的意境美。意境美讲究的是以形写神,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立意、表现、达意。它打破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性,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托物寄情,寓情于理”,达到理想化的境界是一种憧憬和信奉,它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美好世界的向往。它包含了“情景交融”的真实美、“虚实相生”的结构美等。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要求,人们就需要修身养德,在思想上做到淡泊名利坚守心灵的安适才能由此静则生慧。庄子认为人们只有了解了自然中蕴含的奥妙,探究了万物的成理,在适应自然中才能感受到美的意境与韵味。在前人的眼里,是以天人合一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趣味。
在《秋夜思》这首作品中引子中装饰性倚音再加上低音区深沉的音色,听觉上有着情景交融的感觉,在之后又出现的四度跳进的泛音,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引子过后的慢板部分,选用左右手相交替的三连音节奏,十分具有层次感,整个乐段拥有很强的流畅感,将主线条旋律隐藏在流畅的节拍中,旋律起伏跌宕,把人带入了思乡的情绪中。紧接着呈现的六连音只用了2、5、6这三个音进行反复演奏,这一部分的旋律像潺潺的流水,令人思绪万千。乐曲中的摇指有慢板后的摇指和快板后的摇指,慢板后的摇指表示作者激动、喜悦之情,摇指是激情的,力度较强,而快板以后的摇指是飘逸的,表现出作者激动的情绪逐步平静,陷入深深的思念中,弹奏的力度是由弱到中强。快板是这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具有非常强的舞蹈性,表达出与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作曲家通过对音乐旋律抒情气质的表达,展现出了秋夜恬静的韵味,从而凸显出乐曲“写意优于绘形”的审美诉求。
《秋夜思》是一首精致的器乐小品,整首曲子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动机发展而成,随意且有逻辑,在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深秋之夜的思乡愁绪,通过这首作品我们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的音乐的教化颇深,到现在所使用的音乐美学还来源于传统。作为现代人,恪守传统是无为的,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成长,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转变开创出新的美学思路,为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秋夜论文; 乐曲论文; 音乐论文; 气韵论文; 美学论文; 旋律论文; 作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