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_李丹梅

(鹤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鹤山 529700)

【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护理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45例中风偏瘫患者作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选取45例中风偏瘫患者作研究组,除常规护理外,又辅以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干预模式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中,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病患生活质量。

【关键词】康复护理;中风偏瘫;肢体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90-02

偏瘫为中风常见后遗症,病患肢体活动受限,生活无法自理,带来了诸多不便[1]。因而帮助病患恢复自理能力与运动能力,提高病患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属于康复护理的研究要点。而我院结合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受限情况的实际,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而本文则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研究调查对象,按照简单数字单双号顺序分作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53~76岁,平均(65.2±0.3)岁,其中脑血栓50例、脑出血40例,病患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肢体偏瘫,上肢肢体偏瘫47例、下肢肢体偏瘫43例,肌力均≤3级,肢体活动度均≤90°,两组病患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常规药物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的护理、饮食护理等,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康复护理,主要包括:

1.2.1迟缓期功能训练

按摩:除了能促血液、淋巴回流外,还能改善浮肿症状,对患肢体带来运动感觉刺激,促其恢复。若按摩时能配合循经点穴肢体康复效果更佳。

被动运动:因昏迷或其它原因在治疗数日后依旧无法在床上完成最简单的主动活动者,就应结合病情开展被动运动,2次或以上/日,至其可进行主动活动为止。同时,被动运动应和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完成被动运动。

体位治疗:病患卧床休息时,肢体宜取抗痉挛体位,且不可长时间仰卧,应做到健测与患侧卧位的相互交替。

1.2.2痉挛期功能训练

床上训练:中风后躯干肌偏瘫病情都较轻,很多病患都能够由仰卧位转至侧卧位,床上训练又涉及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体位变换,腹、腰背肌和呼吸肌训练,进餐、洗漱等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坐起训练: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初期训练力度不可过强,半坐位(30~45°)即可,后结合训练效果增大角度,延长训练时间与训练频率等。再由仰卧位慢慢转成床边坐位,后转为坐到轮椅或椅子上,给予坐位平衡训练。

由坐至站起训练:关键是掌握重心移动,并对患腿实施负重训练,体重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腿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髋、膝伸展而站立,下坐时,保持躯干前倾,膝前移和髋、膝屈曲而坐。

站立平衡训练:站立时借助扶手、拐杖等双腿保持与肩同宽,站立后,可对病患进行转头、躯干左右转移的训练,或取站立位后,手依次伸向前方、侧方与后方在桌子上取物品等的训练,提高站立时的平衡性。

步行训练:(1)步行前准备工作:借助他人或拐杖等的力量进行患腿的摆动训练,后转为屈膝、踏步与伸髋训练,再对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向后移动,增强患腿平衡性;(2)实施步态训练,重点改正划圈步态;(3)上下台阶训练,训练初期坚持“健腿先上,病腿先下”原则,后则任其自然;(4)复杂步行训练。如换方向行走、不同节律、速度的步行和耐久力训练等,提高下肢力量。

上肢与手指功能训练:通常大关节活动恢复的比较好,而手指运动功能的恢复则相当慢,应给予强化训练。(1)肩关节与肩带活动。仰卧位时保持手臂上举,用手摸前额,反手摸枕头,坐位直臂前举、后伸、外展与上举;(2)肘关节活动,如前臂旋前旋后、肘关节屈伸;(3)腕关节屈伸到桡、尺侧偏移,特别需多做背伸与侧偏移活动;(4)手指与手掌进行抓拳、对指训练等;(5)手部协调性、灵活性训练,如用筷、端碗、打字、举物等训练。

1.2.3恢复期康复训练 在医护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后期持续性康复训练(又涉及针对性训练与全身体质增强),避免功能退化。适当使用相应的辅助器具(如轮椅、手杖、步行器等)。针对患侧功能已无法恢复或恢复效果不佳者,应尽量发挥健侧代偿功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自干预一年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展开比较。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依照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其中ADL评分标准为:严重性肢体障碍(不足20分)、明显功能障碍(21~40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正常(100分);Fugl-Meyer评分标准:严重功能障碍(不足50分)、明显功能障碍(50~84分)、中度功能障碍(85~95分)、轻度功能障碍(96~99分),正常(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肢体功能恢复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从表1中可看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中风的典型特征即高致残率、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偏瘫为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在知觉、运动、意识与语言等多方面,发病后产生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让病患生活质量下降,又为病患家属带来诸多不便。但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于结构或功能上均具备重组能力与可塑性,若条件适宜部分神经元是能够再生的[2]。因而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尽早实施康复训练可改善病患的肢体功能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病患幸福指数[3]。

本文里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又辅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一年后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高于仅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也就凸显出了康复护理应用于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恢复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证实了康复护理训练不但能增强患侧感觉刺激输入,还能通过对偏瘫肢体、关节等的按摩作用达到加快血液循环的目的。此外,对患肢训练之际又同时实现了对健肢的训练,依靠多次反复性的坐位、翻身、站立与步行训练等,借助规范合理的运动模式,依靠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于病灶附近形成全新神经通路,凸显了中枢神经代偿性,改善了肢体运动功能。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为病患肢体功能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促病患回归社会,值得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605-2606.

[2]林英.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6):82-83.

[3]赵晓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0):5852.

论文作者:李丹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_李丹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