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社会大学生异化婚恋观的表现及矫正策略论文_代佳

浅析网络社会大学生异化婚恋观的表现及矫正策略论文_代佳

代佳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叠加和融合,使得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婚恋思想、婚恋心理、婚恋动机、婚恋行为、择偶标准、性爱观念、婚恋危机应对等多方面多形态的异化倾向,表现为网络虚拟恋情呈现增长趋势;恋爱观念及行为开放化;重情感与重功利兼有;自主意识增强与责任意识淡漠并行;异化的恋爱动机和恋爱心理。高校应该立足网络社会的新特点因时而变,构建并强化多层面的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拓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优势,建设积极融洽的校园文化,以此抵御不良社会婚恋观的侵蚀等方面矫正大学生的异化婚恋观,使他们理解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树立积极健康和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恋爱观;异化

一、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界定

对于大学生婚恋观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尚未统一,研究范畴也存在争议。相当部分的学者将大学生婚恋观视为大学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循此思路,笔者认为:大学生婚恋价值观意指大学生关于婚恋的价值是什么?怎样评价婚恋的价值以及如何创造婚恋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网络社会大学婚恋观异化意指在受到互联网负面影响,大学生在婚恋心理、婚恋动机、婚恋行为、择偶标准、性爱观念表现出的脱离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观念的倾向。

二、网络社会大学生异化婚恋观的表现

(一)网络虚拟恋情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介入,网恋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不少见。网恋指恋爱双方以网恋为交流平台,包括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介,渐渐从相识到相知、相爱的情感交流的过程。由于网恋更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在大学生寻找刺激、空虚心理的驱动下,网络恋情在部分大学生中颇具市场。调查发现网恋类型虽然在国内高校大学生恋爱类型占据比例较低,但是其上升趋势明显。网恋在高校中呈现出公开性、轻率性和虚幻性的特点。由网恋所引发的诸多恶性时间也屡见报端。

(二)恋爱观念的异质性及公开化

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及时性,西方婚恋价值观念和性解放的思想得以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同时网络对于公众人物失范婚恋现象的广泛报道和大肆渲染,以及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表明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加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乐意接受和常识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等,以上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观念上更加多元化、恋爱行为上更加开放化。笔者对云南某高校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已谈恋爱的人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年级学生高达六成,而赞成谈恋爱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九成以上。当下的大学校园不难看到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大学生情侣。此外,随着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于不良婚恋观的报道,诸如闪婚、裸婚、婚外恋等不良婚恋观在大学生中也颇具市场。

(三)重情感与重功利兼有

经过笔者调查,当下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情感为基础,这些学生对于恋爱有理性认识,具有有一定的责任,了解恋爱是在朋友的基础上,拥有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双方共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情感,因而这部分人的恋爱关系也比较稳固、持续。重视婚恋感情因素的趋向表面大学生的在婚恋问题上的情感倾向性,感情因素是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是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高品质的婚姻生活物质要素的过分渲染,突出了金钱因素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大学生在恋爱婚姻的过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因素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恋爱婚姻考虑的必要因素。功利实用型恋爱,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标准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的家庭出身。物质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个人评价的重要标准,金钱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婚恋观“含金量”的提升,这种趋势使得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期望值物欲化和功利化。

(四)自主意识增强与责任意识淡漠并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个体之间的同质,个人淹没在群体的海洋中,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往往受到极大的抑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传统婚姻往往受到来自于家族的、文化的、习俗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的制约。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独立,人性的解放,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使得政治文化中自由、平等等多元价值的广泛传播,反应在大学生的婚恋观中就是自主意识的增强。当代大学生极度反感父母干涉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大学生普遍持有一种自由恋爱择偶的强烈自我意识。此外,在恋爱男女双方关系的认知上,大学生普遍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观念。具体表现为:恋爱男女双方权利义务人格的平等、婚姻家庭中夫妻平等。在大学生恋爱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恋爱责任心的缺失。表现为大学生普遍把恋爱看成是“排解心中的苦闷”和“体验恋爱的感觉”,很少有学生把恋爱看成是“寻找终身伴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异化的恋爱动机和恋爱心理

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脱域机制真正契合了部分大学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填补内心空虚而又害怕承担恋爱责任的矛盾心理。当代大学生在婚姻恋爱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如下心理:第一,好奇攀比型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第二,情感依赖型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第三,自卑逃避型心理——这种恋爱心理背后存在着如下的价值观念,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第四,功利补偿型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第五,游戏人生型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三、网络社会大学生异化婚恋观的成因

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时空限制,将距离和时间压缩到零,并且通过脱域机制把社会关系从地方性场景中抽离出来,在无限延伸的全球时空中再嵌入。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认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是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的社会形式,这一新社会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战略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由一种无处不在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以及通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 time),而造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的转变。”今天,互联网正越来越密切而深人地融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变量。值得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崛起,不仅引发了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而且导致了的各种负面社会问题的涌现。毫无疑问在网络社会迅猛发展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婚恋价值观必然受到网络的影响。卡斯特指出:网络就像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他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频繁接触色情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网络剽窃的窃贼,患有强迫症的网络赌博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痴迷者;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嘴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从于社会中最具毁灭的恶习;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如卡斯特所指出的网络色情、网络沉溺、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网络社会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都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四、网络社会大学生树立异化恋爱观的矫正对策

(一)拓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优势。立足网络社会的新特点因时而变,构建并强化多层面的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动及时占领网络阵地,扩大主流婚恋价值观的舆论宣传。诸如开设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开设网络婚恋微课等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端正大学生的恋爱态度,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爱情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共同的生活思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的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二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定的社会基础。第二、共同的生活、第三、强烈、纯真、专一的情感。

(二)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信任"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树立积极健康和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不定期的举办相关婚恋观方面的宣传讲座,增强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大学生灌输在恋爱过程中,交往双方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等。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为大学生们提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三)建设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婚恋校园文化,以此抵御不良社会婚恋观的侵蚀。学校教育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潜移默化又至关重要。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规范行为,开启大学生的智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特色活动等来营造积极向上大学生婚恋文化环境,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效果。

参考文献:

1.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 曹荣湘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2.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2.

3.段鑫星,程婧 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出版社,2006年10版。

4、黄希庭,郑涌 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萍等著 《大学生的恋爱观》,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文作者:代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浅析网络社会大学生异化婚恋观的表现及矫正策略论文_代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