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

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

陈震[1]2013年在《新世纪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以后,俄罗斯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军事改革要考虑到俄罗斯现行的军事战略,要以军事战略的调整作为军事改革的先决条件。军事改革要求对武装力量进行必要的改组,目标是要将俄罗斯武装力量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快速机动能力、职业技能高、装备有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军队。本文所论述的俄罗斯军事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武装力量结构;建立战役-战略司令部;裁减武装力量员额、缩短征召军人的服役期限和增加合同制军人的数量;改组军事后勤机构和解决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军队列装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技术,等等。现在还不能对俄罗斯军事改革的最终结果早下结论,但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俄军已经初步具备了“新面貌”。俄罗斯军事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军事改革提供警示和借鉴。

陈学惠[2]2003年在《俄罗斯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改革是俄罗斯军事史上的经常性现象。作为国家和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军事改革既受到国家和社会改革的约束,也对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更是推动俄罗斯军事发展的强大动力。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实质是解决结构性和机制性的矛盾,其目的是排除影响战斗力提高的体制与制度障碍,为提高战斗力的生长效率打下“组织”基础。战斗力的提高主要要靠资源投入,军事改革与战斗力的增长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因此用战斗力标准去评价俄罗斯军事改革是不科学的。在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动力系统中,广大军人,尤其是中下层军官,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承担改革的成本,为保持军事改革动力系统的完整性,有必要用加大补偿力度的方法减少他们的利益损失。改革需要指导艺术,俄罗斯在如何抓住改革时机、选择改革切入点、制定改革规划和处理改革成本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王晓军[3]2011年在《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冷战后20年里,俄罗斯军队历经了从冷战型军队向冷战后型军队的大规模改革、改组与转型。在这一进程中,俄罗斯国家军事战略因应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军事安全威胁也走过了从纯防御到积极防御、从现实遏制到战略遏制的数轮调整。本文以系统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以地缘政治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战例剖析、情报解析等基本方法,对冷战后叶利钦、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叁位总统任期内的俄罗斯军事战略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历时性的纵向解析,并按地缘战略空间把俄罗斯军事战略细化为西部、南部、中部、东部四个战略方向子战略,详细分析了俄罗斯在各个战略方向所奉行的具体军事战略。论文还引入了智缘科技视角,从军事技术政策、国防工业与重要武器系统等方面论证了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技术基础。论文在对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进行纵向历时性与横向空间性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军事战略的叁级评估框架体系,分别在国家军事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际安全战略框架下对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进行了评估,认为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论文还在战略评估的基础上预测了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未来走向。俄罗斯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与一流军事强国,研究冷战后的俄罗斯军事战略,既是准确把握国际政治安全形势、保障我国国防安全的客观需要,也对完善和发展新时期我国国防与军事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杨育才[4]2017年在《“新面貌”改革以来俄军的建设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新面貌"军事改革及之后的整改措施,成就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现状,一支规模适度和编制结构合理的常备军已整体建成,不断更新的武器装备标志着武装力量的新质发展,完善的军事教育训练体制则推动武装力量战力的迅速提升。收复克里米亚过程中的军事行动,参与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在叙利亚发起进攻性军事行动,这些军事实践显示出改革后俄军的强大战斗力。对"新面貌"改革,必须考虑俄罗斯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实践的整体情况,从军事体制发展的成果、付出的代价和所受的制约等多个方面加以科学评估,以期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吴昊[5]2010年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改革与建设》文中认为本文以俄罗斯军队改革为出发点,概括性的描绘出俄罗斯军队建设的历程和军队改革的轨迹,并以点带面,对俄罗斯国家军事战略、俄罗斯作战理论发展,俄罗斯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以及对国际格局、国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述,从理论角度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俄军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的武装力量的改革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拟从以下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历史背景。此部分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及瓦解的状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及武装力量改革与建设情况。第叁部分,论述俄罗斯武装力量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特点。第四部分阐述改革对国际格局、国际关系的影响,并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文共约46,000字。

陈学惠[6]2002年在《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主要论述沙皇俄国时期的军事改革。沙皇俄国的军事改革是从伊万四世时期开始的。在此之前,伊万叁世大公已经对俄罗斯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领地占有制,建立了领地民团。伊万四世依靠新兴的军役贵族进行军事改革,目标是建立由他集中指挥的常备军,其核心是射击军。射击军与精选千入团一起构成沙皇的精锐武装。经过改革,建起了当时欧洲人数最多的军队。伊万四世限制“门第制度”的努力只取得了部分成果,是不彻底的改革。17世纪30年代开始的建立“新制团”的努力,是学习西欧国家先进经验的结果。通过此举,俄国完成了从领地军队向常备正规军的转变。 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俄国从实施募兵制入手,对军事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建成了欧洲人数最多的正规军队。在改革过程中,俄军完成了一项历史性的使命——建成了正规海军。通过强迫贵族在步兵服役,改革了军官补充制度,统一了步兵、骑兵和炮兵的编制。彼得一世通过军事改革,把军队改造成为执政的可靠工具,加强了自己的专制权力。 米留京军事改革的目标是把一支封建军队变成一支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在改革中,建立了相对明晰的陆军部结构,加快了军队扩充速度,缩短了动员周期,复兴了使训练接近实战的原则,进行了军事司法改革。改革遭到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抵抗。 1905—1912年军事改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改组了中央指挥机关,几经反复,达成了陆军部权力增大,而总参勤务也没削弱的双赢结果。兵役制度上实施了分区补充体制。部队整编的基点放在放在加强野战军队上。在改革指导上强调改革的进程不能降低军队的战斗准备程度。 第二章主要论述苏联时期的军事改革。20年代的苏联军事改革是一次完整的改革。通过改革,红军完成了从战时状态向平时状态的过渡。为了克服了大规模的裁军带来的军队战斗力的下降。红军采取基干制与地区民兵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度。另外,确立一长制和中央军事指挥机关的军政军令分开制度。20年代的改革为30年代中期之后军队的大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 伟大卫国战争前夕的军事改革从取消20年代采取的地区民兵部队开始,很快转入在基干制和跨地区补充制基础上建设人数众多的军队。军队进行了换装,组建了坦克机械化部队,使苏军在军队转型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在错误肃反的背景下,干部队伍受到很大摧残,理论发展上的失误使改革走了弯路,以致不少关键措施在战争爆发前尚未完成。 赫鲁晓夫时期,军事建设的主题是装备导弹核武器,建立战略火箭军,制定火箭核战争战略,部队进行核条件的训练。军事改革是为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体制、制度和机制问题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同对国家改革的指导一样,军事改革中也存在着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急于求成和不讲科学所带来的干扰。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制定了纯防御军事学说和防御性军事战略,并确立了“合理够用”和“质量优先”的建军思想。军事力量开始进行大规模战略收缩,在军队党组织开始与政治机关分离,合同兵役制开始酝酿。这些,都对后来的俄联邦军事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叁章论述俄联邦时期的军事改革。在叶利钦领导下,俄军完成了向资产阶级军队的转变,确立了符合总统制宪法的国防领导体制,大幅度调整了军种结构,赋予了军区以新的地位,开始推行合同兵役制度,军事教育也进行了改革。由于资金短缺,这一阶段改革主要是靠俄军内部挖潜加以推动的。面对着有限的军费,围绕着是优先发展核力量还是均衡发展各军种,军队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普京领导的新一轮军事改革确立了均衡发展、适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大了对军队的投入,使改革获得了新的动力。 第四章论述对俄罗斯军事改革的思考。结论是:俄罗斯军事改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军事发展的动力。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体制、结构、制度问题,是从组织上解决军队与任务的不相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有联系又有区别。改革的任务是为提高战斗力的生长效率打下“组织”基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动力系统包括国家最高决策者、军事改革家和广大军人叁个部分。抓住改革时机、选好改革突破口、做好改革规划、降低改革成本、注重借鉴外军,是改革指导上要注意的问题。

张爱臣[7]2013年在《梅德韦杰夫时期“重塑军队面貌”军事改革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局势更趋于缓和,但是局部的冲突从来没有间断过,世界各主要国家面临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双重的考验。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各国都不断进行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俄罗斯作为我国紧邻的军事强国,他的军事动向,十分值得我们关注。2008年8月,俄罗斯同格鲁吉亚发生了为期五天的战争,在战争结束以后,俄罗斯审时度势的以此次战争为契机,对自身军队建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新一轮的改革,以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9月15日接受多家电视台的访问后发布的“重塑军队面貌”命令为开始,以他任期结束前在2012年3月20日在最后一次出席国防部会议上的讲话为截止,在会议上他说“军队改革已经基本结束”,标志着新一轮军事改革的完成。在这将近叁年半的时间里,俄罗斯军队在新的军事思想指导下,部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以及目前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本文针对梅德韦杰夫任期内进行的这次军事改革,从他宣布这次改革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入手,对这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在改革中所遇到的阻碍因素、对这次改革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对这次改革所引发的思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分析对研究俄罗斯军事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以及对一些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从历史沿革、俄格战争以后俄罗斯军队的现实需要和当前俄罗斯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变化叁个方面阐述梅德韦杰夫提出这次重塑军队面貌改革的背景和它的原因,对这次改革给与了初步的的定位。第叁章,主要对这次军事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改革所涉及的裁减人员、编制调整、更新武器等内容。第四章,从国家的经济环境条件、腐败问题等制约俄罗斯军事改革因素入手,深入分析具体影响这次军事改革的阻碍因素,以及他们对这次军事改革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第五章,对俄罗斯这次军事改革的成果进行评估,在详尽的介绍这次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除了肯定已取得的成果之外,对依然存在于军队中的各种不良因素进行分析。第六章,对这次军事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参照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对我军的启示。

高雨薇[8]2016年在《尼古拉一世时期的军事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国军事史研究是俄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俄国的军事改革又是俄国军事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尼古拉一世可以算是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绝对专制的君主,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改革得不彻底,但是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他的上一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领导了神圣同盟,是欧洲事务的仲裁者。尼古拉一世仍带领俄国扮演着欧洲宪兵的角色,为了提高军事实力,俄国进行了军事改革。本文从尼古拉一世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来介绍军事改革的背景,具体从尼古拉一世时期军事法律编纂、军事管理机构、兵役制度和军事教育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到了对这一时期军事改革的思考。尼古拉一世后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从欧洲大陆霸权的顶峰跌进了深渊。

顾俊[9]2009年在《略论俄罗斯军事改革及对我军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重振大国雄风,在进行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也在努力推动军事改革。俄罗斯的军事改革,是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所实施的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大变革,包括变革国防领导和军事指挥体制、军队补充和动员体制、组织编制等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军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会敏[10]2011年在《俄罗斯军队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其在军事领域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面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军队信息化建设,为夺取信息优势而努力。俄罗斯对军队信息化建设极为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从而确保俄罗斯军队信息安全。俄罗斯是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悠久的军事历史和雄厚的军事实力都要求我们对其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力求对俄罗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历程、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相信会对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D]. 陈震. 黑龙江大学. 2013

[2]. 俄罗斯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J]. 陈学惠.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3

[3]. 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 王晓军. 吉林大学. 2011

[4]. “新面貌”改革以来俄军的建设与发展[J]. 杨育才.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7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改革与建设[D]. 吴昊.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6]. 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D]. 陈学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7]. 梅德韦杰夫时期“重塑军队面貌”军事改革浅析[D]. 张爱臣. 吉林大学. 2013

[8].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军事改革研究[D]. 高雨薇. 吉林大学. 2016

[9]. 略论俄罗斯军事改革及对我军的启示[J]. 顾俊.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10]. 俄罗斯军队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李会敏. 黑龙江大学. 2011

标签:;  ;  ;  ;  ;  ;  

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