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组合论文,奇偶论文,模式论文,句调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音高、音长特征,把汉语句调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凹曲调和凸曲调5种调型。在句调群中,由于句调间的组合层次和停延时值不同,句调的组合可以分为奇句调和偶句调两大类。奇句调是指单个句调,偶句调则由成双的句调组成。这里所说偶句调不单单指对仗、对偶,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偶句调型相连均可称偶句调,汉语所特有的对仗、对偶是典型的偶句调型罢了。有时因生理停延的需要,较长的单句也可能由几个非成句的句调组成,最后才是成句语调,这样的单句也存在句调群。句调群内的调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合模式,我们称之为“型模”。在偶句调型的语音链上必须具备扬抑律节奏(注:吴洁敏:《汉语节奏的周期及层次》,《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1.语篇中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
偶句调型之间存在三种扬抑律周期模式:
1.1.相同调型连用,出往复型扬抑律。如:
这是某名牌衬衫在中央电视台做的广告,连用4个凸曲调,听来别扭。若改用“扬—抑—凸—凹”调型序列朗读,效果就好得多。句调群内的扬抑律周期模式可以相连、相套。散文和口语的句群,大多由奇句和偶句调型对立统一组合而成。
2.语篇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从诗歌讲起。诗歌以偶句为主。如近体诗的4句式、8句式等,由出句和对句组成一联,每句都是一个扬抑律节奏周期。但诗歌中也有不成联的奇偶句组成,朗读时若分辨不清其组合关系,就可能因此而破坏了语意的结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朗读时奇偶句组合不当,读来就会觉得拗口。有不少选本,由于点校时没有仔细推敲该诗3处奇偶句调型的组合关系,以致排列和标点有误。标点是停延的书面标记,若把前10句的第[1]、[2]处的奇偶句组合处理为(2+2+1)+(2+2+1),则必然导致层次不清,语意不明。如: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钱江晚报》1999.11.26载)
这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却并不正确的点校法。其实,这首诗的前10句及后5句都按(3+2)+(3+2)……(3+2)标点为宜,句号加在第3、5、8、10句后面。第[3]处奇偶句句群中有插入语“呜呼”,故校点均无误。第[1]处(前5句)从节奏、语意和气势上考虑,也以"3+2"切分较好;因第3句承上启下,后两句为偶句。照上面的排列,则把偶句分开了,必然导致第3句和第4句接不上,第5句“下者……”又无着落,读来层次不清。这段可切分为"3+2"或"2+1+2";但不能"2+2+1"组合。第[2]处即第6-10句则无论从语音、语意还是从语法结构上考虑,均应按"3+2"断句。因为“南村群童”这个主语管到“公然抱茅入竹去”;而后面“唇焦……,归来……”两句的主语都是指作品中的“我”。前10句按(3+2)和(3+2)组合是语意结构层次决定的。句间停延层次和奇偶句调型组合层次相同,加上句调调型,读来如行云流水,表意就清晰明了。试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第一段的第3句用凸曲调,承上启下;五句调型序列为“”,奇偶句调型由“偶—奇—偶”模式组成,构成往复型扬抑律大节奏群。按例*[1]的错误排列和标点朗读不顺畅,是因为把句群中奇偶句组合原本有序的层次给打乱了。
第二段5句调型序列为“”,构成“(奇—偶)—偶”模式。首句用凸曲调领起,后接“扬扬—抑抑”;借前后调型的对比显示出“顽童”与“我”之间的强烈对照。若读成"2+3",则第8句“公然抱茅入竹去”无着落,连着读下去便破坏了语意结构层次,使原本写得流畅的诗句,读来变得拗口。接着8个偶句调出回环型扬抑律大节奏群,抑扬顿挫,编排有序。
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后面3句用“凹曲—凸曲—抑”调型,前两句出对立型扬抑律。最后两句也出对立型扬抑律,以句调的对立衬托出思想感情的强烈对照,使作者的情操升华到最高境界。第[3]处奇偶句调型序列构成“偶—奇—偶”模式。杜甫此诗的三处都由奇偶句调型组成。可见,语篇中奇偶句调型组合也都能对立统一出扬抑律节奏群。
口语和散文不像诗歌那样都成偶句,但说来顺口和读来流畅的语篇,都整散有序,奇偶句调型组合得很有节奏。除偶句存在扬抑律,奇偶句调型组合有以下几种模式:
[1]奇—偶、[2]偶—奇、[3]奇—偶—奇、[4]偶—奇—偶、[5]奇—奇—奇(注:“奇”为单句调,用x表示;“偶”为有扬抑律节奏的偶句调,用y表示,右下方数字为扬抑律序数。第[5]种“奇—奇—奇”模式是吴宗济先生补充的,特此致谢。)
我们认为,这五种模式也就是句群中奇偶句调型的衔接规律。句调衔接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人们说话固然是“意在声前,声断意连”。实际上从“意”到“声”,是由于“气”的作用。所以无论说话还是朗读,偶句调型的两个句调之间,应该是“气在声前,声断气连”。文章的“风骨”、“神韵”并非文字所能完全表达,还得用节律来补足。一些炉火纯青的散文,奇偶句调型之间组合得很有规律。如:
这段话分两个大句群,前面讲“当初”,后面讲“如今”。每个句调群中,句调之间组合得层次非常清楚。第一个大句群的调型序列如下:
头里一个对立型扬抑律;后接三个“平—扬—抑”周期组成的往复型大节奏群,是模式[1]的连用;然后一个单抑调后接对立型扬抑律,也合模式[1];下面一个单平调领起,后面的宾语是由“抑—扬扬—抑抑”组成。后一个句群为两个分句,但也由“抑—扬扬—抑”调型序列组成“奇—偶—奇”模式[3]。整个语段中,奇偶句组合得很有规律。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你把全段念着看,看它多么顺口,多么能表情,一点不做作,一点不拖沓”,“你会发见它里面也有很好的声音节奏。它有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种种道理在里面,虽然这些都是出于自然,没有修饰的痕迹。”(注: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好就好在能声气合一,任其自然。尽管没有押韵,也无平仄格律,然而读来却真实、情笃;写出了风格,写出了神韵,写出了宝玉发自肺腑的心声。若读者没有掌握好奇偶句的这些组合规律,那么语音链上原本存在着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便无法体现。下面是华罗庚讲演的片段。试析:
(华罗庚《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1981年在金坛中学的讲演)
这段话调型序列为,共有两个句调群,第一个句调群中10个调型构成模式[3],即中间8个调型组成两个往复型大周期,首尾两个单抑调。第二个句调群是由两个对立型周期组成一个回环型大节奏群。就是这样平常的讲话,因为句调调型组合富有节律美,听来非常悦耳。无论说话还是朗读,决不会“一扬到底”或“一抑到底”,那就是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注:见《国语·郑语十六》。)。散文、口语中的句调序列同样能形成往复、对立、回环的周期模式,虽然口语、散文的句子整散不一。这也许就是散文、口语节奏的“无定中之有定”。诗文中三个排句的组合形式并不少见,但读成“奇—奇—奇”的不多,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如:
例(9)为模式[5],但朗读时三个调型不完全相同,无论在音高、音长和音强上,都是一句比一句上扬和有力。例(10)中间三个扬调也逐个高升,流露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3.奇偶句调型模式及其组合层次客观存在
奇偶句调型模式的组合是有层次的,它和语音链上的停延层次相同。语意板块的组合层次,表现在语音链上句调间组合的疏密度不同,于是便形成了语篇节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值的停延标记。思维先于言语。说话时,根据语意板块的结构而形成的奇偶句组合层次,是和停延层次一致的。所以朗读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清语意结构,准确判断停延层次。句群中的停延层次分析清楚了,句调群的调型模式也就呈现出来了。所以奇偶句调型模式及其层次是由语意板块决定的。语意板块的组合层次客观存在,因此,奇偶句组合模式及其层次也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对句群中奇偶句调型模式及其组合层次的分析,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在认知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分歧。戏剧家洪深曾举过一个生动的实例,讲的是有个英国少女受骗,在生下孩子后遭人遗弃。她在贫困中曾哺育了婴儿一段时间,但不久这婴儿的尸体在街上被人发现。房主人报告说,在孩子死的那天早上,他听到那少女说的三句话:
(11)a我能把它怎么办?我必须弄掉它!我已经害死它了!
警察认为少女迫于生计而忍心杀害了婴儿,便以故意谋杀罪起诉。而辩护律师霍尔则相信少女所作“眠时喂乳,不慎闷死”的自供词。又查知少女前后的言行和态度并无厌恶婴儿以致杀害的意图;但这三句话又确是她亲口所说,并多次在法庭上承认。据说霍尔悉心研究了少女在说那三句话时所用的节律:第一句话强调的是“能”还是“怎么办”?第二句话究竟是与第一句话相连,还是与第三句话相连?他盘诘证人的结果,确定少女的三句话是这样说:
(11)b我′能把它怎么办?‖我必须弄掉它!我已经害死它了!
重音落在“能”字上,是她发觉孩子无意中被闷死后,一时不知所措而发出的为难、恐惧的慌急语!第二、三句紧连,是她发现孩子被闷死之后,随口说出她忽然想到的幼稚无知的处置办法。霍尔的阐释与少女自供事实相符,足以证明她并非有意杀死婴儿。少女后来被判无罪(注: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主要也是根据她说话的句调组合层次——停延时值所作出的判断。所以,如果对语篇结构分析不当,就会产生歧义,甚至在语意表达上大相径庭;或者表达得层次不清、语意不明,读来会觉得“上气不接下气”。句间的停延层次错了,调型组合层次也一定错,结果就破坏了语篇的节奏。文章不通有多种,最忌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气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注: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好文章层次分明,读来很有节奏,就是因为句调群组合层次和停延层次、语意结构层次相一致。因此缺乏对作品深刻理解,就会把优美的语篇读得让人难以卒听。就连朗读儿歌也不例外。如:
这首儿歌七句分两段,正确的切分是前3后4;以调型论,也可以分为前5后4;句子音节组合和调型组合如下:[(3+3)+7+(3+3)]+[(7+7)+(7+7)]
短短——长——短短‖——长——长——长——长
扬扬——抑——扬扬‖——抑——扬——凸——凹
第一段有长短律,第二段有音顿律;加上句调抑扬有致,读来和谐悦耳。有人把前面4句"(3+3)+7+(3+3)+7"划作第一段;这样一来,“变成两个胖娃娃”就没有着落,读来就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只有把“吹着吹着做个梦,变成两个胖娃娃”一口气连着读下来,才流畅、才舒服。停延错了,句调群组合层次也必然出错,于是就破坏了语篇结构,也破坏了诗文内在的节奏。所以在语篇节律中,停延是基础,语调是大局(注:“语调是大局”是王均先生1992年提出来的。)。有功力的作者,即使写散文,也会随着语势,把思想感情表达得一清二楚,而富有韵律美。试析:
(廖沫沙《〈师说〉解》)
这段论说文读来很有节奏,是因为奇偶句调型组合得非常严密。整段3个句调群用“‖”隔开。第一个句调群由y1和y2两个扬抑律组成,这是一个指代复句,也是整段的纲。第二个句调群由“奇—[(偶+偶)+偶]—偶”组成,开始的单句调和下面3对偶句调是因果关系,先果后因;再接一个偶句调,是对前面分析的总结。虽然一连4个偶句调,但组合层次不同、停延时值不同。最后由“奇—偶”组成模式[1],先因后果。全段除了“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两个单句调,其余都是偶句调,有扬抑律节奏;而这些单句调和偶句调又组成了模式[1]。再分析一段口语:
第一个句调群由"(y1+y2)+y3"三个偶句组成,但层次不同;后一个句调群由“偶—奇”句调组成模式[2]。老舍的作品都非常讲究声音节奏。又如:
(老舍《济南的冬天》)
例(15)分两个大句群。第一个句群到“响晴的”止,由两个奇偶句调型组成的往复型大周期节奏构成。短短73个字,就把北平、伦敦和济南冬天的气候,跟“我”的心态及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读来抑扬有致,富有韵味。第二个大句群分两个层次,“自然”为单平调,后面由两个扬抑律y4和y5组成扬抑律y6。“可是”后面4句调型序列为“平—(抑—扬)—凸”,符合“奇—偶—奇”模式[3]:开头为单平调,中间先抑后扬出对立型扬抑律;最后凸调,“真”重读,降尾收音,更加强肯定语气,强调有温晴冬天的济南,真是一方“宝地”。可见把语篇结构层次分析出来,就有了停延层次,于是奇偶句组合层次出来了,调型模式也就清楚了。所以准确划分语篇结构层次,对分析调型模式至关重要。
4.奇偶句调型模式的推敲
汉语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实际上是句调调型在语流中“导”和“同”的对立统一规则。其关系只是无“同”则不流利,无“异”则太单调。一切都要服从语意表达的需要和声音节奏以及区别意义的功能;同时还要被生理气流、器官动作、声音明暗和语境题旨(包括言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说话情绪)所调制,从而形成语流中一定的基调风格。
推敲奇偶句调型模式,除了句调组合模式和层次之外,还有句调调型。确定句调调型,这在口语是不存在问题的,而在朗读诗文时,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并非语篇中的每个句调,都只有一种读法。比如前面的例(13),人们就可以用相同模式的不同调型来朗读,听来同样富有节律美,也并不影响语意表达。试比较:
这里的句调调型和前面不同,但奇偶句组合模式没变,所以语篇节奏没有变。这是一篇论说文,着重在讲清楚一个道理,所以句调的组合模式读出来了,结构层次清楚了,语意表达也基本完成了。但抒情诗文却不同,它不仅要求层次清楚,还不能忽视句调调型的锤炼,因为句调调型毕竟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我们曾做过上千人次的语音测听,发现像朗读小儿止哭歌《小嘴巴》的最后两句必须用扬调,而朗读张允和《本来没有我》中的两句又应该用抑调。测试的答案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肯定(注:吴洁敏:《语调的组合规律》,《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试析:
大家都认为,如果“笑一笑,像朵花”用抑调,则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无法接受。例(17)如果“先扬后抑”,虽然可以接受,但在表意上不充分。分歧的原因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深。可见要找到句调的最佳组合模式,还须仔细琢磨句调调型。如:
(18)公爵:
这里说的是,有一天,几个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来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发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就要他演奏,遭到了贝多芬的拒绝。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讨好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至极,他一脚踢开客厅大门,冒着倾盆大雨回到自己住处,就把公爵送的胸章摔在地上,并留下那封信愤然离去(注:例(18)转引季世昌、朱净之《演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开始我们把调型读成:
与前面的调型模式相比,虽然都有扬抑律节奏相套、相连,但调型不同,效果也不同。原因是先对立后往复,显示不出“公爵”和“贝多芬”的强烈对照。后面排句用“奇—奇—奇”,又显得单调,改用“抑—抑—凸曲”调型的“偶—奇”模式,更能显示出贝多芬对公爵的鄙视,说明“公爵”这种头衔多如牛毛,毫无价值。再跟下面的两个扬调相连,不但形成了“偶—奇—偶”模式,还以句调节律的抑扬对立,显示出语意的对比。这与贝多芬当时的心情,以及他在信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又如:
原先,前面的三个往复型周期用“扬—抑”调型组成,接着是“抑—扬—抑”和最后一句“扬—抑—扬”连用。后来把第1、3、5句的扬调改为抑调,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又把2、4、6、句的抑调改为凸曲调,因为表意焦点是“再来”、“再绿”、“再开”,把波峰放在句中,读成凸曲调,这样朗读的效果就很不一样。试比较原句:
形象大于思想。虽然读者对作品的分析,总是会有许多作者写作时没有想到的东西,其实也正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只要读者分析得有道理,那么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在推敲句调调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句调调型的表意功能,有时还存在着抑扬转化、正反倒置的特殊现象。比如抑调本来表现压抑感情,平调则往往并不表示什么特殊情感。有时却不然,抑调恰恰不是压抑感情表达的最佳选择,平调反能使压抑感情得到加强和深化;虽然都有扬抑律周期。试析下面一段话:
(张兆和《从文家书——从文兆和书信选·跋》)
这段话第一层先用两个扬调,后用单抑调作结。然后由“平—抑—平—抑”两个对立型扬抑律组成往复型节奏群。原来我们用“扬—抑—扬—抑”调型,读来却感到平淡,缺少一种沉重感。用修改后的平调朗读,反而感到非常压抑。那种深沉的感情,很自然地从那平调中流露出来,读者和听者都会感到很沉重。最后一句原来为强调“稀有的善良的”而读作凸曲调;现改为抑调,只在“稀有”和“善良”前加上停延标记,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整段调型序列:
抑调大多为成句语调,也可表示压抑感情。但此处“倒下去”和“离去”两句若用抑调,那么表情的流露似乎就到此为止。而平调是非成句语调,随着平调流露出孙主任的那种不知所措和无法言传的感情,似乎使人感到下面还有许多潜台词,那是抑调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把抑调改为平调,更能表达出孙主任当时那种沉重的负担和心中的隐痛。这正像人的感情自然流露,有时会喜极而泣、长歌当哭那样正反转化。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相反相成,才能音声相和,情声合一。这不仅表现在句调的调型及其模式中,也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共同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过,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有关句调的长短、调幅的大小、气流的强弱等等对立统一的那个“度”,还须深入探讨。
5.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是形成散文、口语节奏的主要依据
亚里士多德说过,散文的形式不应当有格律,也不应当没有节奏。(注:亚里士多德著《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67页。)罗念生说得更加肯定:“散文不能有格律,而一定要有节奏。这在西方语言里,已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注:罗念生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汉译本所写的《导言》,三联书店1991年版。)其实,在中国也同样如此。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小说戏剧,乃至当今的优秀散文。老舍说,哪怕是写报告也要注意语言的声音节奏。在汉语节律研究的十余年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散文、口语的节奏究竟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语调(汉语语调实际上是包括了声调、音节连续变调、句调和基调在内的汉语节律的总和)是大局?现在才发现,除了散文节奏的主旋律和诗歌、顺口溜不同之外(注: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汉语节奏的主旋律》,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就是汉语散文、口语节奏内在的呈现。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重复同一句话时,声音的长短、高低也会有微细区别。但是,人们对在一定语境中为表达特定题旨所传递的言语信息的理解,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不然,人们便无法交流思想感情。尤其在朗读作品时,读者必须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确定基调调模之后,找出句群中最佳的调型组合模式,不但要找到句调群,还要找到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得体的“这一个”调型模式,包括句调调型。这样的朗读才能表情达意。否则,就连一个句调的扬抑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影响全部信息的传递。更何况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及其层次是客观存在的。
声学家们认为:停延和语调是影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主要因素。但是,单句句调对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影响不大,而在句群中的语调影响很大(注:吕士楠、齐士钤、张家騄:《合成言语自然度的研究》,《声学学报》1994年第1期。)。这是因为在自然语言的语意板块中存在着句调群的组合规律,包括偶句的扬抑律节奏和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由于计算机说话时没有掌握这些规律,所以合成的语音链就难免会出现“怪腔怪调”,听起来很不自然。合成单句所以不存在语调问题,是因为单个句调不存在调型间的衔接问题。我们认为,计算机如果掌握了奇偶句调型的组合规律,处理好句调间的协同发音,包括音质的和节律的,那么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就会大大提高。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根据文本的语意板块组合层次,调整了句调间的停延时值和奇偶句调型间的高低、扬抑对立统一变化之后,语音合成的语段,就比较地接近自然语言。这证明本文发现的句调群组合模式,能够提高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可懂度。
但是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类言语的音质和节律都融合在一起。说话时由大脑所管辖的神经系统,用“气”调动发音器官的各个部门,控制着语音链上的节奏,并且贯穿始终;使音质和节律的双重编码整合而成的语音链浑然一体;在音长、音空的交替中组成时长坐标,和由句调的起伏变化组成的音高坐标,在语流中不断推移,从而形成了散文、口语内在的多维节奏,用以表达言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包括演讲人读讲稿)同样应该根据语篇的奇偶句组合模式、层次以及句调调型,来朗读和讲演。语篇中的句调总是随着语势而下,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流和感情流。说话时表达某种思想感情,选用相应的调型模式几乎不加思索,组合得又非常自然。这是因为“声气合一”,所以才“声情合一”的缘故。朗读者和念讲稿的演说者,也同样应该用“气”控制好声音节奏,使自己所发出的语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浑然一体的语流中,你便感觉不到什么音节、音步、句调以及句调群的组合层次和模式,语音链便成了一个表意、表情、表态的完整的言语实体。有功力的作者在写完之后,总要先读几遍,再三琢磨文章的声音节奏,使文章一气呵成,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朗读者通过标有节律符号的双重编码的朗读,也方可使听众和朗读者一起被感染、被征服、被震动。这时也就分不出你我和彼此。此时的读者、听者和作者便一起进入了一个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