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当前,科学社会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当我们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从四个方面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即把握时代主题,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重点;跟踪科技革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主体理论;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加强党的建设,宏扬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体系。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时代主题 科技革命 社会主义主体 战略策略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求发展的历史。当前,科学社会主义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发展机遇,这就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也面临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为此,必须遵循邓小平倡导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过去长时期形成的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势;开阔研究视野,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进程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调整研究思路,实现理论重点、主体力量、发展道路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把握时代主题,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备体系,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①实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革命变革,对人类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②科学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它并不是需要空间局限的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历史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价值也不是均衡的,总有些具体内容被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推到历史的前台,成为特定时期中最富实践指导意义的精华。19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处于鼎盛的资产阶级时代,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任务与斗争锋芒在于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为建立政党、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开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作准备。与此相适应,马克思学说中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等一系列原理被推到前台,成为当时最具指导功能的理论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当时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战争危机时刻存在,并终于爆发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加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同时削弱其自身,因而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当时无产阶级面临的时代特征是战争和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跃进到夺取和巩固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阶段。这时,夺取和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首位,所以,列宁和毛泽东学说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跃居重要地位。
但是,正是在这个历史转折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本来,由于第三次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在深化,但其协调功能加强;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以及核武库的膨胀,和平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因此,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适应时代特征的变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加速发展经济和科技,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理应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课题。但是,半个世纪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固守“战争与革命”的公式,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背上了军备竞赛的沉重包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随着历史任务的转变,实现理论更新,努力探索经济建设的规律和对策。结果不仅贻误了发展时机,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许多重大失误。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落后的共同根源。中共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紧紧把握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拨乱反正,及时实现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提出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经受住了国际局势骤变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及时转移研究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否则,就会窒息自身的生命力,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失去优越性和吸引力。
把握时代主题,确定理论重点,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者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各国具体条件不同,实际运用和操作有所不同罢了,而这个大方向必须牢牢把握则是完全一致的。
跟踪科技革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主体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就在于当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实际结果初露端倪的时候,就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本世纪中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而科学社会主义者却长期囿于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没有及时更新、发展理论,致使社会主义长期困守固有模式,使社会主义事业失去勃勃生机,直到发生苏东剧变这样惨痛的悲剧。这就告诫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紧密跟踪科技革命,并根据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变化,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新社会主义观念。以便于对新科技革命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及时采取对策。
社会主义运动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己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因而不但不排斥科技革命,而且比任何社会运动更需要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应为科技革命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确立和实行“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建立在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把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提高国民总体素质放到发展战略的重点位置,提倡并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是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到底就是以实现人的解放、幸福、价值、尊严和全面发展为终极使命。如果社会主义离开了甚至窒息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就必然失去活力和生机,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以正确估量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正确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主体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科学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就必须紧密跟踪科技革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主体理论。随着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二产业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未来信息社会,还会出现以“智力工业”为特征的“第四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现在,由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力量、知识分子、高级管理人员大量涌现,社会结构不是日益分裂为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而是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工人阶级和中间阶级呈扩大化趋势,垄断资产阶级则只占人口比例的极少数。而在工人阶级中白领工人和兰领工人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50年代在所有发达国家中,从事产品制造和搬运工作的人仍占多数,到1990年,他们在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缩小到1/5。到2010年,估计到降到1/10。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和工业化时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曾经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新工业革命却使产业工人大大减少,使脑力劳动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这些脑力劳动者决不是原有产业工人的简单继承者,而产业工人也将以不同以往的面目出现。遗憾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面对客观变化了的现实,却固守传统理论,策略调整缓慢,或者只是停留在认识上而未付诸实践,眼睛还只是盯着少数传统产业工人,结果失去了一个又一个阵地,队伍不断减少,力量日趋萎缩。本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工人阶级就是与最先进生产力相联系,并且构成工人阶级主力的部分。今天,既然脑力劳动工人阶级是与最新技术、最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且构成工人阶级的主力部分,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就理应依靠和发挥脑力劳动工人阶级和体力劳动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团结广大中间阶级(包括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和小资产阶级)作为同盟军,建立最广泛的反对垄断资本的统一战线,实现巩固的左翼联盟和红绿联盟。这是振兴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都还比较落后,社会阶级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但大力发展科技是振兴经济、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因此也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者也必须紧密跟踪科技革命,及时发展社会主义主体理论,使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充满生机。
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是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并且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预见和设想,指出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至于实现基本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不可能预先完备地制定。1892年,恩格斯在致维·陈德勒的一封信中,还批评“许多人为了图省事,为了不费脑筋,想永久地采用一种适宜于某一个时期的策略。其实,我们策略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③当然,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一点是共同的。但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上的差异,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途径、方式和具体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应该同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具体方针和政策,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将一般策略运用于各国实践,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决定,而且必须由处于事变中心的人来决定。”④总之,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本国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暴力革命,但也争取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后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甚至十分落后的东方国家取得胜利,基本上都是采取了暴力革命的形式,这是早期的“野蛮”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采取的革命斗争形式。但即使这样,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还是提出过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中国革命的胜利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的道路。但在中国革命的决战关头,中国共产党除了主要采用“天津方式”以外,还通过“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和平地解放了广大地区。列宁和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巧妙地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
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同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已大不相同了,在现今的条件下,怎样才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变革?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由于今天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这些国家民主形式又比较完备,如果仍然只是固守暴力革命方式来实现向新社会的转变,显然不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这已为历史所证实,也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因此,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必须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和平的、渐进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持久的、艰苦细致的斗争。这既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也并不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问题是采取这种方式取得政权,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也必须完全根据本国实际,创造适合本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而且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千差万别,形势发展千变万化。垄断资产阶级还掌握着强大暴力机器,因此争取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取得政权,并不排除在特定条件具备的时候,采取激烈的、突进的、非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走向社会主义。
有的学者认为,新技术革命将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它将从内部推动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和体系的变革,最终改变所有制结构而成为崭新的社会。这也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设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形态的更替,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最先都是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确立革命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这以后,较早确立先进社会制度的国家,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社会获得全面进步,从而显示其优越性和吸引力,逐步带动比较后进国家的变革,向先进的国家看齐,甚至超过先进国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过程大体就是这样的。当然,社会主义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因此今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究竟怎样?有待历史来回答。这样说,是否说明社会主义会自然而然取代资本主义呢?答案是否定的。它绝不说明共产党人可以坐等胜利;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的责任不是减轻而是加重,因为它的发展情况将不仅关系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而且关系着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更是如此,如何促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步积累起来的某些社会主义因素,如由于生产自动化带来的工人劳动时间的缩短,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工人参与社会和企业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工人政党参加议会斗争、市政和政府管理经验的积累等,通过阶级斗争,争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全面掌握国家政权。再进一步推动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和体制、所有制结构的变革,直至改变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伟业,其难度应该说与武装夺取政权同样艰难复杂。其对人类解放事业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说可能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之虞。其实,要说“趋同”的话,那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趋同,即最终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
当然,当代“一球两制”的世界,真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20多个。其他100个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其中的不发达国家或很不发达国家,有些还是处在不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许多国家还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其革命道路和方式更加复杂多样。有的国家的无阶级政党可能通过和平斗争执政,而有的国家由于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还可能爆发武装斗争,事实上至今有的国家还在继续这种斗争。总之,都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本国实际,独立探索本国的革命道路,而不能简单照搬别国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更没有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模式,全靠共产党领导人民去开拓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路。
至于建设社会主义,更是一篇全新的大文章,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⑤所以,根据本国实际,不断探索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苏东剧变从反面教训各国共产党人,脱离本国实际,照搬别国模式或固守僵化模式,到头来只能是死路一条。而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从正面说明,只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显示出社会主义的活力。
搞好党的建设,宏扬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体系
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论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它必须依靠人们的理论创造。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和地位,更直接决定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程度与主观努力。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载体”,它的自身建设对巩固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或影响是生死攸关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特别是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是否纯洁、团结、坚强,直接影响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威信形象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抽象的,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载体”——无产阶级政党却是具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经常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和评价无产阶级政党:一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党的队伍是否真正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三是党的干部和党员是否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搞好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然日益兴旺发达。否则就将截然相反。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最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全党;并且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时代特征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也就是要努力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本国化和民族化。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它。恩格斯有一句至理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⑥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如同其他科学学说一样,遵循思想理论体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深入,赋予它勃勃的生机和恒久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理论总结,它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因此人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一是研究历史经验,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本国和外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本国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丰富、这么深刻。二是研究现实经验,当今世界变化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演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异彩纷呈。研究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既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又给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以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正自己,同时又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来充实、丰富自己。在过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性意义,就因为它是在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形成起来的;在今天,随着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化,并且在新的探索中,提出种种新的学说、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研究、吸取和改造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就显然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即使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尽管他们大多以现代唯心主义的形式出现,但毕竟提出了一系列真正由实践产生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当作正面考察的对象,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可以使科学社会主义紧紧把握时代和实践的脉搏,从新的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特别是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今天,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和实践的足迹,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新水平。
令人振奋的是,在世纪的暮色降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努力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预示着世纪之交科学社会主义的大突破和大飞跃的新曙光的来临。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4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1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技革命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恩格斯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新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