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统计差异与贸易平衡_香港进口论文

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贸易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经常是双边贸易争端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中国对美贸易不公平的实证依据。中美双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近年来,中美商品贸易失衡问题仍在加剧。据美国普查局统计,美中贸易逆差从1995年的337.9亿美元快速上升到2003年的1240.7亿美元,而中国海关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从1995年的85.9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86.0亿美元。两厢相比,美中双边贸易差额差距在逐年拉大。而且,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美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出口仅为9.3亿美元,到2003年飙升到576.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美出口的62.4%。1993—2003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53%以上都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出口完成的。由此,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对美较高的出口贸易压力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张力。

现实中,正是由于中美双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较大差异,以及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的较大影响,从而导致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争议很大。Chaodong Huang and Broadbent(1998)认为,中美在编纂双边贸易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一情况导致公众对中美贸易失衡程度十分不同的看法。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同的计价基础和运输时滞,但最重要因素是中国经由香港转口贸易,以及确认和正确地计价这些贸易流量的实际困难。Jialin Zhang(2000)认为,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问题是美中两国对双边贸易失衡做出十分不同的估计,美国使用原产地原则把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但是并不把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的美国产品统计为美国对华出口,因而放大了美中贸易逆差。但是,Mastel(2000)指出,许多亚洲制造商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建立业务,出口产品到美国,却被统计为墨西哥或加拿大生产。因此,美国使用同样规则来决定从中国和香港进口的原产地,很难看出改变美中贸易逆差统计方法的逻辑基础。不过,Fung and Lau(1998)把中美双边贸易统计差异归因于中美对经由香港转口、转口毛利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处理所引起。Fung and Lau(2003)主张,美中两国统计的双边贸易差额数据都是不准确的,他们经过数据调整得出,2002年美中商品和服务差额估计为743亿美元,比美国官方数字要小25%。USCBC(2004)认为,美国的统计方法夸大了美中贸易逆差,因为美国出口按船边交货价,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 并且美国把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都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尽管香港附加值达25%之多。

20世纪90年代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Burke(2000)证实,快速增长的美中贸易逆差是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运营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其中,美国在华某一行业直接投资增长10%,则该行业美国从华进口量将增长7.3%,美国对华出口量将下降2.1%。Taikun Ji(2004)也证实,中国出口中大约65%可追溯到那些在中国建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一半的出口涉及到来料加工或者中间产品加工。据估计,中国出口1美元,只有30美分国内生产附加值;出口美国1美元,只有20美分国内附加值。这就使得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包括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所造成的。

根据这些文献研究,本文把美中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五种:贸易计价差异、运输时滞、经由香港转口贸易、香港转口毛利,以及服务贸易。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中美贸易数据失真和扭曲;并且,鉴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美贸易中占据较大份额,因而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分析。本文研究是基于Fung and Lau(1998,2003)基础上,但又与其有着显著的差异:(1)本文考虑了跨期间运输时滞对中美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影响,并采用运输时滞调整因子和差异率对数据进行了调整;(2)在Chaodong Huang and Broadbent(1998)单向贸易流量图基础上,本文绘出了更加复杂的双向多边贸易流量图,并结合图示推导出中美进出口具体计算关系式;(3)本文选取2000.01—2004.10月度数据,采用计量方法探究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而Fung and Lau没有。并且,本文引入香港转口毛利变量, 创新性地改进Chaodong Huang and Broadbent(1998)中计算方法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情况做出了新的估计,并非像Lardy(1994)等文献给定中国货品转口毛利率为16%,美国或其他转口毛利率为14%。为此,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二部分对美中贸易计价差异及运输时滞做出调整;第三部分对经由香港转口贸易做出调整;第四部分对香港转口毛利做出调整;第五部分对中美服务贸易做出调整,并且在前五部分中采用IMF统计数据加以佐证;第六部分就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双边贸易影响做出计量分析;第七部分给出简要结论。

二、贸易计价差异及运输时滞

实际中,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争端之一是美中贸易统计差异,而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美中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与大多数国家出口计价不同,美国出口数据是依据船边交货价(f.a.s.)统计的,而中国出口数据是依据离岸价格(f.o.b.)统计的, 并且美中两国进口数据都是依据到岸价格(c.i.f.)统计的。(注:f.a.s.,f.o.b.和c.i.f.分别表示船边交货价、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其中,f.o.b.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f.a.s.值比f.o.b.值要小,不包括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保险和运费;c.i.f.包括货价成本、在途包装费、保险和运费。)这样,由于美中进出口计价基础不同,因而需要把双方进出口转换成统一的离岸价格,才能比较中美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差异情况,进而推算出中美贸易失衡程度。为此,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做法,把美国的f.a.s.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并且,依据IMF转换做法,把美中两国的c.i.f.进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值。

在这里,用公式对其进行形式化表述:假定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从美进口与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从华进口分别为X[,CA],M[,CA],X[,AC],M[,AC],则根据上述转换比例,得到中美进出口转换值:中国对美出口仍为X[,CA],从美进口变为(1-10%)M[,CA],美国对华出口变为(1+1%)X[,AC],从华进口变为(1-10%)M[,AC]。由于在一个时期(t-1)时美国从华进口就是前一个时期时中国对美出口,因此,如果贸易一直在增长,则在[t-1,t]内美国从华进口将少于中国对美出口。对这一期间内(通常1年)统计的美国从华进口进行调整,运输时滞调整因子为l[,CA],代表从中国出口到美国运输时间内中国出口的增长。因此

(1-10%)M[,AC](1+l[,CA])=X[,CA]  (1)

其中,l[,CA]=-1,T是运输时间(月数)。令美中两国统计的贸易数据间差异率为d=(M[,AC]-X[,CA]/X[,CA])×100%,则将(1)式代入得到:

d=(1/(1-10%)(1+l[,CA]))-1

(2)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1—12月中国对美出口总值累计为699.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若中国对美出口运输时间为1—3个月,则代入l[,CA]关系式得到运输时滞调整因子l[,CA]=2.1%—6.6%,再将l[,CA]代入(2)式得到d=4.2%—8.8%。因此, 即使中美两国之间双边贸易真正地平衡,中国对美出口严格地等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即X[,CA]=X[,AC],但是按照中美双方现有的进出口统计计价方法,我们计算出双边贸易仍将会出现4.2%—8.8%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可见,正是由于中美两国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和运输时滞,所以中美双方统计的双边贸易数据存在差异是自然的。

类似地,依据中国海关统计的中国对美出口及其年增长率,我们选取中国对美出口运输时间平均为2个月,则得到中国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值。同理,依据IMF统计的中国对美出口计算出IMF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值(见表1)。

表1

1995—2003年中国和IMF统计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值(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  247.1  266.9  327.0 379.8 419.5 521.0 542.8 699.5 924.7

运输时滞调整因子(%) 2.4

1.3

3.4

2.5

1.7

3.7

0.7

4.3

4.8

贸易数据间差异率(%) 8.5

9.7

7.4

8.4

9.3

7.2  10.4

6.5

6.1

中国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  268.1  292.8  351.2 411.7 458.5 558.5 599.3 745.0 981.1

IMF统计的中国对美出口247.4  267.3  327.4 380.0 420.0 616.4 544.0 700.6 926.3

IMF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

268.4  293.2  351.6 411.9 459.1 642.3 616.9 746.1 982.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CD-ROM,May 2004。

这样,考虑到计价差异及运输时滞因素,则中国和IMF统计数据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值不仅普遍小于转换比例调整后美国从华进口,而且更小于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并且,依据中国和IMF数据调整得到的美国从华进口值是非常相近的。因此,美国官方统计的从华进口很大程度上高估了从华进口。此外,转换比例调整后美中贸易逆差普遍小于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转换比例调整后中美贸易顺差普遍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由此,需要继续探究影响中美贸易统计数据差异的其他因素。

三、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

为了直观地说明中美经由香港转口贸易情况,在Chaodong Huang & Broadbent(1998)单向贸易流量图基础上,现绘出更加复杂的双向多边贸易流量图。如图1所示,假定有四个贸易经济体,经济C表示中国,经济A表示美国,经济H表示香港,以及经济O表示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流量以X[,1]-X[,9]和M[,1]-M[,6]来表示,用实体线表示直接贸易流量X[,1]-X[,3]和M[,1]-M[,3],而用虚线表示经由香港转口间接贸易流量X[,4]-X[,9]和M[,4]-M[,6]。

附图

图1 中美进出口多边贸易流量图

为分析简化起见,首先假定在出口和相应进口之间既没有运输时滞也没有计价差异,并且暂不考虑香港转口毛利,然后再逐步增加这些限制。据此,考虑到香港转口贸易后,我们拟计算出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从美进口估计值,以及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和从华进口估计值。

第一,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是=X[,1]+X[,5]。但是,现实中由于中国使用目的地原则,往往漏计了部分经由香港对美转口货品,因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只包括直接出口X[,1]和经由香港间接出口X[,5]的一部分,即X[,CA]=X[,1]+a×X[,5],a∈(0,1)。因此,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X[,CA]+(1-a)X[,5]。而中国统计的对香港出口包括留在香港消费货品X[,2]和经由香港转口货品X[,4]一部分,即X[,CH]=X[,2]+(1-a)X[,4],将其代入关系式得到=X[,ca]+(X[,CH]-X[,2])(X[,5]/X[,4])。因为X[,2]=DM[,HC]表示香港留用的从中国内地进口货品;X[,4]=X[,5]+X[,6]=RX[,CH]表示中国经由香港转口货品;X[,5]=RX[,CHA]表示中国经由香港对美转口的货品。所以,将这些关系式代入得到:

附图=X[,CA]+(X[,CH]-DM[,HC])(RX[,CHA]/RX[,CH])

(3)

这表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可通过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对香港出口、香港留用的从内地进口、中国经香港转口及中国经香港对美转口来计算。

第二,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是=M[,1]+M[,4]。可现实中,美国把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的美国货品往往统计为美国对香港出口,因而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只包括直接出口M[,1]和经由香港间接出口M[,4]一部分,即X[,AC]=M[,1]+b×M[,4],b∈(0,1)。因此,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X[,AC]+(1-b)M[,4]。而美国统计的对香港出口X[,AH]=M[,3]+(1-b)M[,5],代入关系式得到=X[,AC]+(X[,AH]-M[,3])(M[,4]/M[,5])。因为M[,3]=DM[,HA]表示香港本身留用的从美进口货品;M[,4]=RX[,AHC]表示美国经由香港对中国转口的货品;M[,5]=M[,4]+M[,6]=RX[,AH]表示美国经由香港转口的货品。所以,将这些关系式代入得:

附图=X[,AC]+(X[,AH]-DM[,HA])(RX[,AHC]/RX[,AH])

(4)

这表明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可通过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对香港出口、香港留用的从美进口、美国经香港转口及美国经香港对中国转口来计算。

第三,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是=M[,1]+M[,4]。但现实中,由于历史和统计方法的原因,中国海关往往把美国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货品统计为从香港进口,因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只包括直接进口M[,1]和经香港间接进口M[,4]一部分,即M[,CA]=M[,1]+c×M[,4],c∈(0,1)。因此,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M[,CA]+(1-c)M[,4]。而中国统计的从香港进口M[,CH]=M[,2]+(1-c)(X[,4]+X[,9]),将其代入关系式得到=M[,CA]+M[,4]×(M[,CH]-M[,2]/M[,4]+X[,9])。因为M[,4]=RX[,AHC]表示美国经由香港对中国内地转口;M[,2]=DX[,HC]表示香港本身对中国内地出口;M[,4]+X[,9]=RX[,HC]表示香港对中国内地总的转口。所以,将这些关系式代入得到:

附图=M[,CA]+RX[,AHC]×(M[,CH]-DX[,HC]/RX[,HC])

(5)

这表明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可通过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美国经由香港对中国内地转口、中国统计的从香港进口、香港本身对中国内地出口,以及香港对中国内地总的转口来计算。

第四,在不考虑计价差异、运输时滞及香港转口毛利情况下,根据上述(3)式、(4)式和(5)式,分别计算出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及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并且,对这些估计值采用IMF统计数据计算出的估计值来加以佐证(见表2)。

表2

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和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亿美元)

年份 X[,CA] M[,AC]  IMF X[,AC]  IMF M[,CA]  IMF

1995 247.1

455.4

 409.9  410.4 117.5

 162.8

162.8 161.2

161.6

161.6

1996 266.9

515.1

 424.1  424.4 119.9

 166.3

166.2 161.6

161.5

161.7

1997 327.0

625.6

 523.3  523.5 128.6

 180.4

180.2 163.0

161.7

161.6

1998 379.8

711.7

 563.4  563.6 142.4

 189.1

189.0 169.6

169.0

169.4

1999 419.5

817.9

 596.6  596.4 131.1

 184.5

184.2 194.8

195.2

195.3

2000 521.0  1000.2

 727.3  850.4 161.9

 223.8

223.5 223.6

226.0

230.9

2001 542.8  1022.8

 744.1  745.0 191.8

 260.9

260.6 262.0

265.1

265.3

2002 699.5  1251.9

 938.1  939.8 221.3

 289.9

289.2 272.4

277.0

277.1

2003 924.7  1524.4

1192.7 1194.2 283.7

 352.5

352.0 338.7

343.1

343.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6—2003);《香港经济年鉴》(1997—2004);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CD-ROM,2004;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

根据表2,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普遍小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而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普遍高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由此,参照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则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而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所以,实践中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同理,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普遍小于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和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与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比较接近。因此,参照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现实中需要对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低估进行修正。再者,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非常接近于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而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普遍小于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由此,参照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则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相对没变,而需要对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低估进行修正。并且,采用IMF数据计算出的中国对美出口、美国对华出口和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这里数据没有考虑计价差异、运输时滞以及香港转口毛利等情况,因而需要进一步修正。

第五,考虑到中美进出口计价差异、运输时滞和经由香港转口贸易情况,我们来计算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由于美国进口贸易统计采用原产地原则,因而美国把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货品都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这样,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就不存在经由香港转口漏计问题。但是,由于中美贸易之间计价差异和运输时滞问题,根据香港转口贸易计算出的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及其年增长率,我们选取中国对美出口运输时间平均为2个月,则如前所述计算出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同理,依据IMF数据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可计算出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见表3)。

表3

1995—2003年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和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 409.9 424.1 523.3 563.4 596.6 727.3 744.1 938.9  1192.7

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 —

468.6 561.4 618.3 656.6 781.9 823.6 1003.6 1273.4

IMF数据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 410.4 424.4 523.5 563.6 596.4 850.4 745.0 939.8  1194.2

IMF数据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 —

468.9 561.7 618.6 656.4 890.6 846.2 1004.6 1275.0

这样,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与转换比例调整后数据普遍大于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与转换比例调整后数据都普遍小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更小于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据此,参照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则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并且,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与转换比例调整后逆差普遍大于美中贸易逆差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与转换比例调整后顺差普遍小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估计值。据此,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高估,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低估。相比而言,美中贸易逆差估计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估计值差距得到了很大的缩小,从而极大地调和因统计数据失真误导可能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需要强调,上述结果都得到IMF数据的实证支持。不过,在这里尚未考虑香港转口毛利情况,因而需要进一步修正。

四、香港转口毛利

除了上述探究的中美贸易计价差异、运输时滞和香港转口贸易情况之外,我们需要考虑香港转口毛利(margins)带来的标价上升问题。为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根据前文(3)式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其中DM[,HC]=M[,HC]-RX[,CH],表示香港留用的从内地进口。该式中尚未考虑香港转口毛利带来的标价上升问题。但现实中,香港留用的从内地进口货值的估计方法是将香港从内地进口货值减去剔除转口毛利后内地经由香港转口的货值,即DM[,HC]=M[,HC]-(RX[,CH]-m[,1]×RX[,CH])。其中m[,1]为中国货品转口毛利率。同理,中国经香港对美转口货值RX[,CHA]和经香港转口货值RX[,CH]都需要剔除转口毛利。据此,(3)式可变换为:

附图=X[,CA]+[X[,CH]-M[,HC]+(1-m[,1])RX[,CH]](RX[,CHA]/RX[,CH])

(6)

这表明考虑到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可通过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对香港出口、香港统计的从中国内地进口、中国经香港转口和中国货品转口毛利率,以及中国经香港对美转口来计算。

第二,根据前文(4)式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其中DM[,HA]=M[,HA]-RX[,AH],表示香港留用的从美国进口。该式中尚未考虑香港转口毛利带来的标价上升问题。可现实中,香港留用的从美国进口货值的估计方法是将香港从美国进口货值减去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经由香港转口的货值,即DM[,HA]=M[,HA]-(RX[,AH]-m[,2]×RX[,AH])。其中m[,2]为美国货品转口毛利率。同理,美国经香港对华转口货值RX[,AHC]和经香港转口货值RX[,AH]都需要剔除转口毛利。由此,(4)式可变换为:

附图=X[,AC]+[X[,AH]-M[,HA]+(1-m[,2])RX[,AH]](RX[,AHC]/RX[,AH])

(7)

因此,考虑到香港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可通过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对香港出口、香港统计的从美国进口、美国经由香港转口和美国货品转口毛利率,以及美国经香港对华转口来计算。

第三,前文(5)式为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但现实中,美国经香港对中国内地转口RX[,AHC]、经香港对中国内地转口一部分(M[,CH]-DX[,HC]),以及香港对中国内地总的转口RX[,HC]都需要扣除香港转口毛利。据此,(5)式变换为:

附图=M[,CA]+(1-m[,2])RX[,AHC]×(M[,CH]-DX[,HC]/RX[,HC])

(8)

其中,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品经由香港转口毛利率与美国货品类同。所以,考虑到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可通过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美国经香港对中国内地转口和转口毛利率、中国统计的从香港进口、香港本身对内地出口,以及香港对中国内地总的转口来计算。在这里,中国货品和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货品经由香港转口毛利率见表4。

表4

中国货品和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货品经由香港转口毛利率(单位:%)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货品26.70 26.03 25.37 24.70 27.70 28.50 27.00 27.00 27.00

美国或其他货品 8.40  7.63  6.87  6.10  8.80  9.50  9.60  9.60  9.60

注:2002—2003年假定与2001年相同。

资料来源:Fung & Lau(2003),p.493。

第四,在不考虑计价差异、运输时滞情况下,根据(6)式、(7)式和(8)式,可计算出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和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然后,再将其分别与中美统计的双边进出口数据,以及中美双边进出口估计值进行比较(见表5)。

表5

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美国对华出口和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

年份  X[,CA] M[,AC]  新 X[,AC] M[,CA]  新  新

1995  247.1

455.4

409.9

336.2117.5  161.2

 162.8

158.6 161.6  161.5

1996  266.9

515.1

424.1

348.0119.9  161.6

 166.3

161.8 161.5  161.5

1997  327.0

625.6

523.3

444.0128.6  163.0

 180.4

176.3 161.7  161.8

1998  379.8

711.7

563.4

487.1142.4  169.6

 189.1

185.9 169.0  169.1

1999  419.5

817.9

596.6

508.1131.1  194.8

 184.5

179.8 195.2  195.2

2000  521.0  1000.2

727.3

623.6161.9  223.6

 223.8

218.0 226.0  225.8

2001  542.8  1022.8

744.1

654.3191.8  262.0

 260.9

254.7 265.1  264.8

2002  699.5  1251.9

938.9

846.3221.3  272.4

 289.9

283.9 277.0  276.5

2003  924.7  1524.4

1192.7  1102.2283.7  338.7

 352.5

346.4 343.1  342.7

注:第5、第9和第11列分别为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以及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其他数据来源同表2。单位为亿美元。

依据表5,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普遍小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更小于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更趋近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因此,参照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则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仍旧低估,但低估幅度缩小了,而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幅度却扩大了。同理,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略小于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却普遍大于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非常接近。因此,参照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则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仍旧低估,但低估程度稍微缩小,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相对没变。再者,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近乎与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完全重合,并且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非常接近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而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普遍小于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因此,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确实存在着低估,这一结果是与参照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得出的结论是相一致的。不过,这里尚未考虑到中美进出口计价差异和运输时滞情况。

第五,考虑到中美进出口计价差异和运输时滞情况,我们来计算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根据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及其年增长率,同样选取中国对美出口运输时间平均为2个月,则如前所述计算出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并且,采用IMF数据计算出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和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来加以佐证。结果发现,除2000年异质点外,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和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都得到来自IMF数据的实证支持(见表6)。

表6

1995—2003年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和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 336.2 348.0 444.0 487.1 508.1 623.6 654.3 846.3 1102.2

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 —

384.0 473.7 532.9 560.6 669.6 721.2 900.9 1171.9

IMF数据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 336.3 348.3 444.2 487.3 508.0 746.7 655.2 847.2 1103.7

IMF数据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 —

384.8 473.9 533.2 560.5 778.1 744.0 901.9 1173.4

再依据前文中的转换比例把中美双方进出口值转换成统一的离岸价格,然后将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分别与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转换比例调整后从华进口及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进行比较。并且,采用IMF数据加以佐证。结果发现,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与转换比例调整后数据普遍大于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与转换比例调整后数据普遍小于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并且,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出口新估计值普遍小于美国从华进口新估计值(见图2)。因此,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

附图

图2 美国从华进口与中国对美出口数值比较

同理,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与转换比例调整后数据普遍小于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与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与IMF数据计算出的中国从美进口新估计值偏差很小。并且,它们与剔除转口毛利后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美国对华出口新估计值非常接近。因此,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存在着较大低估,而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相对没变。

分别参照美国对华出口、美国从华进口和中国对美出口三新估计值,则1995—2003年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低估年均在24%以上、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年均在35%以上,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年均在20%以上。并且,采用IMF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具体见表7。

表7 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低估程度、从华进口高估程度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程度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均程度

美国对华出口低估(%) -25.9 -25.9 -27.1 -23.4 -27.1 -25.7 -24.7 -22.1 -18.1 -24.4

美国从华进口高估(%)

—  34.0  32.1  33.6  45.9  49.4  41.8  39.0  30.1  38.2

中国对美出口低估(%) -26.5 -23.3 -26.4 -22.0 -17.4 -16.5 -17.0 -17.3 -16.1 -20.3

IMF数据作为参照值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均程度

美国对华出口低估(%) -26.0 -25.9 -27.0 -23.4 -27.0 -25.6 -24.6 -21.9 -18.0 -24.4

美国从华进口高低(%)

—  33.9  32.0  33.5  45.9  28.5  37.5  38.8  29.9  35.0

中国对美出口低估(%) -26.6 -23.4 -26.4 -22.1 -17.4 -30.2 -17.2 -17.4 -16.2 -21.9

而且,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与转换比例调整后逆差普遍大于剔除转口毛利后美中贸易逆差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美中逆差新估计值,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与转换比例调整后顺差普遍小于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和IMF数据计算出的中国对美顺差新估计值。并且,剔除转口毛利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普遍小于剔除转口毛利后美中贸易逆差新估计值。因此,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严重高估,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存在着低估。分别选取美中贸易逆差新估计值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作为参照值,则1995—2003年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高估年均在65%以上,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低估年均在33%以上。并且,这一结果得到IMF数据的证实。具体见表8。

表8 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高估程度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低估程度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均程度

美中贸易逆差高估(%)

—  77.5  67.1  64.1  80.4  85.6  78.1  67.0  50.3  71.3

中国对美顺差低估(%) -50.8 -43.5 -41.9 -33.9 -28.2 -25.2 -27.9 -25.0 -22.8 -33.3

IMF数据作为参照值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均程度

美中贸易逆差高估(%)

—  77.1  66.9  63.9  80.3  49.6  69.7  66.6  50.0  65.5

中国对美顺差低估(%) -50.9 -43.6 -41.9 -33.9 -28.1 -42.5 -28.0 -25.1 -22.9 -35.2

五、中美服务贸易

以上从中美贸易计价差异、运输时滞、香港转口贸易和转口毛利问题等多维视角探究了中美之间商品贸易情况。但现实中,随着中国加入WTO,中美之间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地增长。目前,由于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管制,投资收益的金融行为被限制和扭曲,因而无法与美国在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而入世后中国在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内取得了极大的开放,与美国同台竞技,是构成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核心。因此,在这里仅将中美贸易平衡问题限制在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内进行比较分析。就中美服务贸易来看,1995—2002年中美服务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由1995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1亿美元。因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已不能再忽略服务贸易领域。Fung and Lau(1998,2003)一再强调中美进出口贸易需要考虑服务贸易来进行调整。为此,我们将中美服务贸易增加到商品贸易中,得出美国对华商品与服务贸易综合估计值(见表9)。

表9

调整后中美之间商品与服务贸易估计值(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美国对华商品出口新估值158.6 161.8 176.3 185.9 179.8 218.0 254.7 283.9 346.4

美国对华服务出口 25

32

36

40

39

46

53

61

61

美国对华商品与服务出口估计值 183.6 193.8 212.3 225.9 218.8 264.0 307.7 344.9 407.4

美国从华商品进口新估计值 — 384.4 473.7 532.9 560.6 669.6 721.2 900.9 1171.9

美国从华服务进口 17

19

22

23

27

28

30

41

41

美国从华商品与服务进口估计值

— 403.4 495.7 555.9 587.6 697.6 751.2 941.9 1212.9

美中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估计值

— 209.6 283.4 330.0 368.8 433.6 443.5 597.0 805.5

IMF数据商品与服务逆差估计值

 — 210.1 283.8 330.4 369.0 542.4 466.6 598.7 807.4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

 174.7 186.5 282.2 318.0 312.9 397.8 389.5 569.8 759.5

注:2002年数据来源于http://www.ustr.gov,2003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Fung and Lau(2003),p.494。

依据表9,2003年美国对华商品出口新估计值应为346.4亿美元,高于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值(当年统计为283.7亿美元),加上当年服务贸易出口后,2003年美国对华商品与服务出口预测值为407.4亿美元。同理,2003年美国从华商品进口新估计值应为1171.9亿美元,低于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值(当年统计为1524.4亿美元),加上当年服务贸易进口后,2003年美国从华商品与服务进口预测值为1212.9亿美元。两厢相抵,2003年美中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预测值为805.5亿美元。这与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同期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759.5亿美元)已相当接近。并且,其他年份也是如此。所以,根据本文计算的中美商品贸易新估计值,考虑到服务贸易后,则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张力得到了极大的缩小。这一结果也得到了IMF数据的实证支持。

六、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双边贸易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或美中贸易逆差展开的,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及贸易顺差中很大比重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所实现的。如2003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出口及贸易顺差分别为576.7亿、408.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中国对美出口的62.4%、对美贸易顺差的69.7%。由此,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但是其具体关系如何呢?为此,我们选取2000年1月—2004年10月共58个月度中国对美出口、对美贸易顺差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计量分析。考虑到中美贸易统计口径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分别依据中美统计的月度数据来分析。

(一)中美双边贸易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对美贸易顺差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月度数据具有季节性变动规律,所以对三组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后做单位根检验。(注: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各期),单位为亿美元。)结果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对美贸易顺差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月度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再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依据AIC和SC 联合信息量最小化准则来确定滞后期,得到在95%水平上中国对美出口、对美贸易顺差分别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其标准化方程为。因此,在所选样本期间内,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会造成中国对美出口增加和对美贸易顺差增加。同理,依据美国普查局贸易统计数据,美国从华进口、美中贸易逆差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月度序列经检验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在95%置信水平上美国从华进口、美中贸易逆差分别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其标准化协整方程为。所以,在所选样本期间内,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会造成美国从华进口增加、美中贸易逆差增加。这与上述依据中国统计的月度数据计量的结论相一致。

究其原因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造成美国大部分进口商品的生产从投资国或地区转移至中国,从而导致美国从华商品进口持续增加、美中贸易逆差增加。据《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年8月14日文章分析,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扩大的最大原因莫过于那些对美国出口的公司如今转移到中国生产。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75%是这种“转移效应”产生的结果。并且,中国对美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2002年达55.3%。而加工贸易的大部分收益为外资企业所有,中国只获得微薄的加工费。因此,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所形成的贸易出口张力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二)剔除外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及贸易统计差异后中美双边贸易

考虑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所造成的贸易逆差转移效应,假定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出口中有a%为中国本地附加值,则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美商品贸易顺差中有[(1-a%)FX[,CA]-FM[,CA]]为外资企业所为,其中FX[,CA],FM[,CA]分别为外资企业对美出口和从美进口。不妨取中国本地附加值比例为最高值a%=35%。据此,1995—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中,若剔除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则美国从华进口、对华出口和美中贸易逆差都会较大地缩小。但是,与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对美贸易顺差相比,剔除外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后美国从华进口、美中贸易逆差仍旧高估。同样,剔除外资进出口贡献后美国对华出口比中国从美进口仍旧低估,并且与中国统计的从美进口相比低估程度更加严重。所以,需要对剔除外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后美中贸易数据再进行贸易统计差异调整,调整方法如同前文所述,调整结果见表10。

表10

剔除外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及贸易统计差异后美中贸易估计值(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剔除外资后中国对美出口估计值 263.5 260.2 334.3 355.0 361.5 436.4 460.1 583.0 727.3

剔除外资后中国从美进口估计值 108.0  90.6  86.0  92.0 112.1 126.2 149.1 145.4 174.6

剔除外资后中国对美顺差估计值 155.4 169.6 248.3 263.0 249.4 310.3 311.0 437.5 552.8

剔除外资后美国从华进口估计值

— 289.7 356.3 390.5 400.5 469.9 506.7 622.7 778.9

剔除外资后美国对华出口估计值 105.1

909 100.5 108.8  96.7 118.4 139.0 152.8 178.3

剔除外资后美中贸易逆差估计值

— 198.8 255.8 281.7 303.8 351.5 367.7 469.9 600.5

根据表10,剔除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及贸易统计差异后,中国对美出口、从美进口和对美贸易顺差估计值已非常接近于同期美国从华进口、对华出口和美中贸易逆差估计值。并且,它们比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美贸易新估计值更小。

七、简要结论

通过对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现实中由于中美两国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和运输时滞,从而造成中美双方统计的双边贸易数据存在差异是自然的。(2)从香港转口贸易来看,参照中美贸易估计值,则美国统计的从华进口高估、对华出口低估,致使美中贸易逆差高估,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从美进口相对没变,结果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低估。相比而言,美中贸易逆差估计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估计值差距得到了很大的缩小。(3)参照剔除香港转口毛利后中美贸易新估计值,则1995—2003年美国统计的对华出口低估年均在24%以上、从华进口高估年均在35%以上, 而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低估年均在20%以上、从美进口相对没变。相应地,1995—2003年美国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高估年均在65%以上,而中国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低估年均在33%以上。(4)入世后中国商品与服务贸易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开放,是构成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核心。考虑到服务贸易后,则美中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估计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新估计值已相当接近。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张力得到了极大的缩小。并且,上述结果得到IMF数据的实证支持。(5)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会造成中国对美出口增加、对美贸易顺差增加。依据中美两国月度数据计量的结论是相一致的。这一结果证实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实质上已超越中美两国贸易范围而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所引致的贸易逆差转移问题。剔除外资企业进出口贡献及贸易统计差异后,中国对美贸易估计值已非常接近于美国对华贸易估计值。

标签:;  ;  ;  ;  

中美贸易统计差异与贸易平衡_香港进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