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流通系统演进:制度信息不对称_信息不对称论文

生产资料流通系统演进:制度信息不对称_信息不对称论文

对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演变的一种解释——制度性信息不对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资料论文,不对称论文,体制论文,制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演变的特征

1.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十分不稳定的,无论是计划分配制度还是工商分工管理制 度和管理机构,一直处于频繁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频率可以说高于任何一个行业,任 何一种体制。

2.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演变的实质是工业部门(主要指重工业)与物资部门之间的博弈。 计划经济时代,虽然由于权力分配的格局决定了物资部门经常处于强势地位,但工业部 门仍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削减这种强势。当时有一种说法,即生产建设企业认为物资 部门是“靠不住、离不开”。正是反映了生产建设企业的无奈。

3.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同时也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指令性计划程度越高,越有 利于保障中央的利益。由于物资部门在当时是实现指令性计划的主要工具之一,故在物 资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博弈中,中央往往支持物资部门这一方。

4.改革开放以来,总体的趋势是工业“进”而物资流通部门“退”。工业进指工业企 业通过前向一体化战略,占据了一大部分原属物资部门的市场,物资部门的市场占有率 逐年减少。工商关系模式逐年向以制造商占主导的美国模式发展。

二、对上述现象的几种解释

学术界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方针就是重生产、轻流通,造成生产企业投资多,装备先进, 而物资企业投资少、技术落后。

2.物资部门人员素质差。

3.流通行业进入壁垒低,易产生过度竞争。

上述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姑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得到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人才流动 的市场经济时代,人员素质完全可以在短期得到调整。第1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我 国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作为国家分配重工业资源手段的物资部门还 是受到重视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流通问题,把流通体制 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群众中也曾出现下海经商的热潮,第3种解释从产业 组织的角度,解释了物资企业效益滑坡的原因。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流通行业的退出 壁垒也较低,退出的代价很小(沉没成本少),故即使有过度竞争,也不至于很严重。这 种观点也无法解释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因为当时物资行业的进入壁垒 非常高,处于完全垄断状态。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性信息不对称。信息不 对称是指由于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博弈的双方的一方处于信息优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上 的劣势。制度性信息不对称是指一种源于制度的,不是人为的(如当事人水平低、不学 习),内生的信息不对称。工业与物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以下原因产生:

1.专业化分工制度。专业分工是现代社会生产最基本制度。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 率,也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我国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间一直有产供销一体化的要 求,正是为寻求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逻辑后果。然而,政府为了保证其工业化目标( 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集中有限的生产资料资源,所以剥夺了生产资料生产企 业的产品销售权。由于采取由物资部门统购统销的办法,割断生产企业与用户的联系, 导致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现象。

2.工业企业产品少而流通企业产品多。我国工业企业一厂一品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 由我国的投资体制决定的。当时,我国新产品的我国的投资体制决定的。当时,我国新 产品的开发、投产决策不是由企业做出,而是政府做出的。政府为了显示政绩,增加一 个新产品就要办一个新厂。但是流通企业为了追求范围经济,必须同时经营多种产品, 同一产品也必须同时经营多个品牌或产地的产品。在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后,这种 状况已有改变,但工业生产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毕竟比流通企业高得多,故工业企业产品 数相对流通企业还是少得多。

3.利益冲突。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如掌握产品销售 权可以开后门。物资部门获取了产品销售权自然影响工业企业的利益,而工业企业则通 过信息私有化削减物资部门的这种权力。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且工业部门拥有信息优势,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变革以工 业进(扩大市场占率)、流通企业退(市场份额减少)为总体趋势。此外,生产资料流通体 制的变革同时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这场博弈中,拥有信息优势的是地方,故总体 趋势是地方进(自主权扩大、留成比例提高)、中央退。但是决定游戏规则的是中央政府 ,而物资部门的存在有利于集中统一分配短缺的生产资料,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意图。因 此,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总是处于“一统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统”的循环 之中。工业、地方有信息优势,就能以“死”(不作为)对抗中央的“统”,中央只好退 (放开)。一放之后,工业、地方就能凭借信息优势削弱中央、物资部门的权利和利益, 当时就被称为“乱”。“乱”到一定程序,又会出现“统”。

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生产者——经销者的关系之中,也存在于分配者——需求者关 系。计划分配者无法了解需求者对物资需求的确切数量、时间及品种等信息,故出现所 谓“头戴三尺帽,中间砍一刀”的做法,即由于无法了解上报的计划指标有多少水分, 只好一刀切,无法体现择优分配的原则。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计划分配物资范围不断缩小,物资部门作为执行计划分配工具的 职能逐步丧失。然而,物资部门效益最好的却是在计划价格大幅度放开的头几年,如19 86、1987年及1993、1994年。原因在于生产企业长期处于与需求方割断的状态,只能利 用物资部门这一分销渠道,价格开放后价格上涨的收益多数被流通企业获得。也正是这 种状况更促使工业企业下决心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这样,物资部门相对于生产企业本 来拥有的需求方信息优势也逐渐失去,市场份额也逐步减少。

90年代初期,工业企业自建分销渠道的现象愈演愈烈。表面看,是由于生产企业集团 化的推动,即在组建生产企业集团过程中,成立了专业供销公司负责集团内部企业产品 销售和物资采购。更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假冒伪 劣产品泛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等不讲信用的行为非常普遍。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 中,纵向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所说:“若其他情况 相同纵向一体化在信誉差的社会中,比信誉好的社会中,将更能实现。”

纵向一体化,即非专业化倾向不仅发生在生产企业,也出现在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从8 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实现计划内外双轨制。低管制价格导致的短缺 以及市场价格与管制价格(计划价格)巨大的价差(常在一倍以上)使物资企业产生强烈的 后向一体化倾向。然而,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求大规模投资和专用化程度较高的资产,流 通企业这种后向一体化战略虽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但以丧失规模经济为代价。 一旦生产资料由短缺转为过剩,流通企业的小规模生产企业往往成为包袱,甚至导致企 业亏损、破产。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与消费品流通领域作一对比。商 业中批发企业的现象与物资企业相类似。传统批发企业基本上是一个计划分配者,它不 需要产品的质量、品种、特色等信息,也不需要关心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只要执行政府 的指令性计划即可。由于缺乏信息,传统的批发体制的交易费用是十分昂贵的,但计划 分配者是一个垄断者,它可以向上游的生产企业或下游的零售企业转嫁交易费用。但在 减少或取消指令性计划之后,批发商由于处于信息劣势必须承担大量的交易成本,结果 导致制造商越过批发商直接与零售商进行交易,中国批发企业大面积亏损。零售企业虽 然也是中间商,但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博弈中,零售商占有销售市场、消费者需求方面的 信息优势。与生产资料市场不同,消费者数量众多,分布十分广泛,制造商要获得消费 者的信息成本十分高昂。而在零售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中,产品质量、进货价格等成了零 售商的私有信息,面对非专业化一般消费者,零售商处于信息优势。故在当代流通领域 ,零售商常处于强势地位,美国沃尔玛以一家零售企业的身份列世界500强之首,就是 最好的证明。

三、结论

总之,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中生产与流通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而信息 不对称导致昂贵的交易成本。生产资料的市场主体——工业企业和物资企业为了减少交 易成本,选择了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而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非专业和规模不经 济(即所谓大而全、小而全)。如何在保持生产资料生产与流通的专业化分工制度同时, 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遂成为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

标签:;  ;  

生产资料流通系统演进:制度信息不对称_信息不对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