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主义论文,出路论文,心理学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2)03-0093-07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是科学主义心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没有地位,似乎科学主义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唯一出路或最佳选择。其实不然,科学主义心理学不仅自身发展面临着困境,而且其发展结果甚至导致了人们对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科学的怀疑。因此,为使我国心理学能健康地发展,有必要对之加以科学的分析。
一、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
自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以后,主流心理学一直是科学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这种科学主义取向,对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促进心理学科学化、客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对科学性的过分坚持与追求也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主流心理学陷入一次次困境和危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境与危机呢?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学主义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和对心理学研究范围缩小
自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以来,就主要沿着科学主义方向发展,力图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可是,时至今日,心理学不仅没有成为科学主义者所构想的那种自然科学,反而一次次陷入困境和危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主义者坚持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可观察性。这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但也同时导致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丧失。如冯特、铁钦纳等为表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不得不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混同为经验,混淆了主客观的界线;行为主义者为突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的客观性,不得不忽视意识等内在心理活动,使心理学成为“无头脑的心理学”。正是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这种对心理学研究对象把握的片面性,导致心理学理论的片面性。
对心理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偏差必然导致对心理学研究领域把握的偏差。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证实性、可观察性,而不得不缩小心理学研究领域,舍弃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很多方面。这是因为心理现象的复杂多样的,且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被证实、被观察和可重复研究的仅是它的一小部分,而它的很多方面很难直接观察、证实和控制,因而在对其进行客观研究时必然会有所取舍。如构造主义舍弃了意识的活动与功能,行为主义排斥内在意识经验,认知心理学为达到研究的可控性、客观性,不得不放弃对情绪、动机、人格等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库克(Koch)指出:“自从心理学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以来,它就一直较多地关注如何成为一门科学,……其历史一直是追赶已确立的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形式和符号。这样做,就不可避免地从广阔的极有意义的学科领域中退缩出来,并为这种仅能导致进一步退却的做法奠定理论基础。”[1](p.629)
(二)对人性的偏离和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与客观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即是说,心理现象与物质现象根本不同,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但由于科学主义者是要把心理学构建成自然科学,因而其研究必然会对心理的实质有所偏离。英国学者保罗·凯琳指出:“实验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本质的人,而且它所呈现的进展越大,实际上它就越远离心理学所应该具有的目标……毫无疑问,所有心理学方法都应根据人性的标准进行判断。”[2](p.1)
格根指出:“物体的降落不会因牛顿发现自由落体的规律而发生改变,但现代妇女却完全可能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她们较易说服而变得更加难缠。”[3](p.311)一般说来,心理学对人的研究要比自然科学对物的研究复杂困难的多。这是因为:(1)物的属性和特征相对稳定持久,易于认识与把握,而人的变化和发展是复杂多样且持续不断的,很难认识与把握;(2)对物的研究较少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人的研究不仅要受人的物质特性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各种社会属性与关系的影响;(3)由于人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互动,而物的研究则不然;(4)在对人的研究中,研究双方尤其是研究对象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就像上述格根所指出的那样,但对物的研究则一般不会这样。这些差异,要求心理学研究不能忽视人特有的属性,否则研究结论就不真实、不可靠。但科学主义心理学却撇开人的特殊性,把人物化、简单化。
对人性的偏离必然导致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科学主义者以其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为基础,坚持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这种观点与做法在导致对人性的偏离的同时,使心理学愈益丧失其对人类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即是说,心理学这样一门以人而不是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可能迎合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科学标准,其发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沿着物理学的道路。否则,所构建的心理学只能是片面的或残缺的心理学。对此,有人曾这样比喻:“渴望一个社会科学的牛顿到来的那类人仍非常普遍……但仍在等待牛顿的人就如同在等一列永不会到达的火车,因为他们聚在一个错误的车站。”[4](p.13)
(三)“价值中立”与对“普遍性”知识的片面追求
科学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仿效自然科学,把客观性、可证实性奉为不变的信条,强调“价值中立”,要求保持“中性态度”:排除所有成见,客观地观察和反映事物或现象,客观地陈述研究结果。
科学主义的这种“价值中立”观反映在心理学知识上,表现为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其基本原则是:存在着不依赖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知识或规律,这些知识可重复检验或证实;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知识,构建完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可靠、中立的理论体系;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有效的方法是客观性方法;只有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用自然科学语言描述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由此看来,它只是研究较为客观的、差异性不大的心理和行为部分,只是获得体现“科学无国界”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性的知识。
事实上,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少存在完全客观中立的观察、描述和知识,任何研究与描述都会受主观因素影响。不仅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无不渗透着主体的主观因素,无不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理论假设,即使是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完全客观中性的描述也难以做到,且无多大价值。如双关图,有人看到是这样,而另一些人则看到的是那样。正因为如此,科学主义者的观点受到了汉森、库恩、格根等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不存在中性的观察描述”,“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格根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像以往那样模仿自然科学寻找人类行为的一般通则,我们对周围世界所作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无法在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的“普遍性”的东西。库恩指出:科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自然中“读取”,它总是通过历史上特定的和具有文化背景的范式作为媒介来起作用。
(四)对方法和技术崇拜而对理论轻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
为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科学主义非常重视研究方法与技术而轻视理论,大量引进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这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精确化,但也导致对方法和技术的过分崇拜,以研究方法和技术评判研究结果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又会导致对理论的轻视乃至遗弃。当前我国心理学中材料大量堆积而理论贫乏、心理学研究结果和知识间缺乏联系、知识越分越小越细、心理学知识的个体化、经验化严重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轻理论倾向的结果或反映。因为这种理论虚无主义不仅减弱了人们对理论的兴趣,降低了理论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而且谁要仍然对理论感兴趣,就要甘冒风险,引起他人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怀疑。”[5](p.9)
格根认为:研究方法不但不是神圣的,有时反倒是一种误导人的思维工具。[6](p.77)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这种重方法轻理论的倾向已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由于缺乏理论,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许多心理学分支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的忧心与抨击。卡特瑞特指出:“对方法的刻意追求不仅对每个研究者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对这门学科体系也有消极影响……(心理学)已经变成根据方法界线而不是问题来划分的学科。”[6](p.59)王重鸣指出:“在心理学研究中切忌忽视研究的实际需要而盲目追求‘高、精、尖’研究方法的倾向。为用研究方法而使用某些高等统计和新型实验设计,只能使研究偏离正确方向。”[7](pp.64-65)
科学主义心理学上述做法还很容易导致心理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因为:(1)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很难满足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可控性、可重复验证性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将其简化缩小。这样,研究情境就与实际情形就有很大差异。(2)科学主义心理学对普遍性知识和人类行为普遍性特征或一般通则追求,极易使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泛化,把之应用于研究范围以外的情境中,导致心理学中的极权主义。过去心理学中把西方人的行为以及行为标准当作是全人类的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事实上由于文化、环境、实践活动等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乃至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模式和通则,这一点已为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所证明。(3)人的心理与一般的物的特征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它会发生变化,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和金巴尔多的看守所模拟实验等。(4)人所处的条件不同,心理活动也会不同,这就是说在控制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肯定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所不同。这样,控制条件下的研究结果难免失真。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失真,必然会降低其研究结果和理论的价值,使之不能很好地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由此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从而失去其存在价值。
二、科学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出路
既然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巨大困境,那是不是说它已失去其存在价值或作用而予以摒弃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只要我们能认识到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不足并尽力克服之,那么,它就会走出困境。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心理学的哲学研究与辩证综合与概括
哲学是心理学的向导,已往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以往用以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限,因此心理学理论的片面性也就在所难免。尤其是科学主义心理学,以机械论、实证主义等作为哲学基础,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它虽在心理学的科学化上起重要作用,但缺乏宏观的理论把握、整合与预测,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给心理学的发展以宏观指导。因此,要使科学主义走出困境,就需要加强哲学研究和辩证综合,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作指导。恩格斯曾指出:“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如果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于思维不像牛顿在‘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这个警告中所表现的那样厌恶,那么他们一定会从康德的这个天才发现中得出结论,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的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因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个继续进步的起点。”[8](p.336)恩格斯的这些话虽说的是自然科学,但对心理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打破科学主义的小(微观)理论局限,使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宏观上有一个大的突破;(2)加强事实与事实、事实与理论、理论与理论间的联系,促进整合,突破已有理论的局限;(3)使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思维的僵化,在思维方式与方法上有所突破。
哲学与心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哲学制约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对问题的解释、说明以及理论的构建等。因此,心理学需要哲学,既需要哲学理论,也需要哲学方法。正因为如此,加强心理学哲学研究是必要和重要的。在进行心理学哲学研究时,应特别注意:(1)对以往的指导心理学的哲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2)从宏观上重新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与探讨;(3)加强心理学方法论研究,以科学的哲学理论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4)用哲学的方法把心理学材料系统化、整体化。
心理学与任何其它科学一样不是对所研究现象的零散的描述、解释,不是研究材料的胡乱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方法系统化、整体化了的具有一定内在结构的理论或知识体系。而要揭示理论或知识的内在结构,就需要哲学理论的指导(它本身就是哲学的任务);系统化、整体化也需要哲学方法论指导,否则心理学家就十分盲目、无所适从,不能对心理学知识给予合理的、能够使人理解的表述。
(二)加强理论研究与理论思维
在任何学科的发展中,理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发挥组织与联系功能。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研究结果或材料大量堆积时,就需要用理论对之加以整合、组织。(2)发挥预见功能。理论是预见科学知识增长、事物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及可能研究结果的基础,可以说,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的理论预见或假设和对预见或假设的不断验证来实现的。从整个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人们提出理论假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对事物发展作出预测,然后用各种方法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以此循环。简单表示如下:现象→理论假设→验证→理论假设……。
从实际情况看,理论研究与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理论研究需要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材料或素材,另一方面具体研究的成果又需要理论研究去整合,尤其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材料或研究结果大量积累时候(当前心理学就处于这一状况)更是如此。恩格斯早就指出:“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的问题人,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里发生一定的相互补偿。”“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都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的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不正确思维的最确实道路。”[8](p.382)在这里恩格斯既强调理论研究,也重视具体问题研究,并特别重视理论研究与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这可启发科学主义心理学者找到自己的问题或不足,同时也为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克服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证研究的割裂状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论研究者要善于了解实证研究并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无法利用实证研究所提供的素材,他所构建的理论只会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无价值的理论;而实证研究者也不能轻视理论研究,要善于从理论研究中得到启发,否则就找不准研究的方向,不会把材料系统化。
(三)加强心理学整合
心理学的每一取向与科学主义取向一样,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它们却能相互取长补短。倘若能把各种取向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找到使心理学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的最佳方案或出路。因此,实现心理学的整合,是我们现在和将来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无论从哲学上还是从心理自身发展上看都是必要和重要的。
1.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或思想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肯定(正题)、否定(反题)、辩证否定(合题)。首先是人们在自己的经验或对事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某种理论、观念或假设,即正题。然后人们在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正题不同的论题即反题。最后在正反题的基础上形成合题。合题是正反题持续斗争的结果,它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正题与反题。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只保留某一题,但这也是人们在反复探讨与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也是合题。合题一经形成,又会成为辩证发展的第一步。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呈现这样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初,首先是以冯特、铁钦钠为首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接着便出现了抨击它的意动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在各心理学派别相互斗争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流的心理学体系,并力图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发生危机,产生了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时原有的心理学派也有长足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现在又需要新的整合或统一。
2.从科学的发展或科学知识的增长来看,知识或材料增长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理论整合。恩格斯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8](p.382)在这里,恩格斯不仅指出了系统整理材料的重要和必要,而且也指出了建立知识间联系,对知识加以整合的重要和必要。从当前心理学的实际情况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已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材料的进一步增加,不仅无助于心理学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与分裂。斯塔茨指出:“现在,由于(心理学)知识的洪流淹没了这一领域以及知识的混乱不堪……如不加以组织,科学的成果依然停留在不一致、竞争、不相关和无意义状态。”[9]
另外,整个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由分化到综合再到分化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心理学与其它科学一样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学在经历了以前的分化过程以后,应开始综合。只有这样,心理学才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3.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来看,把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对之进行整合,不仅必要和重要,而且也可能。从必要性和重要性来看,当前心理学正处于分裂的困境与危机之中,若再不进行整合与联系,势必影响心理学的发展。从可能性来看,心理学已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首先是已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其次是各取向或理论学派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再次是心理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融合态势。第四,许多心理学家已认识到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进行研究与探讨。斯里弗、扬切尔认为要实现整合,至少应回答三个方面问题:(1)话语群体间是否有不可通约性或我们是否像某些人所假设的那样迷失在自足的不可通约的话语抉择的相对主义困境中?(2)对元水平的研究是否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标准选择的永久倒退和思辨的形而上学?(3)心理学将毫不留情地消解在彻底抵制任何形式的整合——甚至包括多元的灵活变通的组织的狭隘的不可通约的话语群体中吗?[10](pp.238-239)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他们认为心理学整合的条件已经具备。
(四)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力都在于它对人类的价值。心理学作为探索人自身的一门学科,其存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满足人类认识和发展自身的需要的程度。取决于其解释力和说明、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这就是说心理学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关键在于它有什么价值,即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对人类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什么帮助。倘若心理学不能帮助人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就更谈不上发展了。实践是试金石,是检验理论价值的试纸。如果一种知识不能解释和说明发生的现象,无助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那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丧失其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主要就是由于它无助于解决当时激烈的社会问题,致使人们对之感到失望、沮丧。由此看来,要消除心理学危机,使心理学得到社会的认同、信任和尊崇,就必须把心理学与实际联系起来,赋予心理学实际价值,即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应做出的贡献。
因此,心理学研究应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如我国的心理学应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心态变化,我国入关所引起的人的心理变化及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法轮功等邪教对人的心理控制与反控制策略,我国当前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维护等。
由此我们来反观心理学知识,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自身还不成熟,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知识作太为苛刻的要求既没必要也不现实。我们认为,只要某一知识有价值,即能解释、描述并能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能解决心理学发展和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独特的价值就应接受。如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虽然很难直接地重复地检验和证实,但它们有一定价值,因此应在一定意义上接受。
收稿日期:2001-10-30
标签:心理学论文; 科学主义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