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论绿色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论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观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6)05-0028-06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上的深化和理论上的飞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在统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论、发展价值论和发展方法论。

      一、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论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发展是一个反映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过程。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基本观点。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论,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自然基础和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的规律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律论。

      1.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自然基础和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界定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一是自然对人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具有思想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协调好与自然界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在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立场。二是自然与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双向生成的关系,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现出在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动态变化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内容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体现出在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社会历史性立场。

      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自觉地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人类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发展的思想,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建立在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力保障的自然基础上,只有切实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社会发展能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的均衡互馈中,保持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和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的规律论

      马克思借用英国斯宾塞依据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得出的社会有机体概念,扬弃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把国家比作“有机体”的“社会有机体”范畴,在唯物史观立场上阐述了社会有机体是由人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要素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口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和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动物,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2]马克思同时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恩格斯分析了动物利用自然界和人利用自然界的差别:“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3]

      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到,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自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了,已经成为到处都留下人类意志和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4]马克思指出:“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5]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化自然”概念充分表明,绿色发展是由自然、社会和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依存度也会越来越高,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而且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律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精辟地阐述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关系,他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6]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体现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以及能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关系看做是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揭示出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显示了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能动性,但是,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在阶级社会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促使生态矛盾与社会矛盾交织和并存。人类虽然在自然面前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作为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关系产物意义上的人,又具有盲目性、受动性和守成性的一面,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其能动性再大,都始终要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人自身条件的制约,始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绿色发展理念将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注重人的受动性结合起来。恩格斯认为,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就会出现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严重报复现象,会严重地影响人类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不协调。

      二、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论

      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一个价值虚无或价值中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深刻价值意蕴的概念。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论,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统一论、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统一论、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统一论。

      1.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统一论

      长期以来,许多人以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价值定义,“‘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7]进而错误地认为,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说凡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客观事物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都由人的需要和有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马克思的话,更不是马克思对价值所下的定义,而是被马克思讽刺为“蠢汉”和“学究教授”的瓦格纳的话,是瓦格纳的错误价值定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价值表明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益性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互益性关系,就体现出价值属性;单独主体一方有益而客体无益,或者相反,就是无价值或者负价值。一句话,一方有益,另一方无益,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一般而言,主客体之间互益性程度越大,价值也就越大,否则就越小。价值存在于和内隐于主客体双方,不能由主体或者客体单方面说了算。[8]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客体系统,没有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主体人自身的价值。人必定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要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则,主体就没有自身价值可言。因此,承认自然价值与承认主体人自身的价值具有一致性。绿色发展理念内蕴人与自然的双重价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统一论,与割裂这种统一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论坚持价值的历史性和动态发展性,注重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有机统一。就以土地为例,马克思十分注重其可持续利用,将其作为直接关系到保障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结合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9]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上代人要精心呵护土地,把经过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后代,体现了在土地的利用问题上,要以代际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促使当代人合理地使用土地,体现了要以绿色发展保障代际公正的生态责任意识。马克思主张将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后代,特别强调了土地的生态要求以及可持续利用问题。而我国许多地方保护耕地的宣传标语是“留得方寸地,让给子孙耕”,很明显缺乏对土地的生态要求。如果留下的是污染了的土地,子孙怎么能耕?用马克思关于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这一思想,改写我国保护耕地的宣传标语,应突出一个“好”字,“留得方寸好地,让给子孙好耕”。

      在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供给能力有限而不是无限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可持续地利用生态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点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和调整,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难以在代际关系中持续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就是绿色发展之路。

      3.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统一论

      马克思、恩格斯称自己是世界公民,摆脱了民族性和区域性的局限性,以全球性视野,站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高度,将区域性、国别性、民族性的发展融入全球性和世界性整体中加以考察,坚持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论是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的统一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随着人们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大,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和分工不断地被打破,历史也就发展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进行了概括,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游离于全球发展浪潮,而要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总结。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新的发展哲学和新的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造就了绿色发展的全球化。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就是一个全球在绿色发展主题上聚焦发力的时代。在200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概念,向全球倡导和推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绿色新政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潘基文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投资,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就业,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新政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各主要国家和集团的积极响应,都力图利用此次全球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制定实施刺激经济复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规划,试图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在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绿色发展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只有积极置身其中,并采取切实的举措,跻身于全球绿色发展浪潮的前列,才能抓住新机遇,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方法论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方法论,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系统方法论、发展实践方法论和发展统筹协调方法论。

      1.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系统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系统方法论,是一种坚持全面地整体性地看问题的方法论。要求人们用系统整体性视野认识发展问题,绿色发展是社会系统整体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将“自然-社会-人”当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联性,说明了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基础上,并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等相互作用以及由自然条件与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用社会有机体这个来自于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的概念来形象地比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包含着要用绿色发展推进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生产理论,是在社会有机体基础上对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科学阐述,说明社会生产不仅仅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还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的重要自然基础,绿色发展为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奠定自然基础,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整体现代化理论,既涉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涉及生态现代化,并将生态现代化作为整体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自然基础。生态现代化就是绿色现代化,是由绿色发展推进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推进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既促进生态现代化,又影响到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2.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本质上是实践哲学和实践理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的重大方法论。绿色发展坚持绿色与发展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历史观与实践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共14次提到“实践”这个词,可见实践在马克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马克思批判了那些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懂得改变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哲学家们,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改变世界,就是通过绿色发展展示的人的实践活动,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关系,改变世界就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解放规律,达到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目的。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的实践方法论,一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靠人对自然的深入认识和绿色发展的实践来解决,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方式等就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实践方式;另一方面,说明绿色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既来自实践,又要回到实践并在实践检验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3.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统筹协调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揭示出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要素和基本结构需要在统筹协调中予以优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全面生产理论、整体现代化理论都体现了统筹协调方法论。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统筹协调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统筹协调、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筹协调等。

      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筹协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由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的重大价值追求所决定的。绿色发展理念反对那种只是为发展而发展,反对将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目的,忽视发展过程中人民作为主体必须满足的利益和必须实现的价值,忽视发展过程中的代际关系而采取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导致见物不见人或只见当代人不见后代人的片面性和病态畸形性的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统筹协调。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以及人类社会无法脱离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衣食仓库和武器仓库。人以及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必须依赖于客观的自然条件还在于,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的好坏相联系的。马克思对此分析说:“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可以用英国同印度比较,或者在古代世界,用雅典、科林斯同黑海沿岸各国比较。”[13]

      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筹协调。人类利益具有代际延续性和公正性,绿色发展顾及了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筹协调。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4]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的“两个清醒认识”的理念揭示了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的尖锐性和生态危机的严重性,阐述了如何以统筹协调方法论通过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论绿色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