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且遥远,创富激情人鲜知——来自世界屋脊上的非公有制经济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屋脊论文,调查报告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创富论文,遥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藏高原,神秘且遥远的世界屋脊,因其得天独厚的雪域风情和深厚的宗教文化闻名遐迩于天下,吸引着数不尽的游客和朝圣者流连于此。
然而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三十年来,在这片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默默无闻的成长壮大起来,他们代表整个藏区的非公有制经济。
10月,记者随采访团一行深入西藏,辗转拉萨、林芝、日喀则,见到了十余位此地的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他们有的是生长于此的农牧民,有些则来自内地,如今他们汇聚一处,在这块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土地上,耕种经营着自己创业的梦想。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内地的鲜明特点,甚至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在此也偃旗息鼓。然而高原空气稀薄,地理险峻,这也令高原创业的企业家们必须承受在内地所无法想象的困难。当这些创业者艰难的完成初期资本积累,融资渠道狭窄、人才匮乏、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等诸多问题又已经成为了他们前进路上所必需突破的瓶颈。
西藏的非公经济发展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为城乡经济最具活力的新经济代表,是西藏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在增加城乡收入,扩大就业,增进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果来之不易,然而在发展的关键之年,西藏民营经济如何解决自身痼疾,迈上继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是考量决策者和当地企业家的新命题。
10月的拉萨市天气很好,明媚的阳光给达娃顿珠所在的工厂里巨大的菜籽油储罐镀了一层金色。
达娃顿珠是个身材魁梧高大的藏族汉子,5年前他注册成立了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4年前,他的有机食品产业园基地在此地竣工投产。和记者一起站在产业园基地之中,达娃顿珠的思绪却首先跳过面前的大山,回到了一年前的欧洲。那一年,达娃顿珠以企业家身份赴奥地利参加西藏发展论坛,在论坛上一些声音让他终生难忘。
“当地的一些生意人看到我感到很吃惊,他们质疑我的身份。因为他们一直觉得,在中国西藏藏族人是不允许经营企业的,而西藏也不存在藏族企业家。面对这些不合实际的疑问,我到很气愤和不理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藏族人,达瓦顿珠早先在一个村办学校教书。当任教多年的他终于获得了公办教师资格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开始铺遍全国,也正是这个时候,达瓦顿珠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都流行‘发家致富当万元户’的口号,那时候觉得当一个万元户是特别光荣的事情。”而当时国家为鼓励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每位村民都可以享受5年期的无息无抵押贷款,没有经过太多考虑,达娃顿珠从公办教师岗位上辞职,贷款了2万元钱,买了一辆解放车,开始跑运输。
在1983年到2000年的近二十多年间,达娃顿珠近乎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拉货、当打工仔、当个体户、搞建筑直到建立自己的工贸有限公司。当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达娃顿珠开始关注西藏的再生资源利用,“当时就想研究一些事情,在产业发展上做一些转变。”达娃顿珠看到了西藏地区的资源优势,山南、林芝、日喀则地区都生产菜籽油、野生核桃,但这些资源在西藏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农民手里的这些原料卖出难,而卖出的价格有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达娃顿珠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投资西藏资本特色农产品开发,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3年的经营,达娃顿珠的公司成为了西藏特色有机保健食品加工销售的涉农企业,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农业板块唯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达娃顿珠向记者表示他的企业正在筹备在2010年上市,“上市融资得来的资金主要将用于扩大企业的资金链,国家给了西藏地区很多优惠的政策,这么好的政策,企业应该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事实上,达娃顿珠创业的20年,也正是西藏非公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20年。在这20年间,很多非公经济企业在雪域高原上快速成长起来。1984年党中央为西藏的发展与稳定提供更加优惠宽松的政策,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大力扶持发展个体和集体经济。除国家调拨的商品外,西藏本地区的产品可以全部实行市场调节。”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西藏的非公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到2007年,西藏自治区个体工商户已经增加到77051户,而在1980年末,这个数字仅为489户。2006年,西藏自治区非公经济税收贡献首次超过国有经济,2007年,全区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
西藏非公经济的飞速发展期
“如果简单的从数字上看,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到今天,与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甚至西部的大部分省份地区依然落后很多,这是目前西藏特殊的宏观经济模式所决定的。但是如果追溯西藏自治区自己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于西藏的乃至全国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在谈到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徐飞对记者说。自治区工商联主席索南平措则用“四、五、六”三个数字西藏地区非公经济发展成果进行了概括。2006年,西藏非公经济总量占到全区GDP的40%以上,带动新增就业人数占到全区的5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所缴纳的各项税收非公经济企业则占到60%以上。
数据显示,1980年西藏的个体工商户为489户,从业人员为525人。到了2000年,个体户发展到42321户,从业人员达到62616人。而在“十五”期间,这一数字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到2005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886户,累计增长46.2%,年平均增长8.3%;从业人员道道115836人,累计增长85%,年平均增长13.7%。“十五”期间,西藏自治区个体工商户经济注册资金累计增长151%,达到10.87亿元,2006年,全区私营经济企业注册资金规模达到95.76亿元,而在1980年,这个数字仅为51.3万。
自治区副主席多吉泽仁对记者表示,近年来,西藏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个体户为主,私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规模发展更为凸显,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西藏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西藏地方经济总量中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日趋活跃,民营企业申报的专利技术已经占到了全区专利技术申报总量的三分之一,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再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正在进入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
区外民间资本的流入
在西藏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不少汉族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内地,他们大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西藏,在高原上白手起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开创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西藏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国内中、东部省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主要是在本省区范围内进行自我积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西藏民营经济与全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类似,外部资金的拉动起到了主要的、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中,西藏自治区是相对特殊的一个经济区域,位置偏远,距离经济中心交通线漫长,区内环境条件是非常艰苦,经济发展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大规模投资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拉动西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地区的投资环境,面对不断形成的大量商机,留给了区外民间资本广阔的投资经营空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区外民间资本来藏投资经营的第一次高潮,区外经营性资金的流入使西藏民营经济资本从1983年的290多万元很快就增长到1986年的2.35亿元。1991年前后,是区外民间资金进入西藏投资的有一次高潮。据1991年底统计,从四川、青海、甘肃、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区进入西藏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07万多户,注册资金2359万元,从业人员1.39万人,分别占区个体工商业的27%、18%和26%。此后区外投资占的份额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1999年,西藏自治区《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中规定,“区外人员可申请在自治区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私营企业,各方面待遇与区内人员相同”。这进一步吸引了区外民营资本的流入,当年新增的347户私营企业中有242户来自区外,直接带来新增资本5.66亿元。
西藏华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军就是西藏众多汉族企业家之中的一位。刘建军原先在河南南阳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2001年,他带着1000万资金,和五个伙伴走进了西藏。他进入西藏,看重的是西藏的矿产资源,尽管在刘建军看来,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领域,但是西藏的高原气候和环境、当地的民俗习惯以及西藏地区相关矿业政策等等对于他来说都是未知的因素。但是经过三个月的考虑,刘建军还是决定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
通过了解、考察和协商,2002年刘建军终于在西藏取得了第一个采矿权证,刘建军几个人组建了一个工程队,在西藏当雄开始了自己的工程,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刘建军一直住在帐篷没有下山,此间他经历过风沙严寒以及缺氧的考验,终于,他的矿山工队施工顺利,刘建军才下山转赴拉萨租下了几间房子,开展经营业务。经历6年的发展,刘建军的企业在2007年实现销售1亿元,上缴税金1500余万。
在西藏高原的极端条件下,任何一位来到此地的内地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是异常艰难的。1997年,28岁的管新飞从苏州来到西藏创业,记者在达孜县参观他的西藏金田青稞酒业有限公司基地时,那里的员工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企业的道路并不平坦,每走一步都要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管新飞提出“业在人创、事在人为”的口号。目前,管新飞的公司已经建成了年深加工能力达8000吨的青稞酒窖池流水线,公司年均产值2683.94万元,年均销售收入1505.65万元。
企业家呼声最大的还是资金
资金的瓶颈因素仍然是制约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难、想做大更难。大多数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来发展壮大。通过正规渠道贷款较难,小额贷款,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与此同时,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产值低”是整个自治区非公经济的总体特征,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企业制度不健全等,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记者走访的企业中,企业家呼声最大的还是融资问题。记者了解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体私营企业融资渠道仍然不畅,较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没有形成个体私营企业多元化的融资结构,资金短缺现象严重。而客观的说,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努力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有所缓解。但是现有金融体系只是对民营子经济开放了短期信贷服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而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数额太小银行不愿贷,数额太大银行不敢贷。据调查,近些年来西藏民营经济所获得的区内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银行方面的解释是,近些年来区内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企业的还贷意识淡薄,导致部分贷款无法正常归还,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银行只好降低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份额。
对于融资问题,西藏自治区经委中小企业局局长朱太中向记者介绍,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实践性的难题,这个问题在西藏尤为突出。他透露,为了解决这跟难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已经批准成立了自治区财险企业担保公司,启动资金1亿元,目前已经开展了担保业务。而根据规划规划,到2015年,全区担保资本金计划达到10个亿,并且将建立自治区和地级市的两级担保体系,同时开放担保体系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担保机构进入西藏开展担保工作。
背景链接:
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西藏的民营经济在青藏高原这块地理以及环境都相对特殊的土地上顽强地发展起来。仔细观察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可发现,西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密切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和全国一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西藏民营经济也随之步入发展的轨道。198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实行修养升息政策,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和民族手工业。允许小商贩和各种工匠开店或串乡经营,并宣布免征集体、个体民族手工业、小商小贩的工商税两年。
1984年,中央指示西藏“应少搞国家经营的工商企业,主要发展个体和集体经济,大力扶持各种专业户。除国家调拨的商品之外,西藏本地区的产品可以全部实行市场调节”。根据这一指示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工商也和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农畜产品除麝香、贝母、虫草外,一律实行市场调节,许多工业品价格也相继开放,放手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鼓励牧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鼓励长途贩运,让利于民,同时,鼓励和欢迎内地省市区到西藏从事各种形式的商饮服务业和从事集市贸易。
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了鼓励和发展个体经营、私营经济的方针。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个经济地位。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与鼓励下,西藏的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有关精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适时地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点由城镇转移到了农牧区,进一步放宽了从业人员资格、经济范围额和经营方式,并在农牧区实行了“先经营后登记,免收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从事个体经营。
在国家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1999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由此西藏民营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有关精神,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坚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扶持那些解决就业多、纳税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投资、征地、销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扶持那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的问题。
2003年,自治区党委进一步提出,应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后市场环境,让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担保体系,创造更有利的融资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应到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重视自身信誉塑造。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极大优化了西藏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