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风与党风精神的关系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学风与党风精神的关系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学风与党风、党性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性论文,学风论文,党风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风、党性建设是一个久而常新的问题。最近,中央要求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并强调要用整风的精神,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加强党风、党性建设固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而端正学风则是党风党性建设的思想前提,因为学风是党风内容的主导方面,是党风的重要标志,制约着党性的形成与巩固。

何谓学风?毛泽东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在这里,毛泽东规定了学风的科学内涵,明确了端正学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

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列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是在马列主义旗帜下工作的。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口头上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在实际行动中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来运用是另外一回事。从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理论之日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就存在着是用科学的态度还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思想路线的对立和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同样存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并决定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败进退。我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解决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态度问题。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对立的态度”,概括为: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的反科学的态度,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战斗任务,并把整顿学风当作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克服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首要任务。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之后,邓小平在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学风的重要性时则更加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那么,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科学态度应是怎样的呢?

第一,应明确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什么?我们要学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普遍原理、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照搬它的结论、公式和字句。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既包括反映人类社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原则,又包括对大量的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做出的属于特殊性的结论;既有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理论和实际的结论,又有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所使用的具有更为普遍指导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把它的实质和它的具体结论、字句区别开来,要善于抓住它的实质。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就是它的“普遍原理”,就是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广泛研究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注:《毛泽东选集》第3 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邓小平说, 学马列“要精”。所谓要“精”,就是要求我们不要把马列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而应把握其精神实质即观点与方法。

第二,应明确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具体说来,我们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问题及策略问题,为着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逻辑”而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本本。毛泽东曾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形象地说明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邓小平则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精炼的断语说明了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释了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道理。

第三,应明确对待马列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根本上说来,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态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作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作出合乎中国实际、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结论和理论性的创造,从而在实践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这种结合的典范。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事实已证明,只要我党对马列主义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党的思想路线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我党就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和发展;反之,则会遭受挫折与失败。

何谓党风?学风与党风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指出:“学风和文风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江泽民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讲道:“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这里,他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其一,党风即党的作风。这就给党风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规定。其二,学风也就是党风。这就明确了学风属于党风这个范畴。这些为我们今天研究党风问题,在实践上端正学风,促进党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怎样理解学风也是党风,是关系党的兴衰与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呢?

首先,学风是党风内容中的主导方面。党风是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其内容也相应地包括思想作风、政治作风、组织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诸方面。由于人的态度和行为无不受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支配和影响,因而思想作风在党风中便起着先导和基础的作用。党的学风便属于党的思想作风的范围,表现为党的干部和党员对待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将其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把三大作风看成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在毛泽东的其他著作中,他还强调过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中,理论联系实际被毛泽东列为诸作风之首,对党的其他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思想基础或前提的作用。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信仰、实践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才能形成党的优良作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如果不把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实际相联系,就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就不会自觉地去密切联系群众,就不会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不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自己实际的工作态度与方法相联系,不克服主观主义,就不可能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不会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可以说,无论什么优良作风,离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离开正确的学风,都是无法形成的。正是基于此点,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便把学风问题看成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并强调指出,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学风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其次,学风是党风的重要标志,它决定并体现着党风的性质。执政党党风的好坏,关系着党是否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系着党和党的事业的兴衰与成败。而正确认识党风状况,是加强党风建设的前提。要正确认识党风状况,分清党风的主流与支流,就要把握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些显著标志:看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党的政治路线,对待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待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对待胜利和失败、曲折和前进,对待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等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这其中,学风问题即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是首先必须注意的重要标志,它在诸方面的标志中居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从根本上体现着党风的性质。翻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得不到坚持和发扬,教条主义学风盛行时,党的政治路线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就必然会出现失误,党的组织原则及党的优良作风就会遭到破坏,党内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官僚主义、虚荣浮夸、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等不良现象,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而每当党内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时,我们党就能克服各种缺点和错误,党的风貌就焕然一新,全国的政治局面就会大有好转,党的各项事业就会蓬勃发展。这就说明,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只要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学风是否在党内占主导地位这一重要标志,看一看它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就可以从根本上断定党风在主流上是好还是坏。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排除了极“左”路线的干扰,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桎梏,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之后,我党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率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均表明,目前我党的学风在主流上是好的。勿庸讳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党内依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党内学风方面还有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不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加党性读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装璜门面,捞取文凭、提升职务;把马列主义只当作一块敲门砖去学习,而不是首先当作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去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着重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对待马克思主义学用脱节,学而不信,知而不行,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以说假话来骗取上级领导的信任,达到谋取职权名利的目的,这就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的品格,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风不正的上述现象,既是党风不正的思想根源,又是党风不正的表现。只有从端正党风的高度整顿学风,以整顿学风推动党风建设,才能真正理解“学风也是党风,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的真谛,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党风建设。

学风不仅是党风内容中的主导方面,是党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制约着党性的形成和巩固。

共产党的党性是共产党所固有的、同任何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它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为基础,但又不等于阶级性本身。当无产阶级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时,由其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阶级性就已经存在,但并无党性。只有当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进而由其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共产党时,阶级性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而升华,集中为党性。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产业工人,总是多少具有本阶级的阶级性,但在他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自己的阶级觉悟提高到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境界之前,也只有阶级性而无党性。一个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革命分子,开始时连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不具备,只有在参加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培养无产阶级阶级性,才能逐步形成无产阶级党性。就是一个在组织上加入了共产党的人,如果没有做到在思想上入党,也还是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完全。可见,共产党党性的形成完全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从其本质上讲,是共产党人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化的过程。勿庸置疑,一个真正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一个党性较强的人,必然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优良的党风与学风。但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否端正,也制约着一个党、一个党员党性的形成和巩固。只有具有优良的学风,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能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到手并运用于实践中去。只有端正党内的学风,才能真正做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就一再强调,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来解决中国革命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方法,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主观主义学风,尤其教条主义学风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00页。)他告诫全党,“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足以证明,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既然学风就是党风,学风体现着党风并制约着党性的形成与巩固,那么,就目前来讲,若想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扎扎实实开展并取得实效,首先就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端正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清除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与实用主义,使广大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得到很好的改造,才能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才能提高党的威信与感召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论学风与党风精神的关系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