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主体的转变及其关系的协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主体的转变及其关系的协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利益主体的改造及其关系的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主体论文,利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调整生产关系,主要是调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各主体的活动更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另一方面则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平的要求。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基本关系,所以,利益主体及其关系的演变是改革的重要依据,只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我们才能在本源上去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与出路。

把计划经济的利益主体改造为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改造的主体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各级政府,包括传统的条条和块块:一个是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一个是家庭。改革的方向是:

1.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并不是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生活,而是要求政府进行更有效的调控,即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管。其着眼点有两个:一是解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把不该管的事情转交给市场或者中介机构。二是解决“力有余而心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减少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中造成的效率损失,在政府内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衡量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标志有两个:一是精了多少兵,减了多少政。兵精政简,关系顺畅,权责明确,奖惩分明,则可以上下左右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真正做到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这次国务院系统的机构改革精简力度是很大的,比如,中央政府机构裁员47.5%;国务院各部门转出职能200 多项,部门内设司局级机构减少200多个,精简了1/4。 另一个标志是机构是否还会膨胀。建国后的历次改革都没有摆脱“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其问题在于精简之后的机构实际上是少而不精,简而不顺,所以精简之后马上要充实人员,增设协调或者办事机构,从而新的一轮膨胀也就随之开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保证“少而精,简而顺”至关重要。

2.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企业是市场化过程中利益关系重组的焦点。一个企业之所以没有活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扬短避长”,比如,天生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的国有企业一定要在竞争性领域与人一争高低,就很难避免节节败退的局面;一是内部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北大张维迎教授所指出的“不偷懒”和“说真话”的问题。因此,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立足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国民经济中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使国有经济的布局得到优化,从而逐步扭转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加强国家必保的领域。打个比方,这种战略实际上是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的组合。国有企业要负责打好阵地战,其它战场则要交给民营企业和其它企业。二是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解决政企不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不明确的问题。

3.家庭的改造。主要是使这一社会的最终消费者和劳动提供者具有更多的经济理性。一方面成为理性的市场消费者,一方面则成为投资的参与者。后者在现阶段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否对未来经济有良好的预期和充分的信心,是否具有投资热情,对于企业的发展和GDP 的增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路径

1.政府内部的利益协调,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减少条条,弱化条条,减少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冲突中造成的浪费。一是约束块块,即在承认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防止传统投融资体制规模失控、结构失调、决策失误造成的利益损失。

2.政府与企业、家庭之间的利益协调。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协调社会主义各主体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对政府自身而言,一方面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仍然是一个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则要实现真正的放权让利,即把下放给地方政府的权利进一步转交给企业;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通过税收调节,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盈利机会,一方面要通过三乱的治理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家庭而言,一方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财政手段保证机会均等。

住房制度改革是重新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突破口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尤为迫切。这也是每个企业和家庭的共同利益所在。因此现在亟需寻找一个有效的突破口来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这个突破口的选择有两个条件,一是尽可能“兼得”,不能顾此失彼;二是见效要快,不能只是远景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最优选择是住房制度改革。成功的住房制度改革有两方面意义:(1)可以刺激和带动一部分需求,缓解经济增长压力。其途径为:从政策上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房地产分流,产权主体分立,土地只出让使用权,只租不售。地上建筑、住宅商品可租可售,地产、房产各自流通。据估算,这种方法可使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降低50%,从而住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有基础,潜在需求也才能转化为实际购买力。(2)可以解决一部分体制性失业问题, 缓解再就业压力。其途径为:在流通中房产租售并举,以租为主。一方面要卖房,一方面也应该鼓励租房。在传统的福利分房体制下,职工工资中不含商品房租,公房当私房用,这是最大的福利,所以劳动力不流通,宁可忍受低工资,在职待业,也不往私营企业或三资企业流动。这正是体制型失业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体制型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打破单位与房子的链条,解决房子拴人的问题。

人员分流是改造与协调成功与否的关键

政府、企业都要进行人员分流,很多家庭都有成员面临着被分流的压力。一般而言,理想的分流结果应该是“留的满意,走的高兴”,从而,各利益主体不但进行了新的组合,而且形成了新的和谐的关系。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动有序,二是定位合理,三是“动”、“静”交替。有序的流动包括:(1)市场引导下的自主流动,比如, 在利益驱动下流向高收入部门,或者为发挥特长流向适合自己的部门,或者为进行长期投资而选择继续深造;(2)政府指导性分流,比如, 政府鼓励公务员到企业和教育部门任职;(3)指令性流动,比如, 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进行裁员。所谓无序的流动包括:(1)无流动, 比如,宁可忍受低工资和隐性失业也不谋求再就业的出路;(2 )有流动的起点而无终点,比如下岗;(3)流向偏离正常范围, 比如盲流和破坏社会者。定位的合理性:对个人而言是要他们人尽其才,对职位而言则是地尽其利。换一句话说,要尽量保证每一个人拥有相对稳定的合适的职位,同时保证每一个职位具有相对稳定的合适的人员。“动”、“静”交替,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就整体而言,要有流动的区域,也要有相对静止的区域。比如,相关度比较大的改革,不能同时动手,同一部门的不同层次也不能齐头并进。二是就个体而言,要流动,但应该尽快完成由“动”到“静”的过程。

影响人员顺利分流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出现洪流,即出现大规模的失控的人员流动。比如,各行各业的职工大量下岗。这种情况对于相关主体及其关系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2.形成暗流,主要是指一部分失业者或无业者采取报复社会的行动,并且形成比较大的势力。这对每一个主体的威胁都是很大的。

3.出现逆流,主要是指分流人员回流到原单位或原体制的现象。比如,有些部门把一部分人员分流到下属单位,一旦有机会便首先想到招纳旧部。或者,把某项职能及其相应人员一起划转下属机构,名义上被精简,该机构却仍履行原来的职责,人员仍享受原来的待遇。这些情况反映了人员分流的不彻底性,使精简之后的膨胀成为一种可能。

4.形成合流,即各种洪流、暗流、逆流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对改革的破坏力是相当巨大的,必须加以避免。

主体的改造、关系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新的主体必然需要新型的关系,新型关系也必然建立在新主体的基础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顺利实现对社会主义主体的改造及其关系的协调,一方面要综合考虑,配套设计,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循序渐进,不能脱离实际,四面出击,急于求成。在实施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后者尤为重要。这就好比老城的改造,推倒旧房子盖新楼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旧房子一次推倒,保留一部分作为拆迁用房是必要的。只有新房子建好了,才能继续改造旧房。

本届政府已经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改革思路,既有近期任务(一个必保),也有中期目标(三个到位、五项改革)和长期战略(科教兴国)。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把握好“短”、“中”、“长”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改革,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市场化改造及其关系的协调,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签:;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主体的转变及其关系的协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