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下的劳动市场与价格关系研究_商品价值论文

从企业的角度考察劳动、市场与价格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论文,关系论文,价格论文,市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决定价值(进而决定价格)和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进而价值)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我们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证的分析。本文作如下设定:(1 )我们在劳动决定价值生成的前提下进行讨论。(2 )文中的企业除作特别说明之外都是指完全竞争企业,企业具有完全的硬性预算约束。我们将通过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提出对上述“决定”问题的一般性看法。

劳动决定价值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的。在生产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含量。由于生产是社会性的,因此产品的价值不是以个别劳动来计量,而是以在平均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生产这一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即通常所说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生产的角度向流通过程引伸,又进一步认为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着产品在流通中的价格。对于在实际流通中,价格对价值的经常性的偏离现象,则以为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动造成的。这就是生产领域引伸出来的价格波动模型,即“基础加波动”的理论框架。

市场(或供求)决定价格。有学者认为,〔1〕产品价格的决定是 由市场供求的力量对比决定的。认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为中心而波动虽然可以解释相当部分商品的价格运动,但是对那些波动幅度大到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商品〔2〕的情况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认为从实际可操作性来说,与其抱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还不如承认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对市场价格波动很大的商品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也对普通商品具有着普遍的适用性。这样,用市场决定价格可以统一说明产品流通中价格的决定问题。

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是否会引伸出市场供求决定价值呢?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这种可能。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的含义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含混不清的。对于大多数西方的经济学者来说,承认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就等于承认效用决定价格,进一步就会否定劳动决定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生成这个前提,承认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决不会导致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流通中的价值规律的运动对生产过程毫无疑问有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现有商品的价值的实现上,进而影响再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配和投入,从而影响产品价值的决定。

现代生产是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有不同的比例。社会需求又是不断地变化的。社会需求的这种特点要求生产的产品在量上与它相适应,而不是相反。社会需求的这种规律又被称为按比例规律,即劳动在生产中已创造的一定量的各类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应当同社会对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需求的比例相一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实现。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之中。

从静态的角度看,一定时点上,社会现有的各种产品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其价值比例也是一定的。社会产品全部实现其内在价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社会需求(指有效需求)的总量与已生成的价值总量要相当,这是总量上的要求。第二,社会需求的比例与已生成的各类产品的价值比例相一致。以上两个条件符合了,社会产品得以顺利实现其价值,再生产能顺利地进行。如果有一个条件遭到破坏,将会使社会产品的实现发生困难,使社会再生产不能顺利地进行。就社会需求总量来说,若有一定程度的不符(其实这是经常的现象),供小于求时,会导致通货膨胀,求小于供时,会出现市场疲软,导致经济活力下降,增长缓慢,即通常所说的不景气。若总量供求不平衡过大。供小于求即供给缺口过大,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求小于供即需求缺口过大,就会爆发社会性的产品实现危机,表现为生成产品的过剩危机。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我们对客观的总量失调不再作深入探讨,而设定总量是平衡的。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条件的实现情况。

若社会需求比例同生产品的比例不相配,这会导致局部(部门性)的产品实现危机和企业的亏损、破产和倒闭。我们来看三种情况。第一,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将取代自行车成为大众代步工具。若还投入与早期相当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去生产自行车,必然会导致这一部门的局部危机。第二,对于某一新产品,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需求。比如,对一个不穿鞋的岛上的居民,鞋的潜在需求是可观的。你可以通过促销如实告诉他们鞋可护脚、保暖、装饰等等去刺激需求。但在你没有成功之前,若为该岛生产一定的供给品,注定是要吃亏的。这适用于大多数刚出现的新产品。第三,对大多数生产部门来说,社会需求的偶然下降,例如人们突然转向吃羊肉,尽管预料猪肉被羊肉替代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但这种偏好若持续一两年,对猪肉生产者来说,结果也是可怕的。这些生产者本来可以实现的更多一部分价值就不可能再实现了。具体说来,在现实中有两类企业。第一,企业内部生产是有序的,管理是科学的,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社会对其产品还没有形成足够有效的需求,那么所投入的劳动就不可能实现,这通常是上面说的新产品(见图(1))。第二, 企业生产的产品社会是有需求的。在一个竞争性的行业中,由于企业自身技术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企业产品个别价值高于本部门的社会平均价值。企业将被迫按照本部门总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出售产品(见图(2)),这意味着企业将蒙受亏损。 如果收益尚不足以抵偿可变成本的支出,企业将停止生产(见图3)。 这也包括第一种情况下老工业部门中企业的亏损情况,同为在逐渐衰退的行业中,率先被淘汰的总是这类生产效率低的企业。

企业面对无市场或市场缩小的不利状况。应该如何行动呢?在作进一步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作一个概述。我们通常都说,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活动可分为生产和经营两大类。“经营活动”〔3〕是指预测市场需求、 搜寻获利机会及进行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判断性决策。“生产活动”指的是在给定的生产函数之下按照经营决策将投入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所有活动。”〔4 〕很显然,企业现在进入又一个经营活动时期。

首先看看生产新产品的企业。〔5 〕社会对此种产品的有效需求极低,以致除非企业将产品赠送给消费者,企业不会售出任何产品。企业采取的对策必然从供和求两个方面来着手。(1 )如果企业确信这种产品是有前途的,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广告宣传、促销包括赠送)来开启市场扩大需求量。从而使D曲线向右移动到D'(见图1),以获得均衡点A。生产者必须有理由认为有能力使D线移动到S 线相交的均衡点不低于企业平均成本线AC的最低点。否则,企业应该放弃生产。(2 )生产者确信可以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成本,使供给曲线S向右旋转从而产生均衡点B,并且使B点不低于企业平均成本线AC 的最低点。(3)生产者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 但调整的结果无非是均衡价格点C不低于AC线的最低点。如果生产者预计调整不能达到目的, 他将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等到市场需求扩大后再投资进行生产。

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生产中投入了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其产品凝结着由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决定的价值。这些价值不能说因为它在市场上不能实现,因为它在市场上以∠0的价格实现而消失。 〔6〕也就是说,供求关系对既已形成的价值是无能为力的。 它的作用在于告诉企业,该企业在本行业中是否有竞争实力,应该投入多少劳动来生产这种产品。当生产者把目光投向下一个生产周期时,生产者将按产品实现情况进行生产调整。这时他的劳动投入量和生产函数都会有所变化,从而在新的一个生产过程中其产品的价值将不同于前一个生产过程,但它仍是由在生产中实际投入的劳动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现在我们再看看第二类企业的情况。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后,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的个别价值相对于由社会需求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是偏高了的。如果企业面临的均衡价格尚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企业在短期内会继续生产,边生产边调整。如果发现均衡点价格已低于停止生产点,企业就要停止生产而进行调整。具体说来,调整行为有这样一些情况:(1)企业预测未来的需求将扩大, 即使自身生产效率不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也可摆脱亏损。企业可以按原有情形进行生产。(2)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个别价值。(3)市场不可能再有扩大,甚至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企业也不可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那么长期中企业将放弃生产,资本转向其它部门。

在一个需求主导型的交换经济中,〔8 〕“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9〕企业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生产。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又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必须时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并在这种变化的压力下进行经营决策。一旦企业当局作出某种经营决策,并让生产者从事“按照决策将投入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活动”之后,既定的生产函数将保证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即劳动决定)。然而,市场情况随时在变化,当他把这些产品投入市场时,他会发现事实和预测总是有偏差的。企业会因市场需求的扩张而额外地赚一笔,也会因需求的减少而少赚甚至蒙受亏损。价格对完全竞争企业来说是外生变量,企业无力单个对之作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也正在此。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商品生产,即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的生产的出现,产品必然易手。生产者在交换的时候交出自己的产品;他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将会怎样。当货币以及随货币而来的商人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介人插进来的时候,交换过程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产品的最终命运就变得更加不确定了。……”〔10〕

长期以来,劳动决定价值,进而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又因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理论框架,在诸多场合很难解释市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问题,而纯粹的市场决定论〔11〕显然是违反劳动价值论的。在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生成的前提下,我们讲价格的市场决定,进而发现市场供求的变化通过价格变化而对再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形成有影响作用。这就是我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注释: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则柯提出这样的主张。 详见《科技导报》1993年第1期《价格机制 劳动价值说的局限和误导》,1993 年第8期《价格:劳动决定还是市场决定?——与韩彪同志商榷》。

〔2〕这类商品例如:王则柯说的梵高的《鸢尾花》, 当年连糊口的钱也挣不到。现在能卖到5390万美元,这完全是需求膨胀的结果。而一个8888的吉祥号码要比普通号码多卖20万元。

〔3〕〔4〕参见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3页。

〔5〕生产新产品的新企业不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

〔6〕同样地,某产品因需求过大而卖得高价, 远超过其本身耗费的劳动,我们也不能说产品的价值量变大了。

〔7 〕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显然,如今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需求主导型的。 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的交换经济是由生产主导的。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需求的这种主导性尚不明显。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1页。

〔11〕纯粹的供求决定论不但认为供求决定价格,而且认为供求决定价值。

图(1)对于任何一个非负价格,供给都超过需求, 及相应的企业调整过程

图(2)S为企业供给线,D为行业需求线。对于任何非负产出, 企业供给价格都高于需求价格

图(3)厂商调整的目标是求得不低于A点的均衡点

标签:;  ;  ;  

企业视角下的劳动市场与价格关系研究_商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