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困境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者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进行集中或联合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者与其产前、产后的相关企业或组织结合为一种紧密或松散的经济关系。其基本运作方式是通过利益纽带将农业的各环节联合起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此系统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实体和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农工商联合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1]。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将会随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和创新,这是农业生产关系适应农业生产力进步要求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时中国农业问题重重:生产责任制下细小分散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规模不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部门分割,产前、产中、产后分离和严重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封闭、信息不畅,农产品不时出现“卖难买难”的低水平生产过剩,农业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又难以在短期内普遍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必须从农户外部以及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封闭的制度,在创新方面寻找出路,同时依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在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上打开缺口,农业产业化经营由此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

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我们提供了在目前条件下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路。农业产业化通过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经营活动,发展行业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使外部经营内部化,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能够将单独农户的生产加以合理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管理,并利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优势替代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这样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带来农户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对于克服传统小农经营方式的弊端,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功的山东潍坊为例,山东潍坊诸城和寿光首先于1985年开始了产业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进市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山东潍坊诸城市以外贸加工企业为代表,现有大中型龙头企业58家,年经营额73亿元,带动全市95%以上的农产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独占鳌头的诸城外贸集团,1999年销售收入就达33.3亿元,利税1.5亿元。山东潍坊寿光以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带动农户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2000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始实行集团化经营,蔬菜市场年交易量达15亿kg,交易额达20亿元,带动全市蔬菜基地4.93hm[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蔬菜。

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在东、中部地区取得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较大发展,广大的西部地区发展迟缓,产业化进程总体上依然滞后。发展农业产业化,毕竟“龙头”太少,龙身太沉。加入WTO后,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和农业贸易的自由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新的难题也呈现出来,如果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不能摆脱困境,农民问题将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因此,直面困境并探求破解的对策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2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困境

2.1 我国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农业比较收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我国现有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仅占总数的4.3%,中小企业和组织居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仅从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一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来看,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20%~30%左右,食物消费中的加工食品也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95%,食物消费中的加工食品占80%左右,且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2]。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差距很大,如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通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后,我国平均增值0.38元,而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能增值2.25元。

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无法生产品质和规格统一的农产品,难以吸纳新科技并及时实现产品品种更新与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偏高。我国多数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基本上失去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2.2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弱,导致经济流失

农业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农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支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已渗透到农业的常规技术领域。同时,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结合,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显著提高。而我国农业在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专业结构陈旧,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僵化。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发展。“1976~1980、1981~1985、1986~1990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水平大约为2.33、2.92、3.04和3.29,而同期我国仅为0.48、0.41、0.38和0.36,分别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6%、14.0%、12.5%和10.9%;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2]致使我国缺乏重大的农业科技成果,且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或引进后,被束之高阁。这使得我国农业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而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85%,其他的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50%~60%。据有关专家评估,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才刚刚起步。

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低,使其附加值低,导致了经济流失。我国农产品结构落后,表现为“三多三少”:低价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多,高价深加工产品少;一般大路货多,名特优和高档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入世后,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品质较差,不具备价格优势。具有价格优势的蔬菜、果品及畜牧、水产品的花色品种、风味品质及药物投入的安全性目前尚不及国外同类产品,难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生长点。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太低,绝大多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迫切需要农产品产后精深加工、资源多梯次利用的综合配套技术。

2.3 国家财政、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金注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对农业的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2001年,国家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由151亿元增加到1516亿元,增长9倍,年均增速达10.5%。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为13.4%,到2001年仅为8%。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极不相称。投入减少,而税收则大大增加,1978~2001年,农业务税和乡镇企业税金由54亿元增加到2594亿元,年均递增20.3%”[3]。财政无法履行对农业投入增加的责任,国家出台的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大都受制于微观层面财政的极度困难而无法兑现。

此外,信贷资金从农村净流出,国家金融部门支农力度减弱。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2000年,农村地区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由1912亿元增加为4048亿元。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上存在着缺失和压抑的现状,使信贷对农业的现实投入与政策要求及农村经济需求极不相称,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条件下,完善农村金融投入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发挥信贷资金的导流功能,引导农村民间投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出产业化发展困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3、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摆脱困境的对策分析

3.1 搞好产销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搞活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片地区或众多农。例如,吉林的大成、皓月和德大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壮大,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玉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化经营,成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性、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体,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通过兼并、联合、联营等方式,实现优化组合,壮大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场与效益的支撑。要占领市场,首先,要搞好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要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其次,要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

3.2 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3 确立和完善以国家为宏观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

依据目前状况,我国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大国家投入:增加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资;加大政府对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力度。依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补贴、投资补贴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基金体系。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运用科技、瞄准市场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必须给予启动基金;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利用入世机会设法吸引外资,开拓多边和双边的外资利用渠道,促建新的各方联合的融资平台。

3.4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强化龙头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劣势主要在于农产品的品质差,对于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逐步减少生产和出口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取而代之并拓展其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协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大力培育,并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使特色农业在各地健康成长。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收益也将大幅度增加。

标签:;  ;  ;  ;  ;  ;  ;  ;  ;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