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际投入产出表的中部地区贸易交易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基于省域间投入产出表的中部地区贸易往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地区论文,贸易论文,省域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区域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流日益频繁,区域间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深,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引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中国地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中部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深化,彼此间开放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不断被拓展,一些传统的贸易领域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新形势下,相互间的贸易合作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仍然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研究中部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探索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认清形势,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考察地区间的贸易模式与产业分布时,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差异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市场需求的规模差异会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或地区间贸易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影响由以下4个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消费者偏好的差异化,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厂商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且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制成品跨区域流动时发生的运输成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性。前两个因素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产品同质与完全竞争假定,后者则强调了区位优势的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分布和贸易模式。[1]本文认可资源禀赋理论对产业分布的重要解释作用,并认为这也是影响中部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因素。

      当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一是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来探索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一方法在研究单个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时十分有效,相关文献也很多。但是由于各区域的投入产出表是独立编制的,重视商品和资金的内部流动,而对区域间的调入调出(国家层面的投入产出表则是进出口)明显反映不足,也不区分区域间的贸易和进出口数量,因此在研究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时,单一的投入产出表基本失去作用。国家层面的投入产出表并不是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汇总,希望利用国家投入产出表和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差额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也存在很大问题,于是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编制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自1951年Isard首先提出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也称Isard模型)以来,经过Chenery、Moses、Lenotief、Polenske等众多学者的进一步发展,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编制了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我国研究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起步较晚,王慧炯、李善同和日本学者市村真一等合作编制了我国第一个七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国家信息中心张亚雄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冈本信广等合作编制了我国八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石敏俊、张卓颖等人编制了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CHINA IRIO—2002)①,刘卫东等编制了中国2007年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数据正是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二是利用经济地理学知识、空间统计等技术来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这一研究强调区域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即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重点关注区域间的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视对本地市场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和应用最广的模型是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当中。其核心思想是,两个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与两者的经济(或人口)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一般人们利用引力模型来考察地区间相互依赖关系,或者在编制多国家(地区)投入产出表时利用引力模型来估计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这一模型得到了广泛引用。我国很多经济地理学者也利用这一模型研究过区域间相互作用问题,如陈彦光、刘继生,苗长虹,孟德友、陆玉麒,顾朝林[2-5]等的研究成果。

      中部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业分布既存在较大的趋同性,同时也带有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贸易受此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把投入产出技术和引力模型结合起来,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指数理论,构造贸易影响指数,以河南为例分析中部6省之间的贸易往来,探索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同时利用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来对这一指数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利用引力模型进一步探讨地区间贸易的影响因素。

      三、理论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区域分工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甚至产品内分工演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不仅表现在不同产业之间,也表现在相同产业的彼此竞争与合作上。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存在着不同的竞争合作关系,为了反映区域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刘卫东等人提出同业影响系数、同业影响指数,并根据这一指数来调整区域间流量的估计值,分别如下[6]:

      同业影响系数:

      

      同业影响指数:

      

      刘卫东等在估计区域间流量时,还利用地理加权回归估计地区间的贸易流量。考虑到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他们利用上述指数进行修正。实证表明这一修正符合实际。据此我们可以提出贸易影响系数和贸易影响指数。

      贸易影响系数:

      

      由于不同区域都有自身的同业影响指数,在计算不同区域间的贸易影响系数时,用不同的

有不同的结果,为了满足不同区域间的可比性,这里采用Fisher的理想指数形式进行平均,称之为贸易影响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们采用刘卫东等人构造的引力模型来反映这一关系。考虑到区域间的货物流入与流出,可以构建区域间产业引力模型如下:

      

      对公式(5)取对数有:

      

      在得到有关数据后,利用多元回归技术很容易估计出各种参数。

      在进行估计时,需要注意的是经典回归模型要求样本点之间相互独立(不相关)。而在实际情况中,各区域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有很大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各区域经济规模差异较大,也存在着异方差现象。因此这里并不满足经典回归模型的假设,不能直接利用OLS进行估计。为了得到方差稳健估计,我们考虑利用Newey-West HAC方法来估计模型,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异方差和相关性问题。

      四、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200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有关指数。限于篇幅,这里仅对河南省与其他省区间的贸易影响指数进行分析。(见表1)②

      

      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凡是贸易影响指数小于1的均具有同业合作关系,大于1则是同业竞争关系,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具有不同的竞争合作关系。对于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来说,我们看到地区间几乎都是同业合作关系。贸易影响指数最大的为河南与山西(0.8619),最小的为河南与江西(0.6034)。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结果,我们计算了中部6省的区位商。(见表2)公式如下:

      

      6个省份中,农业区位商湖南最大(2.10),山西最小(0.59)。根据同业影响系数可知,两省间的同业影响系数最小(1.78),而江西、河南两省农业区位商都很大,同业影响系数最大(41.88),河南与山西的同业影响系数很小(2.21)。实际上,山西农业并不发达,且以小麦生产为主,与河南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河南、江西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对所有地区而言,农业的同业影响指数均为负值④,因而出现上述结果。

      

      从行业看,6省在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占42个行业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在其他行业上均具有竞争关系,在这些竞争关系中,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与各省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相似性有直接关系。笔者计算了6省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除了山西由于煤炭资源丰富,与其他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外,其他5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均接近90%。⑤这造成了区域间的不良竞争,在资源利用和效率方面造成损失。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地区间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减少区域行政干预,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

      利用计算数据绘制出河南2007年与其他省的贸易影响指数图,可以看出,整体上,区域间的产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十分明显,但是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竞争合作程度是有差异的。有些产业在某些区域间存在合作关系,在另外地区则是竞争关系。如河南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山西、江西是竞争关系,与其他区域是合作关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山西、湖北是竞争关系。这主要归结于地缘关系和资源禀赋差异。

      那么这样的贸易影响指数是否有省域间的贸易实际支持,与各省的贸易现状是否相符呢?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国2007年不同省域投入产出表,进一步分析河南省与其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情况。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调入和调出数据并不相等,因为这里只是分析中部6省之间的贸易往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省份之间的贸易。如果从全国范围的投入产出表来看,各省域之间的贸易成了内生变量,我们只能看到总使用额和总投入额相等。同时,6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是根据各地区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编制的,也考虑到了行列之间的平衡性,对数据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和平衡。这里的调出、调入数据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从调入、调出总量看,河南与安徽的贸易往来最为频繁,调入、调出数据均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从河南调出最少的是山西,从5省调入河南最少的是江西。从行业看,各省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其他各行业则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河南与安徽的农业贸易活跃,这与二者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有关;河南与山西在农业生产上相似性强,从而贸易数额也小。其他各行业则与地理距离和各省的资源禀赋差异有关。河南调出总量为9 373 468万元,调入只有3 899 149万元,调出量为调入量的2.4倍,十分清楚地凸显了河南对其他5省的经济支持,而这只是在中部6省之间进行的比较,如果再考虑到其他省市,这一特征将更为突出。

      下面我们利用引力模型做进一步分析。由于中部6省中,河南省的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我们主要探讨河南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数据采用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制的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各省6部门数据,我们估计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等6个行业的结果,结果见表5。

      从模型估计结果看,虽然有些模型部分系数不显著,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从行业看,农业拟合的效果最好,所有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从变量看,尤其是地区之间的距离明显影响着地区间经济往来,所有模型中该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且符号为负,说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里,空间距离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我们看到地区调入的影响均大于地区调出的影响(从系数的绝对值看)。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看,二者的影响似乎应该是均衡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是立足于所在地进行建模的,调入量更能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而调出量则与其他地区联系更紧密一些。一般来说,调入量反映地区自身生产不能满足需求,而这些产品对地区的发展起到更多的限制作用;而调出量大的则是地区优势产业,对地区发展自然起到积极作用。比如,通过这些产品的调出收益来调节调入产品,但是这些行业的发展本身对地区自身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短板,从而导致了这一结果。另一可能的原因就是与样本点有关,样本点选择存在的偏差对研究结果也会有影响。

      第一,贸易影响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中部6省之间的产业竞争合作关系十分明显,但是同一产业不同区域间的竞争合作程度是有差异的,有些产业在某些区域间呈合作关系,在其他区域间则呈竞争关系。

      

      第二,河南省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仅从中部6省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看出,河南调出的资源远远大于调入的资源。如果再考虑到河南省庞大的流动人口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这样的结果会更为明显,因而我们在评价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时,不能仅看经济总量和人均产量,地区间的经济活跃程度,也应该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理位置邻近区域其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同时调入量对调入区域的影响要大于调出量的影响。当然,在利用引力模型进行估计时,这里只考虑了河南省的情况,代表性不足;而且模型变量并不完全符合经典回归模型的独立性假定。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一关系,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利用地理加权回归等技术进行改进。

      ①具体参见李善同著:《2002年中国地区扩展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亚雄、赵坤著:《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石敏俊、张卓颖著:《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域经济联系》,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2007年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相关数据计算。

      ③由于湖南、安徽、江西三省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因此合并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因而只有41个部门。对应的产业代码是:1.农、林、牧、渔业,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6.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纺织业,8.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0.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化学工业,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金属制品业,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2.废品废料,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建筑业,2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8.邮政业,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0.批发和零售业,31.住宿和餐饮业,32.金融业,33.房地产业,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5.研究与试验发展业,36.综合技术服务业,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教育,4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④由于计算贸易影响指数时,同业影响指数为中间变量,限于篇幅,这里没有给出结果,如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⑤笔者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计算了中部6省情况。除了山西结构相似系数略低,为0.723,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5省结果分别为0.924、0.885、0.909、0.928、0.924。

标签:;  ;  ;  ;  ;  ;  ;  ;  

基于省际投入产出表的中部地区贸易交易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