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 佛山市 528000
摘要: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促进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从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透水性铺装
前言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城市建筑及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内容符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助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具备吸水、储水和排水功能的城市,能够适应降雨或者环境变化对城市产生的影响,保障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普遍存在污染水环境和影响水安全等问题,该问题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如下:第一,水污染,城市建设涉及到较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工程和交通工程等施工项目,使城市出现较多的不透水下垫面,如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建筑屋顶等,降雨后雨水会将不透水下垫面表面存在的重金属或者油脂等污染物冲刷进城市雨水排水管道,从而进入城市河流,导致水污染的出现;第二,城市积水,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不透水下垫面占据的比重,在城市降雨量增加时,传统的城市排水措施难以顺利排出大量的雨水,导致城市积水严重,出现内涝问题;第三,干岛效应,和土壤与植被相比,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吸收保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得不到及时的水分供给,引发干岛效应。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城市规划建设存在较多的不足,会对城市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应用产生不利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能够通过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大自然的排水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吸水、储水和排水能力,降低城市建设对水环境和水资源利用造成的影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需要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实现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1]。
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一)规范建设规划设计流程
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时,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按照规范流程开展设计工作,保障科学有序的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做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用地的功能分区,将绿色生态城区划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以及公共建筑等类型,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基于城市总规划,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按照如下流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基本条件,如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流域条件及排水模式等内容;其次,合理规划绿色生态城区的雨水和排水流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基本条件,选择相应的雨水基础设施技术,增强城市的吸水、储水和排水功能;然后,根据雨水排水流域,合理规划雨水基础设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范围;最后,根据雨水基础设施技术和雨水排水流域范围,明确规划指标数值,实现雨水与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在实际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场地和屋面常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和初期雨水弃流等雨水基础设施技术;市政道路广场常用透水性铺装、下凹式绿地和生态滞留池等技术;绿地及水体常用河道生态化驳岸和大型湿地等技术。
(二)科学应用建设规划设计措施
在具体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部门需要从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成本及设计可达性等方面入手,科学应用建设规划设计措施,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海绵城市常用的建设规划设计措施如下:
第一,做好城市水体、湿地以及山体的保护工作,不可以将其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第二,将城市道路建设作为基础,进行生物滞留池、生态浅沟或者下凹式绿地的建设;第三,在雨水入口部位进行初期雨水净化技术的应用,如雨水花园或者具备的调蓄功能的湿地等技术,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改善城市水环境;第四,在城市非机动车道路、公共活动场地以及停车场等区域,通诺多孔沥青、透水砖等透水性铺装的应用,提升不透水下垫面的吸收保蓄能力;第五,在确保城市防洪满足要求后,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补水、城市道路的浇洒用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作公共建筑冲厕用水,节约城市水资源。
(三)引进先进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多种雨水基础设施技术,城市规划部门需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措施,引进先进的技术,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本节主要选择透水性铺装和生物滞留技术作为实例,分析先进建设规划设计技术的应用。
透水性铺装是指对不透水下垫面进行施工处理,提升其透水性的铺装技术。常用的透水性铺装通过材料间隙面积的扩大或者透水材料的应用,实现不透水下垫面透水性的提升。以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城市规划部门在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区域应用透水性铺装技术,通过植草砖、透水混凝土以及透水沥青等材料的应用,提升区域的雨水自然渗入能力,避免污染物进入城市雨水排水管道,保护城市水环境。
生物滞留技术是指利用基质过滤、吸附和微生物作用,对渗入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确保雨水可以缓慢渗入到土壤中,从而降低地表雨水洪峰流量,避免城市出现径流污染。常见的生物滞留技术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等,具体的运行原理如图1所示。在实际的生物滞留技术应用中,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在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下凹式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雨水径流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进入下凹式绿地。通常将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控制在100-300mm的范围内,在下凹区域覆盖土壤、粗砂和砾石,再进行植被种植,配合进水和溢流等辅助设备,实现城市径流的有效控制,避免内涝问题的出现[2]。
图1 生物滞留技术运行原理示意图
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城市规划部门需要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流程、科学应用建设规划设计措施、引进透水性铺装及生态滞留技术,实现绿色、生态、节约的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永娜.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J/OL].低碳世界,2018 (08):1.
[2]刘佳琦.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6):88.
论文作者:朱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透水性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