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网络德育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论高校网络德育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论高校网络德育中需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高校论文,关系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产物,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从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的矛盾关系逐渐凸显出来,知识性与价值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与凝聚性、主导性与互动性、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五个重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这五个关系才能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人们从网络中所获取的信息,从其性质和特点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知识性的信息和价值性的信息这两种形态。

所谓知识性的信息或称为知识性的认识,是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性的认识,如各类新闻报道、历史事件描述等。其特点在于,这些知识性的认识是回答关于客观事物“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面貌、性质等的认识。所谓价值性的信息或称为价值性的认识,是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评价性的认识,如各类评价、评论、判断、对人们价值追求的表达等。其特点在于,这些价值性的认识是回答关于客观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关系的“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等问题的,是反映客观事物能否满足我们的需要和要求的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这类知识的特点在于,虽然由于人们的需要和要求各不相同而使人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价值性的认识,但是,只要是关于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就都可以是正确的价值认识;反之,那些没有正确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价值认识就是错误的价值认识。

这两类信息或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作用。那么,在网络条件下,网络中的知识信息和价值信息或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所起的作用怎样呢?应该看到,网络正是通过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影响、制约人们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形成。其中,网络上的价值性认识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如前所述,既然网络上的信息大致分为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两类,那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处理好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关系,并且利用这种关系来实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我们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所得出的“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这一德育规律,就是以对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为前提的。其根据在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在实践中对真理的揭示和遵循;而价值认识的形成和确立,则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关于价值实现依赖于对真理的揭示和遵循,正确价值认识的确立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的这一经验逐渐形成、演化为人们的一种认识逻辑或思想发展的规律:只有当人们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人们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如果想使别人放弃原有的价值认识,而去接受某种新的价值认识,那么,就只有向他阐明他原来所坚持的价值认识没有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而新的价值认识则是一种以真理为根据的价值认识,因而是正确的价值认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完全适用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

互联网出现之后,大量的网上信息与评论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各个高校的校园BBS、博客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为信息广泛传播以及观点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公共平台,针对各类事件的评论成为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的事情。因而,网络信息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人们的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立场,从而教育、引导、帮助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在这个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信息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关系,运用“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相关真理”这一基本规律,开展好新闻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要努力让知识性信息或知识性认识的发布和传播服务于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为例,当前许多高校的校园BBS是校内外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BBS上的消息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以新闻信息传播的客观性、真实性为重点,形成学校新闻网站对于校园BBS的公信力优势,是高校网络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策略。保证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就要依托学校新闻宣传网络媒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闻事件调查以及追踪报道的工作机制。其中,对于校外热点事件的信息,以国家权威性的媒体报道为信息来源,及时通过学校网站等媒体转载国家的正式新闻,避免各类小道消息或国外媒体报道对大学生的误导;对于校内的各种消息,以学校宣传教育网站的新闻版块为阵地,建立对于校内事件的调查—报道—反馈机制,通过对校内事件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逐渐树立其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使学校网站成为校园网上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性新闻媒体。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注重“用事实说话”,避免把报道者本人的情绪、意见和观点掺进新闻报道中,尽量以平实的叙述阐述事件的过程。尤其是对那些由学生与学校部门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事件,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对事件的客观描述,为广大学生提供事件的客观经过,让他们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会有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

网络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因而,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虚拟社会对于现实社会的超越和突破,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也较多关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差异性,认为网络中主体的活动是虚拟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虚拟的。[2](P28)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即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却被人们忽视。2003年至2004年我们在清华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实证分析和检验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作为一个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系统,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信息圈、生活圈、交往圈、舆论圈,并具有凝聚性、现实性、可控性等基本特性。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出现,反映了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虚拟空间,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建立在共同主体的实践之上。

网络环境中,传统上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而消解,而是可以在网络上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多数校园BBS上,不但存在许多由共同爱好兴趣形成的网络群体,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版面,如各个院系班级、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学生群体等。在一些高校的宣传教育网站上,也建立了与现实集体相对应的网上党团组织、班集体等学生组织。这些网上群体由于在现实中存在稳定的组织结构和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因而能够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良好作用。网上群体的建设及其教育作用的发挥与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建设做得好,就能够在网上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群体,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而网上群体的发展反过来能够促进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的提高和完善,网上网下的集体建设相辅相成,就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团结和凝聚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现实中的社会力量能够以自发或自觉的方式作用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特殊的矛盾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实中的能动力量,积极推动网上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信息对称与统一,主动营造一个可控性较强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为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有力的工作平台。

三、开放性与凝聚性的关系

开放性是互联网一个基本的技术理念。[3](P352)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们的认识视野和网络行为的范围可以无限制地扩展到全球,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网站上来浏览新闻信息,可以到互联网上任何一个网络社区上进行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活动。凝聚性指的是处在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的人们依然可以围绕某种力量凝聚起来。如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正是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量作用下,大学生们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主要网络行为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的结果。

可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会交往平台,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互动式社会”。[4](P441)有研究者对这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沟通对于实质(现实)亲密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进行分析后认为,人们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与他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会交往之间不是“零和的游戏”,人们经常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出现更多的社会交往纽带,同时也加强了人们现实中已有的社会交往纽带。[5](P167-195)一些对网络社区的经验研究也发现,在一些地方的网络虚拟社群中,其大多数成员都是当地居民,他们不但在网上聚会,还定期举办面对面的聚会。[6]这些已有的研究说明,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群体而言,网上的交往社区不仅仅可以使其成员的人际交往纽带增多并扩展到群体之外,而且对这个现实群体内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强化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就高校而言,网络不但使大学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得以增加,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群体内的互动作用和交往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但现实中的学生组织纷纷利用网络开展活动,从而形成网上学生集体,而且基于网络还产生了新的大学生交往群体。而所有这些网上学生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通过校园网络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校园网络为大学生的群体交往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基本场所,从而承载和强化了大学生群体内的人际交往网络。

处理好或利用好网络的开放性和凝聚性的关系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即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社区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动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把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络上来。具体而言,一是在校园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校园网络的技术条件和功能,吸引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使用;二是根据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和群体交往关系的发展特点,加强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人际交往等活动中的服务平台和联系纽带的作用;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以校园网络的集体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归属感需求。通过这些主动的工作,教育者可以把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络平台上来,从而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可控性实现对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调控和优化。学校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网上各类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对校园网上信息环境的营造和引导。在校园网站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校在管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建设各类校园网站,不但利用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并且积极引导网络文化活动的发展,使其具有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主导性与互动性的关系

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平等性、互动性成为网络交往的重要特征,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由以往的单纯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际关系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性和互动性关系就更加凸显出来。

所谓主导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这种主导地位表现在: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做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或价值观的倡导者或代言人,不管网络上有何种意见分歧或观点争论,都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而不动摇;其二,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用正面的观点去影响网络的舆论,努力使正确的思想观点成为网络上的主导舆论;其三,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观点和舆论进行有效的批判和辩驳,努力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释疑解惑、明辨是非的作用。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十分平等、自由、宽容的思想交流平台,各种思想观点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交流、碰撞,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自己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有效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阵地。

所谓互动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网络作为思想交流互动平台的作用,通过与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互动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由于广大受教育者可以匿名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或宣泄情感,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这是因为正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会受到种种不和谐声音的干扰和冲击。但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特点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积极、有利的一面,即由于受教育者有了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途径,因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下进行,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更少一些逆反心理和消极被动,更多一些自主思考和能动性。

鉴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上述特点,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和互动性的关系。而处理好主导性与互动性的关系,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在网络突发事件的引导工作中,教育者就要充分运用疏与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校园BBS上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言论,随着意见的扩散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在这个时期,多样的意见和观点、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及模糊的发展形势是网络舆论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疏与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不能去堵塞和压制言论,采取捂盖子、掩盖问题的做法,而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以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为工作出发点,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得以表达。而在大学生们的意见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得以真实展现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耐心观察、认真研究,在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之后,做出教育引导的具体策略,促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校园网上的公共论坛可以成为学校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沟通渠道。教育者要积极利用这些网络渠道,了解大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尊重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充分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思想、心理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密切观察事件过程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症结,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如,在网上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网络的交互性,增强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密切联系。网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得以充分表现,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主要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交互平台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理论探讨与思想交流,为他们在接受理论过程中共同学习和相互促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围绕共同的理论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他们可以实现理论认识的相互比较、观点的相互碰撞和思想的充分交流,这对于大学生理论兴趣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理论教育的效果。

五、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互联网对高校校园信息环境的改变使得互联网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更加凸显出来。所谓互联网的社会教育是指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它实际上承担了作为社会主导思想意识或价值观的代言人的教育主体的任务,实现着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谓互联网的自我教育是指高校的互联网通过大学生参与互联网的活动,实现着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自我教育的功能。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首先,高校互联网起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学校的校园信息环境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在以往的情况下,校园信息环境在内容上比较“单一”和“纯净”。这是由于学校教育者扮演着“信息源”和“把关人”的角色,是校园信息环境的主导者。学校通过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集体生活等各个渠道对大学生开展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周围营造出一个以正面教育信息为主的信息环境,实现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教育作用。网络信息传播使得这一状况发生改变,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开放性、多样性、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多主体建构、多重影响等特点给学校校园信息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学校对校园信息环境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通过网络进入校园,改变了校园信息环境的内容架构。在以往的校园信息传播条件下,整日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只能通过有限的传播媒体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以宣传板报、报纸杂志、校内广播等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传播条件下,校园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学校开展正面宣传教育的过程,这使得大学生所认识的社会与他们走出校门之后所接触的社会差异较大。信息内容在类别上的多样性缩小了校园信息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内可以了解到较为全面的社会图景,可以感受和观察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生活状况。网络信息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关注和思考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状况。由此可见,高校的互联网已日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模式或途径。

另一方面,高校互联网还起着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功能。网络信息在建构上的多主体性凸显了大学生在校园信息环境建构中的主体作用。以往校园信息环境中的信息内容是以教育者立场和观点作为选择和过滤的标准,主要部分是教育者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加工而形成思想教育信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以往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信息选择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能力得到增强,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更加强调自身的需要、兴趣、态度以及生活实践的经验,更加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环境、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比较、判断、选择与建构。因此,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采纳、选择性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就成为他们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接受的重要方式,这使得校园信息环境成为大学生进行自己探索真理,形成价值判断,纠正错误观点的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高校互联网的这种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双重功能,努力处理好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快速变革的状态,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状况不断出现,社会实际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而这些社会实际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能够很快成为大学生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对他们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坚持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更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切实加强以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为重要内容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高校校园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凸显,说明适应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其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接受活动的特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要通过主动建设和利用校园网络,运用各种网络媒介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增强思想教育的影响力;而且更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其主动参与和平等交流的条件下实现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标签:;  ;  ;  ;  ;  ;  ;  ;  ;  ;  ;  ;  

论高校网络德育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