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莹莹, 潘建伟[1]2018年在《丰子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2001—2017)》文中认为自2001年陈艳玲撰写《丰子恺散文综论》以来至2017年,中国大陆已有97篇以"丰子恺"为选题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其选题特色,不但能为今后做学位论文提供借鉴参考,而且对于整体上把握丰子恺研究史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以2001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关于丰子恺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对象,统计年份分布、领域分布、学科分布的数据,从"美术研究""文学研究""艺术思想研究""美育及其他研究"四个方面分析其选题特色,展示研究的成果与突破,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陈艳玲[2]2001年在《丰子恺散文综论》文中研究指明丰子恺素以漫画闻名于世,而其散文创作却受到忽视。本人在全面阅读了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后,以为其中泛现的独特之处使得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应有其相应的位置。本文选取其建国前散文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丰子恺其人其文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身兼数职的“艺术家”,丰子恺的散文贯穿这样一种特异的追求:人生的艺术化,用艺术化的心态来咀嚼人生的每一站。所谓“艺术化的人生”即拥有一种超越于现实功利之上,而对生活所作的精神的、诗意的观照方式或态度,其实质是个人心灵的彻底放松与自由。 丰子恺的这种选择包含丰富的内质,本文将前期作品主要概括为“佛光中的生命咀嚼”。受佛教影响甚深的丰子恺抱着艺术化心态来思考和解答时空问题,用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来面对世间一切生物,在彻悟成人的虚伪之后试图用童心的葆有来护卫人类的心灵。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烙上了深重的佛教印迹。本文还就此将丰子恺与冰心、许地山等人作了一定的比较、从中凸显出丰子恺的特异之处。不似冰心般试图通过热赞童心来达到实现全人类之爱的目的,丰子恺因体认“人生是苦” ,成人已失去洁净的“真我”而试图从童心中获得解脱之道。也不似许地山般在承认“人生是苦”的基础上否定理想执着现实,丰子恺否定现实而积极追求理想的真人格与大同世界。后期作品则有了较大的一些变化,在乱世中丰子恺在不放弃其“艺术化”心态的同时亦发出了令人深思的激言。在这里,他性格“入世”的一面更加突出,面对战争,他在作品中构筑了自己的理想家园——“缘缘堂”和“赤心国” 。这两种“家”和“国”的理想性主要体现为,它们是作者精神的憩息、灵魂的安顿之所,在此地可以使他永葆艺术化的心态,在和平安定幸福的理想社会中实现最自由自然的个体存在方式。丰子恺之所以是独特的,是因为他有着与时代总体美学追求相异的“古典和谐型”美学趣味,他受儒家“仁”学思想、道家“自然”思想及佛家“超脱现实”思想的影响,选择了“优美”的美学类型,作为他文中的基调。 同时,丰子恺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来谈,首先,他的散文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他以与友人随意闲谈般的语气任意书写心中所思所想,从而使文本潜含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次,丰子恺的作品又体现一种“淡如菊”的审美风格,它具有朴实平淡、自然无饰的语言风格,从中可看山陶渊明对他的影响,同时又营造出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使得文章朴素而蕴藉,多有余味。最后谈到丰子恺散文追求的多种趣味性,有潇洒流露自己真性情的生活情趣美,有从小事中探出大道理的理趣美,也有通过各种方式制造出的谐趣美。 总之,丰子恺的散文一如他为人般本色自然,虽然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有不合时宜之嫌,但从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来看,他的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存在,也含有一种永恒之美。
许静[3]2008年在《论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漫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漫画和散文作品。他的子恺漫画开创了我国漫画艺术的先河,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之下,其散文作品没有像漫画那样出名,但是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放射出独有的光芒。在老师李叔同、夏丏尊等人的影响之下,丰子恺的人生渗透着佛教思想,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通过他的笔端渗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之中。本文力图通过对丰子恺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及具体体现的分析,采用文本细读及探究比较的研究方法,探求佛教思想在创作艺术上对其散文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丰子恺佛教思想的来源。通过对丰子恺的身世经历及思想发展的分析,我们发现丰子恺的佛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其自身的近佛思想、李叔同和夏丏尊等人对其的影响、八指头陀敬安和尚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丰子恺的人生本苦、无常之恸、因果缘起、护生爱生、无我和无私、心性本净、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追寻等佛教思想内容以及这些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他的散文创作而体现出来的。第叁部分主要阐释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从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题材选择的日常性、语言风格的独特性、感情的真率和朴实及譬喻的善用与巧用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则评价丰子恺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综述学界对丰氏散文的评介,然后以创作艺术为基准,通过对丰子恺散文的日常叙事及自然、朴拙、空灵的艺术风格分析为切入点,对子恺散文在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
王宗芹[4]2009年在《丰子恺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心理,以及深厚广博的文化、艺术素养赋予他观察社会、探究人生的独特视角,使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气象,从而丰富拓展了现当代散文的表现领域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对丰子恺散文研究的分析发现对其散文创作思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拟在文学史的背景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丰子恺散文的创作思想及其嬗变过程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影响其创作思想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评价创作经验。本文对其散文创作思想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章用两节内容从叁个阶段对丰子恺散文创作思想的内容及其嬗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节是自我的确立。通过“佛光中品位生命”、“童心筑就精神花园”、“冷眼观社会”叁大题材作品的分析,阐述丰子恺基本的创作思想和第一阶段创作思想的特征。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丰子恺早期的创作笼罩上浓浓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性。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的追求让丰子恺把笔触伸向了儿童。他设身处地的体味儿童的欢乐和痛苦,热情的赞美儿童的率真自然,但同时也慨叹于儿童黄金时代的短暂。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丰子恺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他用同情和赞赏的目光描写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的不幸和顽强,他还以现代的开放的眼光捕捉到现代都市文明的堕落以及对乡村的冲击。至此,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思想体系成熟,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基本稳定下来。第二节阐述了丰子恺在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创作思想的演变:自我的发展和在退让与坚守中的自我的挣扎。首先,着重分析了抗战时期在时代裹挟之下,丰子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及作家在主体性的固守中,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其次,把建国以后的散文创作分为十七年和潜在写作两个阶段,展现丰子恺的创作思想在自我和“非我”中艰难的抉择,及其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的矛盾状态,并对潜在写作在文学史上弥补文革时代纯文学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第二章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丰子恺创作思想的形成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传统的文化人格。丰子恺散文创作思想的形成除了有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他的文化人格形成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儒家学说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他的为人处世、个性心理。佛学玄思与道家给予他的更多的是文学创作的风格方面。第二个原因是“人生艺术化”的文艺观对他的创作思想的直接的决定作用。第叁章从叁个方面对其创作进行评析。一是创作主体只有在创作中坚持主体性,才会创作出真正具有个性和生命力的作品。丰子恺的散文呈现出的边缘化特性,尤其在文革时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二是散文创作在自由挥洒、真诚表现的同时也要讲求必要的“规矩”。叁是丰子恺善于在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能够小中见大,留有余味,这弥补了大多数作家只重视重大题材的欠缺。总之,作为表现了自我全人格的散文作家,丰子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
常海[5]2008年在《试论丰子恺的文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生活于中国现代转型期的丰子恺在思想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儒道释文化思想在其文学世界里交融并存,因而在其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是走向传统文化的表象。但在对其散文进行解读时,展现的却是充满现代意味的反思。在“新文化”运动勃兴的氛围中丰子恺在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中表达着现代性的思考,包括他对家园的不断书写,都市兴起背后对家园失落的反思,也饱含着他对中国传统儒家艺术观念的认同。在对佛教思想的阐扬中体现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渴慕,在佛教“共难”、“斥妄”、“显正”的教义引领下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给予批判,对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讴歌,同时在其人生意义的思索中表达了美善观念统一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诉求。在道家文化的坚守中彰显着“自由”精神对于现代理性的反拨。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选择表明了他在社会转型期中的文化立场,这也可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思考向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丰子恺的人生经历和文字表述中也体现出某些消极的意味。
廖静爱[6]2010年在《用艺术为心灵加“油”》文中提出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优秀的散文家,又是着名的画家,也是一位教育家、音乐家、翻译家。他在艺术领域涉足广泛,且成绩斐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他是现代史上笔耕最勤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从事“用艺术为心灵加油”的创作。本文从丰子恺文画互读现象谈起,以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讨其文画艺术作品及艺术人生对世人心灵的影响,以此论证本文的论题,我的思路是:第一章论丰子恺文画互读。本章共分叁节:第一节文画的概念。这是一个新概念,也拥有丰富的内涵,在没有明确的、准确的界定之前应该从多种角度来探讨。第二节绘画散文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与绘画艺术相关的散文。第叁节丰子恺艺术的文画互读。这一节首先论证为什么丰子恺散文与绘画能够互读?然后论述其文画互读的四个方面,即分别从题材互读、表现手法互读、图文合体(图画加注释)、艺术特色互读阐释丰子恺文画互读现象。第二章用艺术作品为世人的心灵加“油”。从文画创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论证这些内容对我们心灵的感染、滋润、启迪与升华。本章分五节论述:第一节追求和谐宁静的心态。撞击着我们人类要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丑陋灵魂,引领我们走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第二节羡慕天真纯净的童心。目的是希望人类能洗尽铅华,回归真实的本性,构建理想人格,走向和谐社会。第叁节鞭挞社会丑恶的灵魂。与赞美童真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样体现了作者为构建理想人格、理想世道所做出的努力。第四节不忘民族大义的精神。用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鼓励自己也鼓励国人积极抗日。第五节思索人生哲理的智慧。人生短暂,不可鼠目寸光而碌碌终生,这也许就是丰子恺在思索人生哲理时对自己、对世人的警告。第叁章用艺术人生为世人的心灵加“油”。本章分叁节探讨:第一节简论何谓艺术人生?拥有非功利之心和仁爱、同情之心的童心,就是作者极力赞扬和推崇的艺术之心,具体到丰子恺作品中就体现为童心的艺术人心、佛心的艺术人心、闲适的艺术人生。第二节创作丰富的艺术人生。本节分别探讨丰子恺童年艺术的起步;丰子恺对绘画和散文题材的敏感把握;东西艺术的继承与启发;“为人生”的艺术观,是其创作的源头活水。第叁节对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希望对当代的艺术创作有所裨益。我们今天的创作除了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外,是否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高瞻远瞩,留下对后人有更多启示的作品。
王晓飞[7]2009年在《暂离尘世 诗意栖居》文中研究说明丰子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散文创作持续了一生,无论在安逸舒适的和平年代,还是在风雨如晦的战乱年代,甚至在惨绝人寰的文革时期,丰子恺都没有放弃散文创作,这在现代文坛是很少见的,这种对创作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可贵的品质。其作品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代读者。本文试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到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本身,强调从文本出发的研究策略,从他的散文中重新挖掘、发现其艺术魅力,并做出相应的归类与梳理;第二部分将探讨形成丰子恺艺术魅力的原因与文化背景。第一部分试从以下几方面阐释丰子恺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潇洒之美。丰子恺的艺术境界被公认为“潇洒风神”,其文章清丽、平和,充满童心之美,这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他文章中的“童心”,二是无处不在的“趣味”,将趣味置于童心的背景下研究,发现丰子恺之所以无论顺逆都始终充满了对生活中那些细碎的闲情逸致的趣味,这份气定神闲主要源于他那颗不蒙尘埃的“童心”。二、哲思之美。本部分将从两方面探讨丰子恺散文中蕴含的玄想哲思之美:丰子恺的文章深得中国古典散文的神韵,而与其他师从古典散文一派的作家相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富有哲理、长于议论,这种善于“小中见大”追求“弦外余音”的风格是丰子恺于闲话家常中出境界的主要原因;哲思也造就了圆融之美,如果将视角聚焦于丰子恺文革时期的作品,会发现于浓浓的宗教气息和通脱的人生智慧中呈现出的人生圆融境界。叁、幽默之美。自林语堂提倡“幽默”开始,“论语派”兴起,中国散文小品幽默之风盛行。丰子恺的散文中亦不乏独标一格的幽默篇章,通过与插科打诨式的“小摆设”相比较,发掘丰子恺幽默小品中的内涵与人生智慧,这部分主要从纯幽默与讽刺幽默两部分解读丰子恺的幽默作品。正是其充满智慧的幽默以及立足现实、以温和笔调进行的书写使其散文充满智慧、却又平易近人,未流于油滑之途。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丰子恺艺术魅力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集中考察他所受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这部分的阐释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儒家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从丰子恺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解读其接受儒家文化的渊源,并结合儒家文化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丰子恺作品中体现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进行分析。这部分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先器识而后文艺,从儒家传统的做人是为文之本谈起;第二,兼济天下,结合文研会“为人生”的文学创作理念探讨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二、佛教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结合丰子恺早期及晚年作品进行解读。一是无常之恸,主要针对其早期作品而言,丰子恺散文长于议论,早期有悲观和哲思的特点,即是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二是达观知命,主要结合其晚年作品中超脱的人生智慧而言。结语:解读丰子恺文章的现实意义。在如今这个信仰缺失、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年代,重读丰子恺的文章,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之美,而在生命遇到困难的时刻,体悟丰子恺的“暂时脱离”,我们也能增强面对苦难的勇气和信心,增强自己生命的弹性与韧性。
严文秀[8]2016年在《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丰子恺散文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从各时期对丰子恺散文的评论和研究着手,对丰子恺散文的接受和接受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旨在为丰子恺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接受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丰子恺散文研究的现状。笔者发现其散文本体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其接受研究尚属空缺,这也是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一章“建国前二十年:极否极褒共存”,分叁节阐述。第一节概述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的情况。第二节论述“极否”,集中表现为人文分离的接受。第叁节论述“极褒”,主要表现为人文并重的接受。第二章“建国后叁十年:分区进行”,分两节阐述。第一节考察大陆的接受情况——大幅降温至趋于沉寂,探究现象产生原因。第二节展现港台的接受情况,香港以卢玮銮为例,将丰子恺推向国际,台湾以杨牧、司马长风、陈敬之等为例,起步虽较大陆晚,史料也出现一些错误,但已十分不易。第叁章“八十、九十年代:‘曲高和众’”,分两节阐述。第一节论述大陆出现的研究高潮——从丰子恺的子女学生和其他论者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第二节展现港台的持续升温之势:以卢玮銮教授和杨牧先生为例,阐明丰子恺对二人的影响。第四章“考察接受历程,探究接受与文本魅力的关系”,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阐明接受历程是复杂的曲线型,通过对接受历程的考察,进一步探究接受与文本魅力间的紧密联系。
毕宛婴[9]1983年在《小中见大 弦外余音——从《杨柳》看丰子恺散文的主要特色》文中指出丰子恺先生在中国艺术的大舞台上是个比较特殊的人,几乎涉足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丰子恺散文创作始于一九二五年,直至解放后,历时叁十多年,但主要是解放前的十几年中。那个时候的中国,统治者腐朽,社会黑暗。丰子恺不满这黑暗的社会现实,鄙视世俗的虚伪和欺诈,憧憬一个“天下如一家人,人们如家族”的世界,认为只有儿童才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有着“可
温雅雯[10]2014年在《佛性情怀观照艺术与人生》文中指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并一直深受作家和艺术家的欢迎。很多艺术家与文学家或在个人人生坎坷的境况之下,想借宗教的外衣掩护自己,以慰藉自己的灵魂;或离群独居,隐世悟道,借以逃避黑暗现实。正因如此,信仰佛教则常常被人误认为人生观消极避世。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对佛家思想的一种错误理解,而真正的作家和艺术家,能够把佛学思想和人生观与艺术观处理的很融洽,丰子恺就是其中将叁者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的一位。丰子恺对佛学的信仰与亲近,并不是单纯的去寻求精神的慰藉,他更侧重于以佛教情怀去关照自己的艺术与人生。本文试从佛性情怀的角度,去探讨佛学思想对丰子恺艺术与人生的影响。第一章主要探讨丰子恺亲佛思想形成的因素。主要分为叁个角度:现代作家佛学思想渊源;丰子恺佛学思想形成的外因;丰子恺佛学思想形成的内因。自佛学思想传入我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容以后,便受到很多文人仕子的亲睐。到五四时期,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知识分子,热血青年,救亡图存之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很难实现。受伤的灵魂在佛学思想的怀抱之中,寻求慰藉。这是丰子恺思想形成的大的社会背景条件。丰子恺家庭背景、师徒影响,以及自身的性格因素,则构成了丰子恺亲佛思想形成的内外因素。第二章探讨佛学对丰子恺文学创作影响。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探讨:佛学对文学主题的影响;佛学对文学形式的影响;佛学对文学创作审美取向的影响。佛学对丰子恺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上面,主题上主要体现对童心的礼赞和对人生的无常之恸的书写。佛学对文学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丰子恺散文语言的风格即率真自然,此风格之下,流露出的佛学气息和浓浓的禅宗哲理。佛学对丰子恺文学创作审美取向的影响表现为其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是建立在对纯真、无邪的童心的赞美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第叁章阐述佛学思想在丰子恺文艺观中的体现。丰子恺受佛家“缘起”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源于“美欲”或艺术冲动。艺术是美的情感的发现。美的情感起于艺术家的心中,因美欲而变成艺术冲动,表现而为客观的艺术品。“艺术冲动”是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家有了这个动力之后,下一步便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丰子恺提出的“绝缘”一说,这种观点与佛家的“绝缘”一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第四章探究佛学思想在丰子恺美学教育中的体现。丰子恺提出“美育与宗教教育并举”的思想,这与他的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在艺术教育的方法上,丰子恺主张艺术家应该具备佛家平等、普世,慈悲观念。无论是文学艺术、漫画艺术还是文艺思想,丰子恺的艺术作品都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透露出禅宗情怀,因而在艺术教育的方法上主张平民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2001—2017)[J]. 金莹莹, 潘建伟. 美育学刊. 2018
[2]. 丰子恺散文综论[D]. 陈艳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3]. 论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D]. 许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 丰子恺散文研究[D]. 王宗芹.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试论丰子恺的文化选择[D]. 常海. 吉林大学. 2008
[6]. 用艺术为心灵加“油”[D]. 廖静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7]. 暂离尘世 诗意栖居[D]. 王晓飞. 山东大学. 2009
[8]. 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D]. 严文秀.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 小中见大 弦外余音——从《杨柳》看丰子恺散文的主要特色[J]. 毕宛婴. 名作欣赏. 1983
[10]. 佛性情怀观照艺术与人生[D]. 温雅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