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657000
摘要:目的:比较健康志愿者中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口腔科招募的80例20~40岁志愿者,采取随机自身对照,一侧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注射仪(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对侧用传统的手推式黏膜下浸润麻醉(对照),比较两侧的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及麻醉效果及其注射疼痛程度。结果: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的药物剂量和注射疼痛程度均显著小于传统的手推式浸润麻醉,且药物起效时间更快,麻醉成功率更高,各项数据均优于黏膜下浸润麻醉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剂量、起效时间短、降低注射疼痛,并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牙周膜麻醉;黏膜下浸润麻醉;麻醉效果
牙周膜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牙周间隙内,理论上来讲,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迅速且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但是,由于药物注射采用的是传统注射器,针头不能进入牙周膜,而且针管注射压力不足。经临床研究证实,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能够解决注射压力高、注射疼痛等问题[1]。因此,本文研究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并与传统推注进行黏膜下浸润麻醉进行对比,观察其麻醉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招募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9月-2014年12月,本组健康志愿者男女比例为48:32,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26±3.47)岁。所有患者均无心血管疾病,且在试验开始前24h未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被告知试验内容、方法以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将所有健康志愿者按参加试验先后顺序编码为1-80,按照顺序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两次注射,分别为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的阿替卡因。
牙周膜麻醉:使用C-CLADS(STA-5220,美国Milestone公司),多根牙取近颊和远颊两个注射点,单根牙取院中颊侧位注射点。选用30号针,将针尖放入牙龈沟内,保持针尖和牙齿长轴呈30°角,然后将针尖斜面朝牙槽里面,开启低速流注方式使麻醉药物进入组织内,然后沿牙体长轴方向探入针头。针头探入牙周韧带组织中后,当听到语音提示,说明已找到正确进针位置。根据进针开始至药液从龈沟溢出为止,详细计算注射时间,以0.005ml/s计算药物剂量。
黏膜下浸润麻醉:绷紧注射器处的黏膜,保持进针点干燥,于颊黏膜转折处进针,针头进入根尖平面骨膜后,松弛黏膜,然后进行骨膜上浸润,注射剂量为0.2-0.7ml。
1.3 观察指标
所有健康志愿者注射结束后,采用牙髓活动测定仪(D626D,美国Parkell)每隔1min评价其麻醉效果,当数值>64时,表示麻醉成功,记录麻醉注射时间,若注射结束后5min仍未显效则表示麻醉失败。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注射方法的起效时间以及用药剂量,并采用VAS量表判定健康志愿者采取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两种不同麻醉注射方法的麻醉成功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两种不同麻醉注射方法起效时间、用药剂量以及对健康志愿者造成的疼痛程度用()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明显。
2 结果
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成功率对比,牙周膜麻醉成功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一。
3 讨论
传统的上颌牙齿局部麻醉通常在颊黏膜转折处黏膜下浸润麻醉,麻醉药物通过上颌骨进行扩散,对相应根尖神经进行麻醉[2]。该方法用于牙髓麻醉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容易对患者造成诸多不适反应,如软组织麻醉导致意外咬伤、面部麻醉导致面部麻木等。而牙周膜麻醉将药物注入牙周膜,仅对一颗牙齿或相邻牙齿进行麻醉,不良反应少[3]。
黏膜下浸润麻醉在注射过程中,由于医生只能够单手三指操作,注射压力难以控制,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旦注射压力过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4]。如果使用专用注射器,在推注药物时,一定要维持针头位置5-10s,因此,对于能否将药物准确注入牙周间隙内存在不确定性。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给药速度,其具有压力恒定的特点,能够使麻醉药物始终处于针头前方,当针头穿过口腔组织时,相当于提前建立了一条麻醉通道,因此可大幅度减轻注射疼痛[5]。通过计算机控制,能够精确地控制推进杆,将药液流量维持在慢速、稳定且压力适宜的状态,麻醉药物注射进入牙周后,只在密闭的牙周韧带组织内扩散,不会引起口腔内组织的损伤,而且在临床操作中相对较为简单,麻醉治疗不会导致唇、舌、颊部出现麻木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麻醉不能解决的难题[6]。
本次研究中,8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两侧采取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均取得一定效果,其中采取牙周膜麻醉效果更好,其麻醉成功率为97.50%,明显高于采用黏膜下浸润麻醉的麻醉成功率。牙周膜麻醉的起效时间、用药剂量以及对健康志愿者造成的疼痛程度数据分别为(1.31±0.36)min、(0.34±0.06)ml、(2.48±0.35)分,各项数据与采用黏膜下浸润麻醉取得的数据对比,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
综上所述,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效果优于传统手推注射黏膜下浸润麻醉,能够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减少用药剂量、减少注射疼痛,且具有较高的麻醉成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林,万阔,景泉等.健康志愿者中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3):271-276.
[2]刘华,何俐.三种局麻方法对下颌磨牙麻醉效果的临床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057-1058,1054.
[3]康媛媛,孙妍,张英等.STA麻醉仪用于牙科畏惧症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6(2):100-101,113.
[4]吴茜,张娟,胡哲勤等.STA牙周膜注射用于儿童口腔疾病治疗的临床评价[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5):312-313.
[5]孙萍.阿替卡因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66-67.
[6]潘红.提高复方阿替卡因在口腔手术麻醉中的效果171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37-39.
论文作者:金先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黏膜论文; 药物论文; 志愿者论文; 效果论文; 疼痛论文; 剂量论文; 针头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