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状态之探究论文_张增强

中学生心理状态之探究论文_张增强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应该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进行中学生心理状态的探究。

关键词:心理教育;语文课堂;探究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媒体的影响,再加上人们的观念里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因此,利用学校心理教育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显得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更应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一、利用教材和美文,挖掘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在体味“美”的同时,让学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1.介绍作家,树立人生榜样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天超脱,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材料。

2.挖掘主题,进行爱国教育

在语文的宝库中,一代代爱国志士用血和泪铸成的篇章绚丽夺目,这些优秀的诗篇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力量,从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了正确的抉择。

3.阅读课文,陶冶健康人格

阅读教学不仅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中心环节的地位。因为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是积累、理解、运用信息的过程。它是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心智活动。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不能直接利用文章的语句、层段作为凭借点,教师须深入分析,细心寻找,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有的文章暗含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态度;有的文章暗含至真至切的兄弟情;有的文章则暗中表现爱国情和师生情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领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课外延伸,完善自身人格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如在班级中,可订阅《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杂志,让学生感受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在教室里开辟“专栏”,专门贴一些当代短篇名篇;在寒假和暑假,向学生开具“推荐书目”,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联系学生实际,在语文训练中渗透心理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作文、周记、日记等都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而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心理保健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线”。

1.作文书写人生

作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冶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话题作文教学中,拟些如“环保、奥运、宽容、交友、诚信、上网”等贴近现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由于这些话题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往往能把真实感受说出来,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以“寻找生活中的感动”为话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他们审视内心情感。

2.日记感悟人生

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或日记。日记与一般命题作文不同,日记更侧重的是学生心路历程的记录,它是即时的、随意的,又是真切的、现实的。学生产生的学习焦虑、心理躁动往往都是莫名的、杂乱的,如不及时加以自我梳理,常常会引起极端的行为。写日记会把学生心理的无序活动凝结在文字上,这一过程的本身就起了平衡情绪的作用。如能再回过头来对这些文字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一切担心和忧愁是大可不必的,心境也就会趋于平和。我们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日记写真、写实,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对写出的日记作再思考,去求善、求美,把作文与做人紧紧地结合起来。教师可透过周记或日记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格。

三、开展活动,加强多样的心理“营养”

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1.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可分别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组织学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感受,这如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注入了丰富的营养。阅读摘抄这些名言警句,既能启迪智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

3.开展“朗诵、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

要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也可以开展“成语接龙、美文摘抄、书法比赛”等,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深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心理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将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体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心理教育。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活力、有灵性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语文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无疑时刻在为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就像“心理医生”走进了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效渗透。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 044100)

论文作者:张增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  ;  ;  ;  ;  ;  ;  ;  

中学生心理状态之探究论文_张增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