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涤[1]2003年在《海带外生菌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的方法对从两个海区采集的海带孢子体以及实验室中保存的海带配子体样品的外生菌分别进行组成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揭示了在海带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外生菌中都存在一些与现有数据库中序列的遗传关系较远的菌株。对两个海区采集的海带孢子体样品外生菌的种群分析发现两个样品中假交替单胞菌都占据优势,且在建立的系统发生树中占据了独立的分支,提示为新种,表现出海带外生菌的独特性。更说明藻际环境中外生细菌的组成是海带与细菌相互作用和选择的结果,这些特殊的菌株可能在海藻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对海带外生菌的酶活性和抗菌性进行了筛选,在抗菌性、淀粉酶、明胶酶、脂酶等方面都得到几株具有应用前景的菌株。针对抗真菌菌株LS2的抗菌性对其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合物分离和分子结构的鉴定,得到植物毒素1-乙酰-β-咔啉,系首次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分离到该种化合物。为检测海带外生菌对配子体海带形态发生过程的影响,首先对实验室中保存的配子体海带品系进行了外生菌的分离和纯化,再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海带配子体进行无菌化处理后雌雄配子体杂交,观察萌发的海带幼孢子体的形态发生过程。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暂时的无菌状态,而随着海带幼孢子体的生长,叶片经历了从形态异常到恢复正常的过程,同时伴随着那些暂时被抗生素“钝化”的细菌的增殖。将用抗生素处理过的海带配子体置于平板上培养还观察到在丝状体周围形成单一的橙黄色菌落,分子鉴定证明该菌株为嗜纤维菌株GE04。外生菌在海带配子体表面的荧光染色观察,证明这株嗜纤维菌在海带上附着并进行活跃的生理过程,说明细菌可能正是通过与藻体的直接接触来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
方文雅[2]2010年在《紫菜与藻际微生物互作研究平台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坛紫菜叶状体为材料,选择氨苄青霉素300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和庆大霉素100μg/mL联合处理18-20h,对紫菜细胞无毒性,且无菌处理效果较好。基于紫菜外生细菌抑菌活性的研究,从对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中筛选出3株多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I,PKS I)基因阳性菌,它们均分离于温州病烂紫菜,BLAST比对结果显示:菌株WPhG3、WPySw1和WPySw2扩增得到PKS I的KS结构域核苷酸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 str. 168(NP_389602)、Bacillus subtilis (ABR19776)和Aspergillus carbonarius(AAZ99721)的PKS I的KS结构域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99%和98%;16S rDNA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它们均与Bacillus的同源性最高。该结果提示,紫菜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通过多条途径调节藻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PKS I途径可能是温州病烂紫菜外生菌Bacillus表现抑菌活性的一种方式。对初筛得到的菌株包括13株假交替单胞菌,7株真菌和6株芽孢杆菌,采用纸片法来检测菌-菌相互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紫菜外生真菌对假交替单胞菌存在普遍抑制作用;而3株芽孢杆菌WPhS10、WPySW1和WPySW2和1株假交替单胞菌NPyS3对真菌则表现强抑制性,4株细菌选作功能菌,高浓度真菌和功能菌分别回染无菌坛紫菜在高温和穿刺条件下会出现明显病斑,而对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藻体影响不大。。
褚洪龙[3]2017年在《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油松抗松萎蔫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 Seq)技术研究了陕西柞水县松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PWD)的发生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根部和根际真菌、细菌群落分布的影响,分析了PWD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筛选了抗PWD的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菌株,将ECMF和DSE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inewood Nematode,PWN)接种油松幼苗,从油松幼苗抗病相关酶和抗病相关物质以及PWN侵染对油松根部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初步揭示了ECMF和DSE提高油松抗PWD的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土壤理化性质与PWD的关系选择未受PWD干扰(Undisturbed UD)、PWD中度干扰(Middle Disturbed,MD)和严重干扰(High Disturbed,HD)的3个油松林分,研究了PWD干扰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因子的影响。不同样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表明,5~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比30~45 cm更容易受PWD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PWN侵染率与根际菌丝密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松树死亡率与根际菌丝密度和土壤pH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PWD不同干扰样地油松根际真菌和细菌分布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PWD干扰对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根际主要真菌类群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主要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随PWD干扰程度的增加,油松根际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由81.45%(UD)急剧减小到46.85%(MD)和44.45%(HD);而子囊菌门真菌相对丰度则由17.59%(UD)急剧增加到50.74%(MD)和52.66%(HD)。油松根际细菌各类群相对丰度在不同林分变化不太明显。聚类分析表明PWD干扰林分与非干扰林分油松根际的细菌和真菌分类学组成相似性不同。随PWD干扰程度加重真菌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小,多样性逐渐增加;细菌丰富和多样性度逐渐减小。PWD的干扰显着(P<0.001)降低了油松根际的菌丝密度,从1334.6 mm g~(-1)(UD)降低到606.1 mm g~(-1)(HD)。3.油松根部ECMF和DSE等真菌侵染程度、群落结构与PWD的关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PWN的侵染显着降低了油松根部真菌的生物量,从未受侵染的0.272 mg g~(-1)降低到0.182 mg g~(-1)。相关性分析表明PWD与ECMF和DSE的侵染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ECMF侵染率随PWD干扰程度升高显着降低,从84.4%(UD)降低到64.1%(HD),而DSE侵染率先降低后升高,在UD、MD和HD样地中的侵染率分别为52%、45.3%和66.7%,并且PWN的侵染降低了ECMF类群的相对丰度和群落多样性。UD、MD和HD林分油松根部真菌的OTU数目分别为69个、70个和55个,其中UD林分特有OTU有9个,MD和HD林分分别特有8个和3个。块菌属Tuber、红菇属Russul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口菇属Tricholoma和长毛盘菌属Trichophaea真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所占比例达80%以上,但各个类群在不同样区的相对丰度不同。随PWD干扰程度的增加,口菇属真菌相对丰度增加;而伞菌纲和长毛盘菌属真菌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块菌属和红菇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则是先降低后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PWD干扰程度真菌群落组成上有显着差异。4.油松抗PWD ECMF和DSE菌株筛选将不同ECMF和DSE与PWN接种油松幼苗,测定油松的生长特性和抗病性。结果显示不同真菌对油松的生理指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不同。主成分分析表明,接菌处理在整体上促进了油松苗的的生长,并且ECMF和DSE这两类群真菌之间对油松的接种效果没有显着差异。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PWN侵染发病率与根长、根分叉数和根表面积显着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正相关;油松组织含水量与松苗死亡率显着负相关。模拟自然土壤条件接种ECMF和DSE于油松幼苗,筛选出能提高油松抗PWD的2株ECMF(灰鹅膏菌Amanita vaginata、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和2株DSE(柱孢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cylindrosporus和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菌株。接种PWN 3个月后这4个ECMF和DSE菌株G.cylindrosporus、A.vaginata、S.bovinus和P.chrysanthemicola油松苗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16.67%、26.67%、20%和6.7%,;死亡率比对照处理低20%、26.67%、23.33%和10%。表明这4株ECMF和DSE能够增强油松抗病性。5.接种ECMF和DSE油松幼苗抗病相关酶和抗病相关物质对PWN侵染的响应根据抗PWD筛选结果,研究了接菌油松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木质素、可溶性酚、丙二醛和脯氨酸抗病相关物质含量对PWN侵染的响应。结果表明,PWN侵染后,接种A.vaginata、G.cylindrosporus处理能够诱导油松迅速提高PAL酶活性,说明在受到PWN侵染时A.vaginata、G.cylindrosporus可能激活了油松的水杨酸(SA)抗病信传导途径。接种PWN后,接种A.vaginata、S.bovinus、G.cylindrosporus和P.chrysanthemicola的油松LOX活性分别降低了19.59%、40.98%、17.08%和30.50%,说明接菌可能降低了油松因PWN侵染而引起的过敏性反应。PWN侵染后P.chrysanthemicola和G.cylindrosporus处理油松可溶性酚含量分别增加了43.04%和6.93%,而接种A.vaginata、S.bovinus反而使油松可溶性酚含量降低了2.02%和9.73%;接种A.vaginata、S.bovinus和P.chrysanthemicola处理的油松木质素含量分别升高37.95%、3.64%和85.97%,而接种G.cylindrosporus处理油松木质素含量降低了4.14%。在PWN侵染之后A.vaginata、S.bovinus油松游离脯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出140.79%、84.44%。但是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接种ECMF、DSE能够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提高油松对PWD的抗性。6.接种ECMF和DSE油松幼苗根部微生物对PWN侵染的响应对接种ECMF和DSE的油松苗在感染PWN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油松根尖真菌群落结构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WN侵染下,接种A.vaginata、S.bovinus、G.cylindrosporus和P.chrysanthemicola的油松根际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出38.16%、49.67%、42.11%和96.05%,说明在PWD干扰的情况下,接种ECMF和DSE能够减缓油松根际微生物量的降低。接菌处理和PWN的感染都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在受到PWN侵染时,不同接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式不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方法分析了PWN的侵染对接菌油松根际真菌和细菌的菌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PWN的侵染降低了油松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接种外源菌剂,保持了油松根部真菌群落的稳定性,使油松根部真菌群落受PWN的影响减少;不同接菌处理对油松根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油松接种ECMF/DSE可以增加根际有益细菌如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 sp.、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等细菌的相对丰度。说明在PWN侵染下,接种ECMF/DSE能够改善油松根际微环境,增加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从而提高油松的存活能力,增强对PWN的抗性。
李守萍[4]2009年在《菌根促生荧光假单胞菌与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接种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上菌根促生细菌(Mycorrhiza Helper Bacteria, MHB)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分离、鉴定和筛选,菌根真菌与菌根促生细菌混合接种对油松、刺槐生长、活性氧(ROS)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抗逆性物质含量、根际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菌根真菌与MHB互相作用对林木生长和抗性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从油松菌根上分离得到36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以P. fluorescens9702作为标准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显微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4株荧光假单胞菌为P. fluorescensHDY-8、P. fluorescensHDY-9、P. fluorescensHDY-20和P. fluorescensHDY-35。2.菌根促生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将4株荧光假单胞菌HDY-8、HDY-9、HDY-20和HDY-35与不同外生菌根真菌混合培养,只有P. fluorescensHDY-20对外生菌根真菌Suillus bovinus、Suillus luteus和Boletus luridus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其中对B. luridus促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菌丝生物量增重9.1%,且促进B. luridus菌丝生长的最佳浓度为0.8×109 cfu/mL。3.外生菌根真菌和菌根促生荧光假单胞菌对油松的接种效应外生菌根真菌(B. Luridus, BL)与菌根促生P. fluorescens HDY-20(PF)以不同组合接种油松。接种效果表现为双接种(PF+BL)最好,单接种(PF、BL)次之,对照最差。PF、BL之间差异不大或无差异。双接种菌根侵染率比单接种(BL)增加25%、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苗高、地径和植株生物量比对照分别提高98%、43%、2%和132%,双接种和单接种(PF、BL)均可提高抗性相关酶的活性,其中双接种植株地上部分SOD、CAT、POD和PPO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122%、81%、367%和319%,地下部分比对照分别提高225%、329%、517%和311%,同时,双接种有效促进了Pro的在植株体内的累积、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物质MDA在植株体内的含量,使油松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Pro含量比对照提高63%、19%,MDA含量比对照降低37%、62%。4.丛枝菌根真菌和菌根促生荧光假单胞菌对刺槐的接种效应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GM)、缩球囊霉(G. constrictum, GC)与P. fluorescens HDY-20(PF)以不同组合接种刺槐。接种效果表现为复合接种>双接种>单接种>对照,各双接种、单接种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或无差异。双接种(GM+PF和GC+PF)和复合接种(GM+GC+PF)均显着促进了AM真菌对刺槐根系的侵染,复合接种侵染率最高,达到82%,复合接种使刺槐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苗高、地径和植株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9%、128%、144%和39%,苗木根系SOD、CAT活性和Pro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499%、219%和77%,MDA含量比对照降低51%,复合接种极显着提高了刺槐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使刺槐根际有效态氮、碳水化合物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大到1.46、29.14和6.46 mg/g,比对照增加92%、216%和214%。
徐涤, 庞国兴, 严小军, 秦松, 曾呈奎[5]2001年在《黑斑病海带表面细菌的分析》文中提出大型海藻附生菌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一些科学家发现大型海藻的表面很适合细菌的附着。Corre和Prieur(1990)利用平板计数和扫描电镜直接计数法对法国沿岸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的外生菌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13个月的连续观察,提出细菌的附着是由环境条件和藻体自身状况所共同决定的。Uchida(1995)将可以酶解并软化海带叶片的细菌称为海带降解细菌(Laminaria-Decomposing-Bacteria,LDB),其它称为非海带降解细菌(non-LDB),并首次对其酶学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少数LDB能轻微
周金梅[6]2012年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紫菜藻际微生物》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健康条斑紫菜上分离的优势菌株中筛选出了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紫菜藻际细菌NPyS3,经过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分析,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鉴定并命名该菌株NPyS3为紫菜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orphyrae)。以P. porphyrae为标准菌株,根据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区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一对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另一对为细菌通用的特异性引物,运用Real-Time PCR方法,对紫菜藻际微生物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以其他25株紫菜藻际细菌为对照验证这两对引物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假交替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仅对含有假交替单胞菌DNA模板的样品有扩增,其他菌没有检测到扩增信号;细菌通用的特异性引物对含有这25株紫菜藻际细菌DNA模板的样品都有扩增。以P. porphyrae的16S rDNA扩增后回收后所得DNA片段作为建立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标准品,该方法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的检测范围为7.74×10~1~7.74×10~5个基因拷贝/μL (R~2=0.999);总细菌检测范围为7.74×10~1~7.74×10~6个基因拷贝/μL (R2=0.998)。对野外采集的紫菜藻际细菌DNA样品进行检测,都能获得扩增信号。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来创建一种新的相对定量的方法来检测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与传统OD600nm吸光值获得的结果不一致;利用该方法对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模拟现场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可以很好的反应紫菜生长过程中紫菜藻际细菌的动态变化状况;利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样品中假交替单胞菌,并以环境样本中假交替单胞菌与总细菌的比值反映其细菌丰度,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环境样品中的假交替单胞菌,而且可以检测到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或是未发现的菌,初步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定量假交替单胞菌在环境样本中的丰度。因此,实时定量PCR技术在检测紫菜藻际微生物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杨国玉[7]2016年在《柳枝稷苗期慢发育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多年生异花授粉的草本C4植物,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因其生物质产量高、耐旱耐贫瘠、可利用边缘土地且易于管理,在生产燃料乙醇及水土保持、沙漠绿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已被国际上确定为开展生物能源利用的模式作物。然而,柳枝稷播种出苗后幼苗生长十分缓慢,与同时期生长的杂草在营养、光照等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柳枝稷苗期发育缓慢不利于幼苗的建植,已成为生产上柳枝稷推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关于柳枝稷苗期发育缓慢现象的研究虽有少数报道,但是对柳枝稷苗期慢发育形成的机理机制尤其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对其解析尚未有研究。本研究以柳枝稷栽培品种Alamo的两个单株(编号为Ma、Mg)收获的种子为试验材料,在播种后16、24和32 d分别对生长发育快(简称快发育苗)和生长发育慢(简称慢发育苗)的两类幼苗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农艺性状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柳枝稷Alamo的两个单株(编号为Ma、Mg)播种出苗后的慢发育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干重显着小于快发育苗,且慢发育苗根长较短,根数较少,但二者的根冠比、根系活力无显着差异。慢发育苗根系不发达,可能由此导致不能为地上部分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等,建苗缓慢。2.在碳氮代谢方面,Ma和Mg两个单株播种出苗后的慢发育苗与快发育苗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总体上没有显着差异。3.Ma和Mg两个单株播种出苗后的慢发育苗与快发育苗相比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前期含量较低,但二者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在总体上差异不显着。慢发育苗前期GSH含量较低,有可能对幼苗前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4.在内源激素方面,Ma和Mg两个单株播种出苗后的慢发育苗的脱落酸(ABA)含量总体上较快发育苗高,赤霉素(GA)含量在24 d时较低,生长素/玉米素(IAA/ZR)比值则在32 d时较低。内源激素ABA含量较高,中期GA含量和后期IAA/ZR比值较低,均不利于幼苗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5.Ma和Mg同种类型幼苗根长、16 d时GSH含量、32 d时IAA/ZR比值存在显着差异,根数、ABA含量和24 d时GA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综上,柳枝稷苗期根系发育欠发达,前期GSH含量较低,内源激素ABA含量较高,中期GA含量和后期IAA/ZR比值较低,可能对柳枝稷苗期慢发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杨锐, 方文雅, 单媛媛, 陈海敏, 孙雪[8]2008年在《条斑紫菜外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文中认为为研究藻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紫菜健康养殖的关系,从江苏南通(养殖)、山东青岛(野生)、浙江温州(养殖)叁地的条斑紫菜叶状体和江苏东台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及其周围的海水样品中分离了条斑紫菜外生细菌。根据菌落特征和菌体形态将获得的63株细菌分为21种表型。16SrDNA-V3片段DGGE分析结合序列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假交替单孢菌(Pseudoalter-omonas)、嗜冷单胞菌(Psychrobacter)和芽孢杆菌(Bacillus)等10属相应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对条斑紫菜外生细菌区系多样性分析得出:条斑紫菜藻体外生细菌组成与生活环境相关,但不同于周围海水细菌群落;不同来源(地点)、不同生理状况(健康与病烂)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状体和丝状体)的条斑紫菜外生菌种群组成差异较大。许多外生细菌对常见测试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和人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特点与紫菜生理性状相关。从健康条斑紫菜样品分离的外生菌中假交替单孢菌占优势,病烂紫菜未分离到假交替单孢菌,提示假交替单孢菌可能与紫菜健康生长有密切关系。
易兰[9]2005年在《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养分循环、能量流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土壤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地上植物群落的演替必然会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产生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则通过对凋落物的分解、直接取食植物根系以及对土壤的耕耘作用,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对地上植物群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其结构、功能和演替动态。关于土壤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土壤动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国内还鲜见相关报道。 论文选择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6个主要次生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即裸地、(?)木—石栎群落、马尾松群落、马尾松—木荷群落、木荷群落和栲树群落。于2003年秋—2004年夏,分别对这6个样地中凋落物层和土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详细的四季调查,包括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凋落物层按新鲜落叶层(L层)、腐叶层(F层)和腐殖土层(H层)进行取样,土层按0-5cm、5-10cm和10-15cm进行取样。同时,对各演替阶段凋落物层和土层温湿度、养分含量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运用凋落物袋法,对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群落和顶极的栲树群落中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对比实验。在全面了解受损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时空互代法,深入研究了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就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土壤动物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探索植被退化的内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天童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组成十分丰富,一年四季共捕获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73764只,隶属10纲29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蜱螨目,二者共占总数的84.52%,线虫密度为蜱螨目的1.31倍;常见类群为弹尾目、线蚓、双翅目和膜翅目,4类共占总数的14.02%,又以弹尾目最多,占8.47%。中型土壤动物共25个类群,以蜱螨目和弹尾为主,A/C为4.32。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共20个类群,以鞘翅目及其幼虫、膜翅目以及等翅目和倍足纲为主。 2.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都远较土层为多,73.91%的个体集中分布于该层,并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新鲜落叶层类群数和个体数较少,70.55%的个体都分布于腐叶层和腐殖土层,又以腐叶层为多,占总数的38.84%。凋
参考文献:
[1]. 海带外生菌的初步研究[D]. 徐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2]. 紫菜与藻际微生物互作研究平台的初步研究[D]. 方文雅. 宁波大学. 2010
[3]. 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油松抗松萎蔫病机制的研究[D]. 褚洪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 菌根促生荧光假单胞菌与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接种效应[D]. 李守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5]. 黑斑病海带表面细菌的分析[C]. 徐涤, 庞国兴, 严小军, 秦松, 曾呈奎.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 2001
[6]. Real-TimePCR技术检测紫菜藻际微生物[D]. 周金梅. 宁波大学. 2012
[7]. 柳枝稷苗期慢发育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杨国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 条斑紫菜外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J]. 杨锐, 方文雅, 单媛媛, 陈海敏, 孙雪.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
[9].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D]. 易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标签:生物学论文; 油松论文; 真菌孢子论文; 海带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细菌结构论文; 真菌论文; 微生物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