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理论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8)05-0009-05
理论基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学界现已取得相对稳定的认识。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凸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认识已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根据《辞海》对理论基础的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论。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毫无异议,但对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尚存不同看法。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即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科学体系,以及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部分是作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即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原理、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需要理论、“灌输”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1](P18-40)[2](P3-36)二是强调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伟大成果为指导。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即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3](P35-41)
上述第一种看法从马克思主义的宏观体系和微观原理两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克服了学界以往只将马克思主义几条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显得零散和单薄的局限。但是这种看法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即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若干基本原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既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也没有有效地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为个人与社会存在发展之必需。第二种看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体现了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认识上的与时俱进。该看法是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基础问题上达到的最高和最新的认识。但是,该看法仍有需要进一步明确之处。比如,如何科学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个人与社会存在发展之必需?
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认识,笔者以为,必须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应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不应是其中的某些部分和某些原理。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原本就是一个整体。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看,马克思是为了解决法哲学中的“苦恼疑问”而进行了历史研究,为了剖析“市民社会”而从事经济研究,为了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而进行了唯物史观的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对前人在多学科领域所创成果的扬弃过程,又是一个自我综合创造的过程。没有综合性,没有多学科整体合力,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内容看,不论是早期的代表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不论是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还是标志马克思主义成熟的代表作《资本论》,无一不是对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产生历史必然性揭示的有机统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看,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对此,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曾作了科学地概括,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的理论品质。[4](P6)割裂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就不是马克思主义。
对于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卢卡奇在批判“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时,就给予了特别的强调。他认为,突出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是“历史的解释”中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的“决定性区别”,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5](P76)他说:“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5](P77)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却长期忽略了此问题。今天我们在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性——整体性。
第二,应当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整体相对于部分而言,任何整体都由部分组成。但是,在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地位又不是等同的,其中有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有虽为整体不可或缺但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我们将前者称为整体的核心部分,将后者称为整体的非核心部分。整体的核心部分与非核心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核心部分决定并制约着非核心部分;非核心部分体现并反作用于核心部分。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键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回答该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特点。笔者认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应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成其为马克思主义,而与其他理论体系相区别,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而与非科学理论体系相区别的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应内涵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本质。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凝聚为有机整体的“核”。马克思主义是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等诸多领域,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核心部分应是完整体系的中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理论、观点和方法。
以上述特点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当属科学的实践理论。其理由是: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最基本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又不相同。其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前提、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是将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用于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哲学观点和方法揭示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理论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三个部分的内在逻辑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法的核心。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是与其他哲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崭新哲学。其革命与崭新之处就在于创立了科学的实践理论,并使之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特别是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正是实践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了唯心主义从抽象思维出发和旧唯物主义从抽象存在出发的根本缺陷,而成为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次,马克思主义能够经历从天到地、从神到人、从抽象人到现实人的过程而形成;能够在创立至今150余年的曲折中经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就在于它坚持从现实人的实践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概言之,科学的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应是以科学的实践理论为核心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二、以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应突出科学的实践理论
以科学的实践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要在实践视域下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和发展为个人与社会发展之必需。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存在决定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因此,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实质是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首先,实践理论揭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6](P71-7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人,因此,实践活动特有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认为,实践是“属人的”活动,是人“自由自觉”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性活动。客观性与主体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相统一是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
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活动。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价值观取向和精神状态是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同时又制约着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越高,越能透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价值观取向越正确,越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精神状态越健康积极,越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由此,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越佳。因此,不断提高实践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矫正其价值取向,调节其精神状态,是保证实践活动主体性、能动性正确、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科学、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提高、矫正和调节的任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在“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6](P72)进行的,是一种客观性与受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一般分为物质与精神两种类型,积极与消极两种性质。一定的物质前提和性质不同的精神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普遍采用的思维方式、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等)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进而制约着主体的实践活动。积极的精神环境会促进人们确立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实践活动目的和正确的实践活动计划,从而保证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并产生正面社会效应。消极的精神环境会障碍实践计划与客观条件和规律的符合。一般来说,这种实践活动难以获得成功。即使由于某些原因获得暂时成功,也不会产生正面社会效应。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且产生正面社会效应,必须营造和强化积极的精神环境及其影响,改造和弱化消极的精神环境及其影响,而营造和强化、改造和弱化精神环境及其影响的任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
其次,实践理论揭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P92)。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认为,作为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必定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因为,只要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所处社会、所处时代条件的制约,都要带有某一社会、某一时代的“印迹”。每一时代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但是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不会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停留在某一历史水平上,而是根据主、客观的需要与条件,不断将实践活动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世代相继、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态势。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看来,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同构的,思维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内化。因此,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其思想观点产生的基础,人们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其思想观点的特点,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决定其思想观点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随着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物质生产劳动以及与之密切相联的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变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点、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心理状况亦会变化发展。人们所处的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心理变化了,必然要求以实现个人思想、心理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相统一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等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与个人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再次,实践理论提供的实践视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提出,不仅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而且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崭新的视域。“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P56),马克思这一精辟观点就是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的崭新而科学的视角与方法。该观点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指出,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现象在根本上都是以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二是指出,要以实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论。以此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得出的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应以实践作为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应从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将实践作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都有其逻辑体系,任何逻辑体系都有其逻辑起点或理论出发点。该起点或出发点是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支点。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无疑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正是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矛盾的分析与解决的顺序,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体系。第二,将实践作为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所有理论问题的基本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中包含若干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功能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原则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等,对上述问题的认识都要以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为视角,形成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从而将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每一理论和整个体系之中。
收稿日期:2008-06-10
标签:科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教育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