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兼论伪科技产生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发展论文,因素论文,原因论文,科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1999)05-0092-03
即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文化及市场需求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文化和市场需求两者所具有的特殊性,人类社会的价值判断、企业家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以至于谬误,也都成为推动或制约科技发展的力量。本文的目的在于阐述科技的成长模式是多元化的,是具有强烈社会性的;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这对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科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评判标准
科学指知识、学问,包括事实与规律两方面的内容:技术则是应用科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工艺原理的综合体系,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它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技能和工具体系。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即“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并且,“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纵观从近代至今的科学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动力问题上,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一些学科首先得到发展,接下来一些学科加速了自身的分化,直至近现代,一门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如在古代,农业社会的需要推动了天文学和数字的发展,工业革命后又从农学上分化出农业化学,当代社会则将生产工程应用于农业技术中。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科学的系统发展采取了带头学科、学科分化、学科结合的形式。其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整个自然科学研究中认识论、方法论上的重要变革——质的变化,从而导致自然图景的变化。
导致自然图景变化的过程,从单个学科的个体发展来看,总包含着这样的程序:一类自然现象的观察→一组经验定律的概括→理论的总结→解释预见。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产生大致包含这样一个过程。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本人在晚年已经意识到广义相对论有待修正、深化,因为“如此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无奇点的解,我们还无法肯定任何东西,甚至追求解的方法也还不知道。”相对于牛顿的理论力学而言,相对论把人类的认识带入到一个高速、微观、一个新的未知领域。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但也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又一次变化。
对科学进步的标准,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批判理性主义;不论是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还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的发展机制,都或多或少地揭示出:一、科学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但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伪科学的存在留下可乘之机。伪科学家们把这一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任意扩大,声称既然所有科学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那么科学就没有真假之分,因而就不能指责他们的伪科学是“假”。二,科学理论的进步过程实际上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逼近的过程。三,科学理论进步的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历史的。四,在当代社会,科学成长过程的评判标准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一,“权威决定论”。由于科学分工愈来愈细,科学语言愈来愈专业化,且又相互融汇、综合,一方面,科学发展确认的标准已是科学家“自己”的事情,即当代社会已形成了“科学家管科学家的事”的情形。科学论文让科学家们自己去评判,发明让他们自己去审查。院士让他们自己去选,同行评议已成为科学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二,与上述不同的是,由于通讯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越来越多,在大众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评判标准,且在每个人心目中,根据其背景知识,又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社会民主化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科学评判标准中的多元化。
二、科技成果及产品成长模式、评判标准及其发展动力
技术是一种带有鲜明物质功利色彩的实践活动,它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且做了以后是否“有利可图”。与科学的成长模式相比,技术的发展动力及评判的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的不同。
(一)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从总体上而言,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转化是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制→工程技术应用。其中前两部分被认为是科学,后二者是技术。而当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连续体。科学与技术之间除少数学科之外,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原理、实验方法,而技术则为科学提供了例证、操作程序与规则。于是,技术变为科学,形成了技术科学。如农业技术与遗传学相结合,产生了作物遗传学。而诸如月球登陆,原子反应堆等,既是技术,又得科学。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所谓“新技术革命”,到当今世界最为显耀的生命科学,其背后的实质是冷战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所致。纵观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大都成正比例关系,即研究发明→技术革新→生产、销售→获取利润→增加投资→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技术再投入。由于经济利益因素的介入,从而导致了包含科学在内的当代技术评判有了更为复杂的因素。
(二)科技发展的模式及评判标准。与科学进步的标准相比,技术进步的评判标准或因素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因素。即该项技术创新或发明是否具有经济效益;二、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因素。因为任何科技成果最终还是由人来应用的。三、环境因素。即产品或工程完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及依赖。四、伦理价值观。即科技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五、技术本身的价值。即该产品是否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与成熟性、系统性与完整性、适用性与实效性、通用性和标准性。
如果说上述评判因素中最后一点与科学的进步评判标准有相似之处、较为客观,即当代的技术成果也大都是同行评议,通过一整套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知识产权法来维持技术进步的“真”。那么,前四点则包含相当大的主观性因素。
任何科技发明与创造,最终总是服务于人。因此,个人的判断能力,其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全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某一产品或成果的好恶与偏爱。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科学不再象居里夫人所认识的那样:科学研究的是事物而不是人。这里举原子能物理学为例,对是否广泛建立核电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伦理问题。建造一个核电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评定:第一,技术判断,技术的安全性是否已达到万无一失的程度。因为核泄漏和核废渣的处理在某一环境上的失误必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第二,当技术安全达到“万无一失”的地步(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核废料的放射性万年后依然是致命的),那么,是否有更廉价、技术开发与建造费用更低廉的可再生资源取代核电站呢?如太阳能电站的开发是否比核电站的开发更具经济效益?这里表现出经济效益问题。第三,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文化、价值判断。要使某一地区、某一社会接受“一万年后还致命的核废料”这样一个事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现代科技的评价不仅是专利局的事,更不局限于科技工作者之中,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及商家的评判在有时更具权威。该产品的“有用”与“无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用科技产品的命运。通常商家和消费者是基于如下四个标准来评价一种商品的:(1 )消费者现在是否需用这一产品或成果;(2)产品有否独到之处;(3)与我们的生活习俗、消费心理、伦理价值观是否相符;(4)产品的价格、 安全性等是否符合一整套市场营销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四项标准与科技进步标准有着相当的差异。于是,众多不符合科学规范,但满足大众消费心理的产品涌入市场。如近视眼治疗仪(药水)的盛行,与大量中小学生患近视眼,家长求治心切直接有关。但是迄今为止,临床试验证明所有的近视眼治疗仪(药水)其治疗效果极其有限,但广告商懂得,只要大量的投入,让广告铺天盖地冲击消费者,效果一般的、甚至无效的产品也会变成效果极佳的、有效的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大众的需求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在消费者强烈的渴求与商家们追求利润的欲望驱使下,大量的伪科技成果、伪民用科技产品充斥着市场。
所幸的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公正、正义价值观念正日益影响到人们对科技产品的评价,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有效地制止某些对人类社会不利的科学研究和科技产品,如众多西方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对克隆人的研究,禁止再生产、销售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氟里昂冰箱。社会文化、经济、法律、公正、正义及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正相互交替,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伪科技形成的社会因素
如前所述,由于对技术的评价搀杂着经济、个人和社会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因素,并且,由于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的原因,伪科技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并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如下将论述伪科技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公众科学知识的缺乏使伪科技有机可乘。所谓“伪”科技即被证明的“无效的”、违反了已被认可的、“真的”基本科学原理的技术及其产品。
以往认为,科技产品的发展与进步标准只有先进、优良与落后、低劣之分,无真伪之别。但是,在科学技术普及教育程度不高的社会,许多民用科技产品良莠不分,一些伪科技产品正在危害着人们。我们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一个“证伪”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基于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我们已经证明了一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行之有效的、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方法与手段。如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而内燃机比蒸汽机更能充分利用机械能。那么,诸如“永动机”之类的发明创造为什么常常大有市场呢?
首先,由于普通人的认识滞后于科学认识,或因为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了解许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于是,伪科技工作者便利用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之下,打着科学的旗号兜售、贩卖他们的产品。在一定场合下,这些产品或成果还颇有市场,并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如从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一个接着一个的“包治百病”疗法,先是甩手疗法,继而是红茶菌,尔后是“气功”。如果说前二种只流行于民间,那么,八、九十年代的龟鳖精,各种营养口服液却给商家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所有这一切不是被过份地夸大其功能,就是对许多疾病根本无效。
伪科技之所以具有如此魔力,是因其宣传往往带有欺骗性,对普通大众颇具诱惑力。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 )将其“发明创造”渲染成最新颖的、首创的和闻所未闻的;(2)是现有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 是超自然的;(3)从古代神话中、 史料记载或大众媒介中寻找到证据,并当成真实事件报道;(4)依靠数量有限的例证或以几个无法重复的例证来证明其有效性;(5)将自己描述为正统科学的一部分;(6)不在公认的科学理论体系范围内解释自己的“科技成果”,或只用情景描述来作为其理论依据。
若不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上述特征的伪科技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难辨别的,更何况一些似是而非的“科技成果”,即使是科学家也难于反驳。如“邱氏灭鼠药”案,几位知名科学家与“邱氏”的官司也打了近两年。
(二)对当代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伪科技趁虚而入。如对近视眼、一些恶性肿瘤,当代医学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医治这些疑难杂症,但在患者强烈的需求之下,有时明知无效,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盼望着或许万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如对绝大部分恶性肿瘤而言,目前除化疗和手术疗法外,许多的民间疗法是效果不显著或根本无效的,出于无奈只得救助于那些民间游医。
(三)人们对事物总怀有一种好奇心,常希望异想天开的情况出现,希望突破常规。在大众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时,伪科技者抓住这一心理,贩卖其骗术。如几年前流行的人体特异功能——耳朵听字,尽管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从未听说有人重复了听字的试验,但还是有人坚信不疑的认为,现有条件下不能重复,并不能说明耳朵听字是假,因为特异功能是现有科学无法解释的,是超科学的。
四、结束语
本文旨在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相对稳定的科学技术体系不会因大众的需求而改变其自身的发展进程。并且应该是相对客观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公众对其信赖程度并不能确定该产品的科学性,“伪”科技产品有时可暂时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对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在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仅仅一个世纪、并富含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我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评价应持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而不应以固守某种古代淳朴的自然观自居。一个民族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其现代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收稿日期:199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