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_刘景懋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_刘景懋

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第一中学 山东 菏泽 2749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语文课堂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学会动手写作。

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不在于老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学生学到了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主动性,取决于他们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的付出才能取得成效,也才能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由此可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着老师的思路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习语文首先要靠兴趣。教学要取得成功,老师一定要包含激情,只有教师情意浓浓,激情飞扬,才能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与你共振,课堂就能产生奇迹。例如,在教《刘姥姥进贾府》这一课时,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熟悉文中人物和情节。学生喜欢看电视剧,通过电视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心动起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知识活起来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使他们的智慧火把点燃发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总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阅读、写作,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自己动脑去分析、去感悟,自己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在阅读中求同、在阅读中找异、在阅读中用活,发展思维能力。在授课中把知识用活,把头脑激活,在教学活动中加深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丰富语文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四、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能力活起来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可以使学生丰富审美情感,朗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更体现了朗读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理解他人的思路和思想,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五、让老师的“形”立起来,亲和力强起来

老师亲和力来自于老师自身。作为老师,首先,要能平视学生。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管理办法很容易被拒绝在学生的心门之外。尤其当前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思想大胆、信息灵通。学生并不乐意处于被“管”的位置,对强加的思想多半有抵触,即使表面接受,内心也会忿忿不平,难以调和,长期下去就会累积出负面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导学生明确老师和学生同是教育过程中的建设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创造者;都是班级发展和学科推进当中的合作者,只不过角色不同、任务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自然能够亲近老师、接纳老师。老师注重了自身的形象、言行、神态,亲和力自然就有了。这样,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与学进行。

六、让老师把教材掌握起来,目标明确起来

1.老师要正确地把握教材,备好课,因材施教

把握教材,把握好编者的意图,吃透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把握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点及整个知识网络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当然,具体课堂教学设计还要联系学情备好课。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课堂活动才轻松自如,学生才学得轻松快乐,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语文教学目标也有其严格的体系,识记层面、理解层面、评价层面,不同层面对思维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学情和课堂流程有步骤有目的地确定内容。

七、让老师把课堂设计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多起来

新《课标》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始终要以问题作为互动过程的“导火线”,同时通过问题落实的形式——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设计切实可行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是盘活课堂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点火器”,更是课堂动起来的“导火索”。因此,老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辨性,尤其是具有梯度性,让学生每次都有成功的感觉,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完成思维的蜕变。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点“空白”,即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拓展空间。适量的“空白”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总之,老师备课时就要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这样的课堂也才能提高效率。

2.强化小组合作的模式

学生思维受环境影响,常会碰出绚丽的思想火花,然而又稍纵即逝。伙伴间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安全、融洽的环境,为积极思维创造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仍然是一个苹果,合作学习交换思想,可产生1+1>2的效果。以教学古文为例,以前无论是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还是改进教法之后采用的师生共同翻译,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就是不见提高。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进行文言互译、文言互背、文意讨论等活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高涨。有时,为了一个词句的解释或一个问题的答案还会各持己见,据理力争。敢于表达己见,并且能够进行求异思辩,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那么课堂上学习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的目标也就能逐渐达成。

3.学会让学生提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被动的,而发现问题则是主动的。众所周知,一般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长此以往,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烦人的任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大胆放手,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合理性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深入地把握知识,最终达成课堂高效的目的。

总之,要上好语文课并不容易,上好高效的语文课更不容易。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充分地让学生的眼、耳、口、脑、手都动起来,让学生“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从而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和谐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论文作者:刘景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论文_刘景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