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县域经济档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1 地位
全国GDP县域占六成
●人口占全国七成以上
●工农业总产值占半壁江山
●超过10亿元的县有1339个
我国现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县域GDP达5.2万亿元,占全国GDP8.2万亿元的63.4%。
这些县历来都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十分密切,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形象地称县级行政官员为“父母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到1999年底,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的县有1339个,其中超过50亿元的县就有270个,超过100亿元的有59个。广东省南海市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306亿元,江苏省江阴市也达到了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有631个,其中超过2亿元的县有178个。 与此同时,全国仍有近600个国定贫困县, 它们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亿元,大多数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数亿元,平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563万元,严重入不敷出。
档案2 差距
东中西差距拉大
●强县主要集中在东部
●东西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
●差距主要在工业
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差距逐渐扩大。统计资料显示,东中西部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1997年的2.2∶1.3∶1 扩大到1999年的2.4∶1.3∶1,不仅东西部的差距在扩大, 东中部的差距也在扩大。从绝对差距来看,东西部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997年的3804元扩大到1999年的4616元,差距扩大了21.4%。
从三大地带内部来看,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0倍,而中部、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22倍和114倍, 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县云南省玉溪市高达59091元, 位居全国之首,如果剔除玉溪市,这一比例也高达42倍。东部地区的差距在扩大,西部地区在缩小。
经济发展高水平的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元以上的县共计270个,其中东部地区194个,占71.9%,中部地区57个,占21.1%,西部地区19个,占7%。
从东中西部内部来看,东部地区已有71%的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中部地区也有近一半的县市超过了20亿元,而西部地区仅有14.4%的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20亿元。
从全国的县市收入状况来看,全国县市之间收入相对差距在缩小,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仍不容忽视。近5 年来全国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从县市收入的相对差距来看,最高收入的20%的县与最低收入的20%的县的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4 倍下降到1999年的3.5倍,但绝对收入差距却由1995年的1833.5 元增加到2546.6元。
同时,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在缩小: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水平较高,但其内部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的问题较中西部严重,而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1995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西部地区的2倍,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5倍,在同一时期东西部地区的绝对收入差距也下降了138元。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来看,东部地区最高收入县与最低收入县的收入差距远大于中西部地区,高出约1000元左右,这说明尽管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水平较高,但其内部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的问题较中西部来说严重,而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总的看来,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1999年东部地区县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倍和2.2倍。
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个数中,东部地区占了50%以上。分县来看,东部地区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分别是中西部的2.1倍和3.4倍,东部地区县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6倍和2.9倍。
档案3 财力
三成县市财政过亿
●县均财政收入八千万
●全国县级财政亿元县占六成
●亿元县半数在东部
1999年,全国2200多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08.12亿元, 县均财政收入为0.85亿元左右,人均财政收入为193元。 据《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统计显示,1999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已达631个,亿元县占全国总县数的近30%。
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经济实力雄厚。631个亿元县1999 年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21.2亿元,占全部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的64%;这些县平均财政收入为19353万元,是全国2200多个县平均收入的两倍多; 人均财政收入达251元,比全国县级平均水平高30%。在631个县中,财政收入最高的是广东的顺德市,其次是南海市和番禺市,他们的地方财政收入都已超过10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均超过1300元。
分收入段来看,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主要集中在1亿—2亿这一收入段,共有453个县,占亿元县的72%。
1999年631个亿元县的GDP合计已达3.4万亿元,占县级GDP合计的近三分之二,人均GDP为7029元,比全国县级平均水平高出三分之一, 县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4.2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近半数亿元县集中在东部地区。在631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中, 东部地区占到48%,中部地区占到32.5%,西部地区占到19.5%。其分别占到东部、中部、西部总县数的51.4%,32.1%,13.2%。分省来看,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的全部县财政收入都已过亿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6省的亿元县也已超过50%,而西北五省、 区总共只有17个县财政收入过亿元,青海、宁夏各只有1个县过亿元, 区域分布呈明显的地区差异。
老、少、边、穷、牧区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数量较少。 在247个老区县中,80个县财政收入过亿元,占到近三分之一;在641 个民族县中,65个县财政收入过亿元,占10%;在135个边区县中,仅有5个县的财政收入过亿元,占3.7%;在264个牧区、半牧区县中,只有13个县财政收入过亿元,占4.9%;在587个贫困县中,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仅有48个,占8.2%。
科教文卫是亿元县扶持的重点对象,从财政支出途径来看,631 个亿元县的人均科技三项费支出高出亿元以下县1.4倍, 人均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高出亿元以下县21.3%。
档案4 工业
七成工业企业在县里
●工业产值县域工业占六成
●工业增加值发达地区近半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业
发展县域工业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县级人民政府解决经济发展资金,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代表了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
1999年,全国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达18778亿元,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3.7%。据统计,1999年县域工业个数达592万个, 其中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个数共有12.9万个,占2.2%;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企业579.2万个,占97.8%。县域工业实现总产值7645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32401亿元,占42.4%;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44051亿元,占57.6%。
由于发展基础和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工业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
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县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199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31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4.5%。
目前在县域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港澳台商和外商在县域工业中的投资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到1999年末,在128971个县域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中,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数和产值分别占总数的8.7%和19%。
1999年县域工业发展状况及其构成情况
企业个数 构成 工业总产 构成
(万个)(%)
值(亿元) (%)
全国工业企业 792.99
100126111 100
县域工业企业 592.09
74.7
76452 60.6
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 12.902.232401 42.4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 579.19
97.8
44051 57.6
档案5 农业
1/4的县产出1/2的粮
●农业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
●六成棉花来自产棉大县
●粮棉大县财政半数过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大多数县都属于主体产业。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的农业主要依靠县域农业的发展。
全国498个粮食生产大县,这些县主要分布在我国广大中部地区。 县个数虽只占全国总县个数的不足1/4,但1999年粮食总产量却达2.3亿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同一时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000万吨,也就是说五年来全国粮食增产的2/3是由这498 个产粮大县提供的。1999年141个棉花生产大县总产量达到了246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4.2%。
据1996年统计资料计算,年产油料在3万吨以上的县有173个,其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1.1%。
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总人口为4423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为326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8%,1999年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了279万吨,人均占有量为63公斤,而全国平均占有水平还不到50 公斤。
在商品粮棉生产大县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由于粮棉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在过去粮棉生产大县财政收入一直是入不敷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粮棉生产大县在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492个粮食生产大县中,292个县财政收入过了亿元,占到59.3%; 在141个棉花生产大县中,78个县财政收入过了亿元,占到55.9%。
尽管如此,农业大县由于其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总体上也有“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之说。1999年产粮食大县的人均GDP只有不足6000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9元。
档案6 脱贫
速度加快差距仍在
●人均收入不及全国一半
●有效购买力仅为全国1/3
●农业仍然是支柱产业
1999年底与“九五”初期的1995年相比,国定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5个市辖区外的592个国定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23.7%,年递增5.5%,工业总产值增长65.4%,年递增13.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6.2%,年递增13.5%,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定贫困县的人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99年人均GDP仅257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2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3%。
农业仍是贫困县的支柱产业。与非贫困县相比,1999年底贫困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高出12个百分点,同时,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相应高出9.4个百分点。 但贫困县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要快于非贫困县。
1999年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保持了与全国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同的速度。在绝对数量上,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863元,与非贫困县相差1178元。
贫困县农民收入的不足主要是现金收入水平低,贫困县农村居民的节余购买力仅相当于全国的三分之一。明显偏低的购买力水平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发育。
1999年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总支出为1607元,其中农民生活消费占农民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二,但生活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仍维持在6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3个百分点。
标签:县域经济论文; 地方财政收入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