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韩集小学 731899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是每个数学老师都思考的问题,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从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意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
关键词:数学 概念 教学 引入 建立 巩固
数学法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是由数学概念构成的,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基础。
一、概念的引入
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入的方法有:
1.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概念,可使数学由“遥远”变为“身边”,由 “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让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操作引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和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学“平均分”,可先让学生动手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比较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旧知迁移引入。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直接引入。如:“质数与和数”的教学,可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找出1、2、6、7、8、11等的所有约数,比较它们各有几个约数?试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从而为引出质数、和数做好铺垫。
4.从动手计算引入。先让学生进行计算,获得感性认识。如:“循环小数”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计算,10/3,58.6/11。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都除不尽,并且注意到当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也不断跟着重复出现,从而感知循环小数。
引入数学概念的方法较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运用。
二、概念的建立
概念建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1.强化感知。在概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
2.重视表象。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揭示本质属性。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概念的巩固
1.促进记忆。教学中,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这种记忆要及时上升到理解记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使新概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进行记忆。
2.自举实例。自举实例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简单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强化应用。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在于能否正确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概念的应用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有:
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
③根据定义推理。
④根据定义计算。
(2)概念外延的应用有:
①举例。
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
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注意辨析。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和数与偶数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上概念课的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基础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论文作者:马玉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概念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外延论文; 表象论文; 记忆论文; 质数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