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结石疾病的基本定义
胆结石疾病主要指人体的胆囊与胆管处出现结石病症,属于胆道系统最为常见病症以及多发病症。而胆结石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急性腹痛之症,据相关数据统计说明,我国在2018年,患有胆结石疾病的患者约为6.72%,胆结石发病率仅小于急性阑尾炎病症,但是胆结石死亡率却在腹部外科疾病排在前列,这就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的重视,注意日常饮食情况,增强体魄。
二、胆结石手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胆结石手术后应该将枕头去除,让患者处于平躺状态,平躺6小时之上,才能有效地避免因术后引起的疼痛问题;而全麻的患者需要偏躺在一侧,防止患者因呕吐吸入气管内引发窒息问题;在手术后6小时内,应该每间隔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以及呼吸,待平稳之后可以改为每2小时进行一次测量,次日可以在清晨对其进行测量,手术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大出血病症问题。
(二)加强重视手术后出血状况
胆结石疾病会出现阻塞性黄疸亦或胆汁性胆硬变等相关问题,此病症极其可能在术后出现渗血难止的问题发生,少部分患者会在术后结扎血管线结脱落,亦或利用压迫方法止血过程中,血管还会出现出血症状,而在术后伤口内部也有存在出血的可能,这就需要在患者的切口处敷药,仔细观察患者的引流管所流出的液体,问询患者是否出现腹胀、面黄、肢端血管充实等症状现象,一旦发现出血症状,应当及时通知医生,避免出血症状严重,对其进行尽早处理,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出血病症,采用最常见的止血药物或者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必要情况下需要对患者采取手术处理的方式,例如切口处敷药,避免因细菌滋生所引发感染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体位、排尿及离床护理事项
胆结石手术后平躺6小时,便于分泌物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转为半卧位,可以减缓张力引发的伤口疼痛,便于腹部引流,避免出现膈下感染问题。在手术后6小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排尿,如若不能自行排出,可以采取诱导排尿的方式,各项操作需在无菌原则下实施,为患者装置导尿管。在术后第一天,结合病情恢复情况,可以安排患者离床活动,达到促进肠蠕动的,增强肠功能目的。
(四)引流管留置护理事项
要注重引流管的固定效果,避免发生引流管脱落、折叠、扭曲等问题,引流管要直接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管的长度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要使引流管长度适中,太长的引流管会容易出现扭结问题,阻碍患者胆汁的排出,而太短会限制患者的起床翻身动作,容易造成T管脱落问题,对胆管造成二次损伤。
要时刻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容易受到挤压、脱出等问题,引发引流物堵塞内腔事件,使用T型引流可以控制胆汁量的骤加与骤减,甚至在胆汁不断流出时,如若发生T管在血块、粘液或者胆石的影响下,堵塞的情况,可以用注射器将T管内物体洗净,之后有效冲洗,值得注意的是,压力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引发导管脱出的问题,一旦出现此现象还需要向专业的医师汇报处理,对T管进行更换或者重新插入新导管。每日还需要对患者排出的胆汁进行严格的查看,详细记录胆汁颜色、胆汁量、出血等情况,另外还要注重胆汁性状的辨别,正常情况下胆汁主要是无味、黄橙色,但是胆管受到感染,胆汁则会表现为浑浊、絮状的形态,如若胆汁呈现出暗褐色颗粒状,那么这就说明胆管内部还有泥沙式结石的可能。一般情况下,胆汁分泌量为800毫升到1200毫升之间,而引流量过大或者过少,颜色较为浓郁,这与胆道炎症、胆道梗阻有一定的关联,需要对其进行后续的诊治,查明原因。当患者带管下床活动过程中,需要家属与医护人员叮嘱患者避免发生脱落问题,确保引流管畅通无阻,注意患者的走路姿势,避免让患者作抬腿动作,以免引发逆行污染,除此之外,在每天还要定时在无菌的环境下,为患者更换引流袋。
胆结石手术后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患者的术后饮食情况,饮食要均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事物,同时还要按时让患者进餐,才能避免出现胆囊中胆汁凝固问题,加强重视胆结石手术后护理细节问题,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才能加快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增强患者的体能素养。
论文作者:赵碧霞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患者论文; 胆结石论文; 胆汁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后论文; 病症论文; 胆管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