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9月5日)

同志们:

今天,校领导要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特别是讲讲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本来我想在十五大开过以后,再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体会,有些问题也更好讲一些。所以,我不准备系统地从头说起,只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热点问题,介绍些情况,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二是关于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问题,三是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问题,四是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问题,五是关于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问题。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国有企业的改革到今天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现在已进入关键时刻、攻坚阶段。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关于国有企业问题的重要讲话之后,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逐步一致,在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国外一些人更是断言国有企业是注定搞不好的。如何判断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如何理解改革进入关键时刻、攻坚阶段,涉及到一些基本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是坚定信心,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关键。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总的形势,可以用“一个新阶段、五个更加”来概括。

“一个新阶段”:以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由过去减税让利、两步利改税、承包责任制进入了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十四大以来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走了一条试点—总结—扩大试点—再总结,进而规范、立法—全面普及推开的路子,可以说是国有企业改革精心部署、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的五年,是改革力度最大、进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在十四大之前,国有企业改革虽然经历了减税让利、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了许多艰苦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一时期的改革还没有触及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近几年成功地进行了财税、金融、计划等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1995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就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 明确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和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指出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强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是摆在全党面前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即将召开的十五大,将对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的部署。国有企业改革将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全面推进和展开。

“五个更加”:一是改革的方向、目标、方针更加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句话。改革的目标,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出的,“九五”末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基本方针,就是江泽民总书记讲的八条: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三是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五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六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七是协调推进配套改革;八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改革的路子,就是这几年一直坚持做的抓大放小、结构调整、“三改一加强”、分离分流、兼并破产、减人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增资减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既看到紧迫性,也认识到艰巨性和长期性。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改革,就怕认识不统一,你说往东,他说往西,你说“姓社”,他说“姓资”,让人无所适从。可以说,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统一,路子更加清楚,方向更加明确。有了这样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明确的方针,国有企业改革就具备了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是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随着认识的统一,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方针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重点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五个转变。一是从搞活每个企业转向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改革初期,我们花很大力量,包括采取减税让利、财政补贴等办法,力图搞活每个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把几十万个国有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搞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状况,必须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有经济的质量,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二是从减税让利转向制度创新。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可言,改革首先要从调整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入手,扩大企业自主权,把责权利结合起来,减税让利,实行承包制,使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主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这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用符合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搞好国有企业。首先就是要使企业财产组织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这就要着重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变国家对企业债务的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实现机制转换,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三是从主要抓企业改革转向与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改革初期,我们就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抓得比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经营管理方式等,问题比较多,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这个时期,工作的着重点多是围绕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是必要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企业自身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企业开始的,由于过去是孤军深入,所以改了多年,其深层次矛盾始终解决不了。企业改革需要外部环境,企业自身也要适应外部改革。这几年,我们在继续推进企业自身改革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配套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了推进配套改革的力度。四是从分别抓单项工作转向“三改一加强”。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企业管理、技术改造这几项工作,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做,也是有成效的。问题在于,过去往往孤立地抓某项工作,没有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整体性。十四大以来,我们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转移到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上来,在企业工作中注重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三改一加强”,通过改革转换企业机制,通过改组优化企业结构,通过改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五是从分散经营转向实施大公司战略。改革初期,企业在开始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这对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要求和各自的特点,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出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不宜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应该走集约化的道路。对于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而言,需要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起来,改变企业小型化、经营分散化、单打独斗的状况,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以上这些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改革的重点更加突出。在面上企业按照“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两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两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进行改革的同时,着重抓了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为重点的一系列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试点的2500多户企业,大多按照《公司法》进行了改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摸清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必要条件。二是“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步伐加快。到去年底,58个试点城市中有1099户企业破产终结,1192户企业被兼并;分离非生产机构5908个,分流富余人员123万人。 今年兼并破产及减员增效实施方案,涉及企业2982户,资产总额4115.64亿元, 职工总数(在职及离退休)578.74万人,拟分流富余人员140.86万人,其中,破产和被兼并企业分别占涉及企业总户数的20.1%和44%。这不仅使企业结构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广大干部职工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搞不好,也要破产,也要被兼并,开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过去谈“破”色变,企业再困难也要“输血抢救”,没有人敢谈破产。现在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子,有的领导还主动欢迎各地来兼并,这既说明看到结构调整不搞不行,也说明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这几年上海约有700户企业破产,下岗职工100万人次,再就业的800万人次,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调整。 三是“抓大放小”进展较快。“抓大”方面,国家重点抓512户重点企业和120户企业集团。最近,南京四家石化企业强强联合,组建石化产业集团,就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四家联合后,总资产达到450亿元, 销售收入330亿元,利税33亿元,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各地在为国家重点抓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的同时,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也选择了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扶持。“放小”方面,各地步子迈得比较大,加强了工作指导,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使国有小企业走向市场。四是增资减债取得实效。去年已将242 亿元的“拨改贷”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使131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了2.5个百分点;煤炭、水利、水电、军工四个行业的“拨改贷”本息余额约220亿元, 今年已确定一次性转为国家资本金。通过部分所得税返还、增提折旧和发行股票、债券以及资产重组、企业自我补充等多种途径,使一大批企业增加了资本金,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年大体降低两个百分点,多的可降5—7个百分点。到今年6月末,512户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5%,比全部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率低8.31 个百分点。五是企业管理得到改进和加强。许多企业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坚持“三改一加强”,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做法和经验。邯郸钢铁公司“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10万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工段、班组和2.8万名职工身上,经济效益连年提高。 全国深入开展学邯钢活动,宣传声势大,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抓管理的自觉性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是改革的力度更加增强。近年来,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从试点的范围来说,今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58个扩大到111个,实行银企互保制度的重点企业由300户扩大到512户,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57户扩大到120户。以上三项试点,扣除交叉、 重复部分,其资产、 销售收入、 实现利润和实现利税在全部国有工业中分别占73.1%、74.6%、138.2%和85.1%,所以,虽然目前还是试点, 但所占比重已经很大。从资金来说,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也有较大增加。今年有三个“300 亿”:第一笔是国家用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冲销规模,由去年的200 亿元增加到300 亿元; 第二笔是国家尚未转完的“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还有300多亿元,今年要全部转为国家资本金; 第三笔是股票上市规模由去年的15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主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再加上各地也同时将地方“拨改贷”本息余额转为资本金,股票溢价发行等,粗略算下来,如果都能实现要超过两千个亿,数额不算小,用得好,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五是改革的成效更加显著。首先表现在国有企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1996年与1991年相比, 国有工业资产总额由14067.6 亿元增加到50631.4亿元,增长2.6倍。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61.2%、销售收入占48.3%、增加值占51.7%、实现利税占49.7%。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的51.2%、40.2%、43.6%和48.8%。在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部门、冶金、化工等原材料行业,汽车、机械、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国有经济都占有支配地位,特别是石油、冶金、电力、航空、铁路、电信等关键领域,基本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里。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国有企业的增加值占99.9%,石油加工业89%,电力工业81.4%,钢铁工业77.5%,在航空、铁路、邮电等行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等于或接近100%。 其次是国有企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从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两个指标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增加都是很多的。1996年与1991年相比,国有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由4312亿元增加到8874亿元,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5.53%;国有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由1661亿元增加到2733亿元, 增长近64.5%,年均增长10.5%。第三是涌现出一大批优强企业。国家重点抓的512户重点企业,大多管理和营运状况好,总体经济实力强, 投入产出效率和盈利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今年集中宣传的邯钢、长虹、宝钢、燕化、兖矿、秦川、三枪、大庆、一汽等10个国有企业,就是突出的代表。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效益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总体评价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看到,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有60%来源于国有企业,城镇社会就业人员近70%在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单位工作。国有企业长期承担了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好,但企业效益低的建设项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变支付了大量成本。否则,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其他经济成份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

从以上的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改革是有进展、有成效的。在经济转轨时期,看改革的效果,不仅要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还要看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思路的形成、机制的转换、方向的确立、目标的明确、措施的确定等。实际上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包括思想观念在内发生多方面变化的过程。将改革的前后相比较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企业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企业的实力有了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今后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正确看待国有企业的形势,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讲到,国有企业已进入关键时刻、攻坚阶段,对此要结合实际、准确理解,认真领会。我体会,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刻、攻坚阶段,一是指时间上紧迫,到2000年只有三年多一点时间,而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加紧工作,争取时间;二是指国有企业改革是本世纪末最后、最难的一场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这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三是指企业改革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尖锐地暴露出来,对这些问题比任何时候看得都清楚,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四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尽快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尽快适应,主动地迎接来自市场的大浪淘沙。另一方面,如果不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有进一步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可以转好的企业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过去那套传统的挽救国有企业的办法既不能用也行不通,不能再靠补贴,也不能无一例外地注入资金,只有靠改革来解决。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既十分紧迫,同时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尽管一些国有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但也出现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有利的时机。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紧工作,就能使国有企业改革在三年左右有实质性突破。

二、关于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亏损增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程度加重,困难职工增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方面议论较多。不少同志觉得不好理解,一方面讲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一方面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问题还这么突出,甚至有的人认为越改越困难。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定。

国有企业改革有进展,有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处境艰难,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困难职工也随之增多,已成为大家议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有思想观念原因,有管理水平不高原因,也有包袱过重原因等。

从企业自身来看,主要是相当一些企业思想观念陈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从领导到职工,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缺乏独立进入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企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设备陈旧,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市场开拓不力。企业管理问题和领导者方面的问题也不少。现在厂长经理的自主权不算小,掌握企业人、财、物方方面面,有些不能尽心尽力尽责。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出手很大方,一赞助就是几百万,还有的挥霍浪费严重,甚至企业亏损,而厂长房却住的照样宽敞,车却坐的照样漂亮,职工对此意见很大。

国有企业负担沉重,也是造成企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多。过去,城市就业人口主要压在工业、压在国有企业身上,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过去我们总说“人多好干活”,但是人多不好管,人多没效益。据典型调查推算,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富余人员大体占三分之一。这两年实行减人增效政策的企业证明,不少亏损企业,只要把富余人员减下来,就可扭亏甚至盈利。国有重点煤矿有360万人,每年光是工资性支出就是200多亿元,全员效率每工仅1.33吨。我国煤炭产量与美国相当,但用人却是美国的7倍,效益怎么能提高得了。

二是债重。过去,国有企业的资金,完全由国家包下来。1983年以前是国家拨款补充资本金,约占财政支出2—4%。1983年以后实行了“拨改贷”,先是把流动资金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1985年又把固定资产投资拨款改为贷款,从1993年开始,又取消了税前还贷,同时还取消了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补充企业自有资金的政策。 新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多提折旧和科研开发费,对效益好的企业解决了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微利和亏损企业来说,实际上无钱可提。受这些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1980年是30%,1985年是40%,1990年是60%,目前是65.29%, 如果把潜亏挂帐因素考虑进来,资产负债率达到80%以上。特别是约有3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没有资本金注入,全部是靠银行贷款建成的。好多企业自投产起就没有流动资金,就要偿还建设贷款,一投产就亏损,产品能卖出去的有的也亏,更不要说那些卖不出去的。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负债水平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水平和国际公认的安全负债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负债水平。在负债率高的同时,企业资产质量低,其中有些是重复建设低效投资,现有资产本身的盈利水平就不高,还掉利息,还要有利润就非常困难,很难不出现亏损。

三是企业办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子女入托、上学、就业,统统由企业包下来,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可以,因为企业的发展问题由国家负责,维护生产靠提折旧,职工福利有留利。现在搞市场经济,企业正常生产维护,职工生活福利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水平和发展。目前,企业办的中小学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企业办医院的病床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据测算,国有企业用于办学校、办医院等的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4—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有多少钱搞生产,搞开发,经济效益怎么能高。

这些问题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些年的改革与发展,有的解决了,有的还没有解决;有的企业解决得好一些,有的解决得差一些。当然造成企业困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政企职责不分的问题等。可能有同志会问,这些原因又不都是现在才有的,为什么这几年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问题这么突出?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企业自身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企业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宏观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税收、金融、外贸、投资等宏观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必然会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财税体制改革,为统一税制,公平税赋,与国际接轨,1995年底取消了实行数年的承包制和税收减免规定,1996年全部按新税制统一纳税,这样,在承包制和税收减免掩盖下的相当一部分困难企业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过去常讲,国有企业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由于核算办法改变和取消优惠政策后,暗亏转为明亏,过去不亏和微利的也出现亏损,亏损企业一下子多了起来。又如,金融体制改革,银行实行商业化,为降低经营风险,必然是“嫌贫爱富”。贷款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越是效益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它越愿意贷给你;越是效益不好,还不了钱的企业,它越不敢借钱给你。有人说现在是银行围着好企业转,差企业围着银行转。国有企业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状况,所以银行贷款总量虽然增加不少,企业却喊资金紧张,好企业吃得足,干得足,差企业要钱没钱,要物没物。另外,价格改革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外汇、外贸体制改革取消双轨制和关税减免,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力度也很大,等等。这些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从长远看,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是有利的,但在目前企业一下子失去了信贷“大锅饭”、承包制、减免税的优惠和高关税的保护,一时还难以适应,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调整、消化的过程。

二是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国内多种经济成份快速发展,他们没有国有企业背上的那些历史包袱,特别是三资企业起点又高,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际上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战略性地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500 强大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有230多家,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 经营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不是着眼一时的利润,而是抢占中国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剧了国有企业的困难。对此,我们也不可能沿用老的办法保护国有企业,而必须通过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是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短缺经济,产品供不应求,国有企业多年来习惯于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过日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有速度就有效益,有生产能力就有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95年以来,市场形势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供给结构由原来的短缺经济向供求平衡或局部供大于求的格局转变。社会需求也由原来相对单一性向多层次多样化转变,市场上的主动权由卖主转到了买主手里。不少企业不适应这种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似乎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市场。据内贸部对609种消费品的调查,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 占5.3%,大部分是农副土特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545种;供过于求的32种。其中443种工业消费品,都是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 过去是用户和消费者求企业,现在是企业求用户。那些产品质次价高,品种不对路的企业,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就不会投向他们,现在企业才真正认识到订单就是衣食父母。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旦进入这种不良循环,它的状况就急转直下。产品卖不出去就出现积压,资金就周转不灵,银行就停止贷款,债权人就上门逼债。市场供求格局变化后,在短缺经济下掩盖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马上就突出起来。这个过程也是必然要出现的,是我国经济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这对我们来讲应该不是个坏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结构问题的紧迫性才能被大家所认识,结构才能得到调整,优胜劣汰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从这点来说,现在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对于困难企业来讲,这是很痛苦的过程。

对于外部环境的这些转变,企业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也有一个消化、适应能力问题。目前,国有企业基本上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转得快、适应能力强的企业,很快就上去了,比如长虹、邯钢、宝钢、春兰等,我们可以举出一大批这样的企业。第二种情况是正在转,逐步适应,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经过结构优化和自身努力有希望搞好的企业,大多数国有企业属于这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原来基础就差,转得又慢,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应该说,企业两极分化,好的发展,差的淘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此,我们应有个基本认识:第一,部分困难企业的问题,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第二,它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是改革深化的表现,是改革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之一。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这些企业的问题。第三,对国有企业出现的分化现象要高度重视,区分企业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支持第一类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促进第二类企业尽快转化;推动第三类企业兼并破产,优化重组。

对困难企业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增资减债补充资本金,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过分离分流,减轻了企业负担;通过建立扭亏增盈责任制,使一部分企业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工业企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经济效益逐渐好转,连续3年亏损大幅度增加、 盈利减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态势趋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幅回落了1.6个百分点,其中集体工业回落5.5个百分点)。 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0.9亿元,同比增长1.15倍(去年同期下降88%)。 我们提出,今年经济效益要明显好于去年。从全年看,总的社会需求有较大增加,市场环境比去年相对宽松,企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困难职工问题,与困难企业问题有密切联系,企业困难,效益下降,甚至开不了工,职工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过去,城市就业都压在工业、压在国有企业身上,是当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制度决定的。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必须调整,当前部分工业企业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国有经济劳动力向非国有经济成份转移,企业结构调整,那些需要淘汰的企业,人员也要向其他方面转移,职工下岗、待业和再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而且,随着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一问题还可能更加突出。对此我们要有认识,有准备。国有企业的职工,特别是老职工,为国家作出过贡献,国家、企业和社会都应千方百计帮助困难职工解困。正如上海的同志所谈的“无情的调整,有情的操作”。

对于困难职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十分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各级政府、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稳定的救助基金,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据劳动部对15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筹集帮困资金19.23亿元, 目前已用于救助困难职工15.98亿元。今年在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的情况下,下岗、失业和困难职工的生活困难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区问题更加突出一些。最近,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这是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应该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国经济总量有很大增加,保证职工的最低生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有限财力先用到这方面,并使之制度化。解决劳动力结构调整中部分下岗职工的困难,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试点城市要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要充分调动下岗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上海一手抓再就业中心,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完善,凡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每天都知道哪块儿需要人,要什么人,劳动力市场知道需要的人在哪里,由此提高了就业率。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困难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观和择业观,改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状况。总之,千百万劳动力的调整和转移是历史性的大难题,只要政府、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困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三、关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按照“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逐步推进”的要求, 国家选择了100户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各地区、 各部门也选择了一部分企业进行试点,全国共有2500多户。这项试点从1994年11月试点工作会议算起,到现在已近三年,去掉一年的酝酿准备,实际试点是两年时间。根据试点情况,国务院要求今年进行总结。

总的来看,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基本上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百户试点企业中有93户改为公司制企业,84户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中39户已上市。百户中有84户建立了董事会,72户建立了监事会,其中55户监事会行使了检查财务公司的职权,9户对董事、总经理的有关违规行为采取了措施。 全国的试点企业中,改制为公司的有1989户,其中有1080户改制成了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试点企业改制后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摸清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诸如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等。三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了一些路子,找到了一些方法。如改制如何进行,负债率如何降低,人员如何分流,资产如何重组,如何进行增资减债等,都是通过试点摸索出来的。

在试点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政企职责划分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全是个别企业、个别地方所能够解决的。试点证明,凡是注重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试点企业进度就快,效果就好。应该说,通过试点摸清了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这就是试点的成效。

试点过程中,有的同志甚至试点企业,觉得试点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变化,或者变化不大。之所以对这些变化感受不到或感受不深,我看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变化本身是一种渐变,不是突变;二是我们身处这种变化其中,反而不易察觉,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外国人看我们的变化往往比我们自己看得更清楚,道理就在这里。试点之初,大家普遍对这项试点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试点企业希望通过试点能给些优惠政策,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回过头来看,这种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有发展问题,有机制问题,也有投入问题;有企业自身问题,也有结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建立一种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从体制上保证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尽管这是搞好国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体制保证和机制基础,但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全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改革主要解决机制、体制问题,使企业在新的机制下更快发展。统计局调查报告表明,试点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国有资产明显增值,经济效益好于其他企业平均水平,其中好的发展更快,一些差的企业由于建立了优胜劣汰的机制,不等它长期资不抵债就已破产。一些企业效益提高不明显,甚至被兼并,也是正常的。国外的企业,应该说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和被兼并,这正是现代企业制度优于其他企业制度的地方。

从根本上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改革。这与以往给好处、吃偏饭、靠优惠政策来刺激的改革是不同的。因此,试点必须按照责任、权利、义务相结合、相一致的原则来进行,试点的许多内容和措施,是带有约束性的,有的企业对此思想准备不足,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式只想着吃偏饭,没有在吃“新饭”上好好下功夫。现在,对试点进行总结,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任务还没完成,目标还没实现。比如,政企职责如何分开,因为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涉及到政府机构改革;又如,如何建立区别于党政干部的企业干部管理考核任用制度等等,都需要进行探索。要按照试点摸索出来的路子,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到本世纪末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典型的财产组织形式,是我们今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首选形式。试点企业改制,很多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有些企业还成为上市公司。从试点企业的情况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直接的好处就是筹集到资金,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理清了产权关系,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由于股份公司是多元持股,利益的多元化也促进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国外有些人说我们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这是一种误解。股份制本身只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私有,关键是看股份的构成,看谁控股。我们现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大都是国有企业相互参股,即使是国有企业改制以后上市,也是国有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用少量的国有资产调动、控制、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这对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股份公司也不是都能上市,上市公司只是少数符合条件的股份制企业,国外也只有少数公司能够上市。总之,股份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的形式,今后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在具体改制过程中,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和条件,不能单纯追求形式,要把功夫真正下在机制转换上,更不能一哄而起,把好事办坏。

四、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调整问题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的规模不算小,国有企业的数量也不少,问题是国有资产的质量比较差,结构不合理,力量过于分散。如何把现有的国有资产盘活用好,这是一篇大文章。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95年底,29万户工商企业资产总额扣除非生产性资产,目前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数量实际上约3万亿元, 而这有限的国有资本却支撑着过于分散的国有经济盘子,从针线、面包到飞机、导弹,国有经济几乎遍及所有的生产与流通领域,29万户国有工商企业平均资本仅约1000万元。这就导致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国有经济的分布状况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应有功能错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更加要求切实发挥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但一些由国有经济成份经营的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强,竞争力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一些由国家必须办的事情却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去办或无力办好。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限的国有资本支撑不了过于分散的国有经济。二是难以形成技术先进、规模经济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前500强行列。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电子行业100 家最大企业销售总额,仅相当于IBM公司的五分之一。全国为数众多的轿车生产厂, 迄今没有一家达到当代先进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长期不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缓慢,我国在许多主要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拉大。例如,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设备具有80—9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不到24%。钢铁生产能力我国已达1.2亿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 可以说我们已经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我国钢铁产品中,达到发达国家实物质量水平的仅占17.5%,六大品种质量都达不到要求,吨钢可比能耗976 公斤,比国际水平高20—40%。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方针时特别指出,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使大多数困难企业走出困境,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就是要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保证重点,同时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实现国有经济向重点产业集中、向优势大企业集中,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调整,首先涉及到国有经济在行业间的合理分布与主动调整问题。我们开过几次专题座谈会,许多同志都认为对于那些必须由国家来办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的产业,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好;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国有经济必须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对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可以通过产权重组,结构调整,保证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这样做,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上。事实上,国有经济在行业间分布的调整已经在进行之中了,如在服装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不足10%。只不过这种调整是被动的、无序的。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主动地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不是削弱国有经济,而是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至于国有经济在各个行业中的具体分布,哪些行业比重大一些,哪些行业比重小一些,可以进行研究。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各个行业的合理分布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调整,在企业结构的调整上当前主要是做四件事,一是抓大放小,二是兼并破产,三是停止无效和低效投资,四是结合股份制改造发展资本市场。要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抓大,就是要抓关键的少数。国家目前重点抓的512户重点企业, 虽然户数不到国有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但资产、 利润和实现利税分别占了国有工业的55%,只要把这类重点企业真正抓住了,抓好了,国家对于整个经济的控制能力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于那些量大面广的国有小企业,就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同时放开放活小企业,也可以使国家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搞好那些必须由国家来办的大企业。兼并破产也是这样,国有企业的结构要优化,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就必须建立有生有死、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强者发展的机制。由于40年来企业只生不死,积累下来一大批应该淘汰而未被淘汰的国有企业。从预算内国有工业这一块看,91年亏损1.17万户,96年亏损1.26万户,这些企业都是亏损榜上的常客,再靠“输血”、“抢救”,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大部分要走兼并破产的路子。今后要尽快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一旦失去,就应该由优势企业对其实施兼并,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能到资不抵债时再破产或兼并。这对企业、对社会都会有好处。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停止无效和低效投资。现在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仔细分析,相当一部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上项目,不管可行不可行,只管可批不可批,可行性报告实际上是可批性报告,没资本金就到处借。看别人干自己也干,缺乏市场分析,盲目性很大,生产出来的产品没市场,贷款需要还息,没流动资金只好东凑西借,这样的项目怎么能有效益,很多一投产就亏损,有的部门讲,这样的项目要占三分之一。现在操作的几十个兼并破产企业都属于这种情况,山东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涉及资产30个亿。搞市场经济,第一位的风险是投资风险,无论是搞基建还是搞技改,都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再增加新的无效投资,绝不能再搞“无本生意”。

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还要和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和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无论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巩固和发展这几年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深化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都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和调整,既要考虑国有经济行业分布在功能上的特定要求,也要考虑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一般要求。在“抓大放小”搞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搞好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存量资产的重组和技术改造,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关于使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问题

江泽民总书记在5月29日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不能成功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关键性课题。完成这两项跨世纪的任务,就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还有三年多时间。从总体上说,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朱镕基副总理几次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

使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当前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攻坚阶段,如果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微观基础,也不能实现第二步经济发展目标。现在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不能使亏损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就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必需要的。一是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包括企业的亏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抓大放小”、兼并破产、增资减债、建立职工再就业中心、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等,这些都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保证。二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思路基本清楚,摸清了重点难点问题,并且找到了一些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积累了经验,这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良好基础。三是全社会的承受能力也普遍提高。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适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四是改革支付成本的渠道已经逐渐明朗,现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已从过去主要依靠财政和银行,逐渐向多渠道筹集资金转变,这是企业走出困境的资金保证。今年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就有三个“300亿”。 也有人建议可不可以从现有经营性资产中筹出部分资金用于解决现有企业重点难点问题,包括资本金补充、冲销呆坏帐、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现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是5万亿,如果拿出10%,就有近5000亿的资金, 基本可满足改革所需支付的成本,这就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走出困境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五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宏观环境将不断改善,经济结构将趋于优化,政府的调控能力将不断加强,这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有利条件。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在三年左右时间走出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抓大放小”。通过抓大,扶持一些优势企业,促进他们发展壮大,使他们有可能去兼并那些亏损和困难企业;通过放小,把那些量大面广的国有小企业放开放活,推向市场,使国家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搞好那些必须由国家来办的大企业。在全国国有工业87905 户企业中有72237户是小型企业,如果将这些小企业放开放活, 那么就只剩15668家大中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全国也就4685家。如果把财力、 物力和其他政策措施能够集中在这些大企业,用三年左右时间是可以使大多数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的。今后,“抓大放小”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抓大”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扶大,推进强强联合,强强合并,力争到本世纪末培育5—10 家具有较强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放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步子再大一点。国有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可以分层下放到基层地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改组。

二是加大兼并破产、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力度。这是使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国家已经确定明年核销企业呆坏帐准备金由今年的300亿元扩大到明年400亿元,后年扩大到500亿元,到2000年还可能有500亿元,这样巨大的一笔资金可以整治相当一批大中型企业。另外,去年全国试点城市分流的人员是123 万人,今年计划分流140万人,如果进一步加大分流的力度, 后几年每年分流200万人,在整个“九五”期间,大体可分流1000万人, 相当于目前国有工业企业职工的四分之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人浮于事的问题。要坚持多兼并少破产。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的前提是建立再就业中心,实施再就业工程。现有的政策措施要集中使用,用活用好,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多渠道增资减债。通过增资减债,增加资本金,减轻债务负担,改善资产结构,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具有重要作用。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的工作还要继续进行。国务院已经确定还有一部分经营性基本建设基金也可以转为国家资本金,全国大约有800亿元左右。 随着股票市场的日益规范和稳定发展,通过股市直接融资,应该成为国有企业筹集资本金的重要来源。股票上市所筹集资金的使用,一是用于企业兼并重组,二是用于补充资本金,三是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我们还可以利用一部分外资,每年大约可用50亿到100亿美元, 帮助重点企业解决困难。“八五”期间投产的项目,有不少没有资本金,我们正会商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意见。今后,没有按国务院规定筹集一定比例资本金的项目,决不能上,不能再做“无本生意”。

四是坚持“三改一加强”,大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走出困境和求得发展的最现实的途径。首先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者队伍。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关键不在于谁管班子,而在于选好一把手选好班子,在于有一个既符合党管干部原则又符合企业情况的干部管理机制。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要进行一次普遍的认真的考核,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要调整充实。重点抓好近两年严重亏损、内部矛盾突出、职工意见大的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抓紧进行调整或整顿,坚决实行优胜劣汰。还要积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者管理方式和办法,把党管干部与出资人选择经营者结合起来,把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结合起来,建立起区别于党政机关的企业经营者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带领广大职工努力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强的战斗集体。

五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和各种摊派;对那些符合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进行清理,不合理的取消,标准过高的降低,重复的合并;取消省级财政、物价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权。依法治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使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进入攻坚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同时也有很多有利条件,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这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将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进一步的动员和部署。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大胆探索,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国有企业搞好。

标签:;  ;  ;  ;  ;  ;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