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

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

艾力江·艾沙[1]2002年在《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有许多圣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克尔白、渗渗泉和先知穆罕默德之墓等(有形物)成为全体穆斯林的谒拜之处。什叶派的圣人阿里及其后裔伊玛目之墓也相继成为该派别朝觐的中心。苏非派圣徒的陵墓成为其追随者精神生活的中心以及人们的朝觐之地。苏非主义对中亚和新疆伊斯兰教的传播起了主导作用,塔里木盆地穆斯林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形成对苏图克·布格拉汗等着名传教者的陵墓谒拜之俗。纳格什班迪集苏非主义之大成,所创教团成为中亚最有影响力的苏非组织。 纳格什班迪教团教长马赫杜木·阿咱木(及儿子伊斯哈克)将其教团的影响扩展到天山南部绿洲,他的孙子穆罕默德·优素甫则确立家族在喀什噶尔的教主地位。穆罕默德·优素甫之子阿帕克和卓建立起一个地方性苏非政权,向准噶尔纳贡。他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和医学知识,调和家族矛盾,实施宽容政策,使宗教文化得到一定发展。 在哈尼卡(经堂)旁建立的穆罕默德·优素甫的墓祠成为和卓家族的墓地,其周围增建了清真寺、经学院、门阙、水池和花园等一系列宗教建筑。墓祠具有中亚伊斯兰教陵墓风格,经过多次维修。历代政府对这座麻扎(陵墓)持有不同的态度。维吾尔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与墓祠成为家族墓地有一定关系,墓祠内埋葬的70多名和卓家族成员中30多人身份得以确认。麻扎的谢赫负责管理陵墓的附属财物。 部分麻扎因拥有大量瓦克夫土地而成为当地最富有的机构之一,这些麻扎有时成为影响该地区政治气候的因素之一。麻扎的瓦克夫财产是当地的宗教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阿帕克和卓麻扎成为喀什噶尔穆斯林首要选择的墓地,并成为人们谒拜的中心和集体谒拜的圣地;当地穆斯林妇女通过对阿帕克和卓麻扎的祈祷获得精神安慰。阿帕克和卓麻扎的部分瓦克夫财产用于社区福利和公益事业,因此成为贫民和苏非云集的慈善中心。

买买提艾力·阿布力孜[2]2014年在《《阿帕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文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择的文献是回历1337年艾克木江用察合台维吾尔语撰写的《阿柏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该文献是一本手抄文献,完成于察哈台维吾尔语晚期,其内容主要描述了新疆历史当中被称为“和卓时代”的白山派领袖阿柏克和卓(回历1022-1105)的家谱和他父亲的事迹。我以这本手抄文献(原版)为基础,结合现有相关阿柏克和卓的维吾尔文、英文、汉文文献,从语言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其内容一方面是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国际音标转写;另一方面是在该文献内容基础上进行汉文翻译,叙述16-18世界新疆苏菲主义以及阿柏克和卓的生平。本文的论述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察哈台维吾尔语专用的转写符号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转述,第二部分,以文献译释为主,在对文献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以其他现有文献为辅助,对《阿柏克和卓传》中的必要之做注释。第叁部分,对《阿柏克和卓传》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相关术语进行注释。文献《阿柏克和卓传》是一部叙述16世纪新疆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传播者和卓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是和卓家族的历史传记作品,以文献学角度对这一文献进行研究对研究和卓家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艾力江·艾沙[3]2011年在《阿帕克和卓麻扎——一个多重意义的文本》文中研究表明阿帕克和卓麻扎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寝宫中埋葬着众多角色各异的历史名人。清代游记与本土传记各自对这座麻扎做出不同视角的阐释。麻扎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与展示,同时,墓主及传统信仰开始遭遇现代学者的批判。

王耀[4]2017年在《“香妃”史实缀补》文中提出学界关于"香妃"的研究成果甚为丰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新揭示了一幅标注"香妃坟"的古地图,其成图年代早于目前研究中所依据的最早汉文记载,并在分析地图和察合台文文献基础上,推论汉语词汇"香妃"极有可能源于南疆维吾尔民间社会自乌什事件(1765)以来流传的民间故事,来疆文人、官吏等使用汉语的人群,将原故事中少女和芳香沙枣树合二为一,塑造了"香妃"并传至内地汉语世界。同时,本文对妇女祭拜痛哭和维吾尔族祭拜对象等相关问题,做了阐释。

再努尔·阿布力肯木[5]2017年在《库车县乌恰镇皮浪村麻扎巴格街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扎朝拜在维吾尔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南疆农村。麻扎朝拜已成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拉额西丁麻扎是库车有名的麻扎之一,额西丁和卓在新疆伊斯兰教传播史中曾起到过突出作用的知名人物。他曾在库车进行宣教活动时,在居住的街区里建立清真寺和果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麻扎巴格街区的原有地名。本文基于多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对麻扎巴格街区的现有资料进行了民族学视域下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额西丁麻扎为中心形成的麻扎巴格街区为对象,主要从历史文献法、实地调查发、访谈法、谱系调查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麻扎巴格街区的来历、社会关系、经济生活、娱乐和宗教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重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全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对额西丁麻扎的历史及相关传说以及麻扎巴格街区的来历和基本概况作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通过个案分析对麻扎巴格街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家族、婚姻、丧葬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说明;第叁章对麻扎巴格街区居民的经济生活,耕地概况以及居民外出打工情况作出了介绍;第四章分析了该街区居民对麻扎和清真寺的文化态度,对比了麻扎和清真寺的文化空间对该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第五章结合社会发展的变化对麻扎巴格街区的娱乐生活作了分析和说明。第六章对麻扎巴格街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沙代提古丽·买明[6]2013年在《维吾尔族妇女吐峪沟麻扎朝拜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吐峪沟麻扎朝拜活动。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我发现有关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的资料很少,尤其有关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朝拜活动研究的资料更少。麻扎朝拜在新疆妇女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索和研究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妇女的麻扎朝拜活动,不仅掌握当前妇女的宗教信仰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把握新疆社会总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选了这个题目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麻扎朝拜是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宗教活动,在维吾尔族文学艺术中均有反映。论文基于我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试图运用民族学、民俗学与宗教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描述有关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朝拜的民俗和宗教现象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的同时,即以吐峪沟麻扎传说、朝拜仪式、象征意义和有关维吾尔族妇女麻札朝拜资料,分析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朝拜活动及其功能、特点。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难点、学科理论视角以及相关定义阐释。然后对国内外学者麻扎及吐峪沟麻扎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概括地介绍了吐峪沟麻扎的基本情况,即吐峪沟麻扎的地理位置及现状。同时运用民间文学的理论分析了维吾尔族有关吐峪沟麻扎的传说。第叁章,概述了吐峪沟麻扎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朝拜的社会特征,即吐峪沟麻扎朝拜妇女的来源、动机、途径以及方式。第四章,主要描述了维吾尔族妇女在吐峪沟麻扎举行的朝拜仪式。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仪式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探寻不同种类的仪式对妇女所起到的象征意义及其心理作用。第五章,主要对吐峪沟麻扎里的男性朝拜者举行的仪式与女性朝拜者举行的仪式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和原因。第六章,描述了麻扎朝拜的有些仪式有所变化,如朝拜形式、动机、途径等。有些朝拜仪式的内容扩展。这意味着麻扎朝拜活动随着人们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着现代社会及人们的需求。第七章,阐述了吐峪沟麻扎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影响。分析麻扎在女性生活中的作用及社会功能,指出了吐峪沟麻扎对女性朝拜者生活的影响。结论,总结全文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关于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朝拜的想法。

白海提[7]2013年在《《历史记录》:一部关于20世纪新疆苏非派的未公开写本》文中提出阿古柏侵略政权时期,中亚苏非诸派曾掀起一次渗透我国新疆地区的高潮。在这些苏非派中,传承17世纪印度着名苏非伊玛目·冉巴尼道统的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实力最强,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本文通过介绍一部最新发现的苏非派写本《历史记录》,试图揭示中亚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在新疆的一个重要支系,亦即萨克比耶教团鲜为人知的一面,为探明近现代中亚苏非派在新疆的传播及影响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韩中义, 马翔, 唐智[8]2010年在《明末至清中叶白山派发展述略》文中认为本文首先考察了玛哈图木·阿杂木其人其事与白山派的关系,其次着重探讨白山派的早期沿革史,重点放在阿帕克和卓以前的历史活动上。因这段历史比较模糊,易产生混乱,而阿帕克和卓以后的历史发展较清晰,且学术界作过不少研究,所以就这段历史略加叙述。

周燮藩[9]2013年在《苏非主义初入新疆述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苏非主义传入新疆的早期历史。16世纪前,苏非派的活动主要以额什丁家族为主。16世纪玛哈图木·阿杂木等人入疆后,新疆伊斯兰教的历史几乎成了依禅派的传播史。由于政局混乱,苏非领袖常被统治者聘为精神导师,在扩张教团势力的同时,也卷入权力之争。和卓家族各系由争夺教权演变成为控制世俗政权的教派斗争,结果倾覆了叶尔羌汗国,导致准噶尔部入侵并进行教权政治统治,最终那些倒行逆施的和卓遭到人民的唾弃。

张健[10]2008年在《察合台文文献《哈密麻扎引导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察合台文文献《哈密麻扎引导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维吾尔麻扎朝拜活动有较深的认识,为中外学者的研究提供较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新疆伊斯兰教的文化特色,它对研究伊斯兰教、佛教和新疆宗教及其相互关系等均有重要意义。虽然文献写作时间不算久远,但是关于哈密麻扎较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再没有发现别的比较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本文根据察合台文献的内容,首次对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麻扎文化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有:1、向当地群众、学者和有关部门的人员请教,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2、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成果。麻扎朝拜是维吾尔族农村比较普遍的一种宗教习俗,麻扎朝拜的本质是祭祀祖先和亡灵的多神崇拜现象.维吾尔麻扎朝拜古已有之,从清代到民国,经过近两百多年的演变,麻扎朝拜虽然大体上没发生变化,但在一些细节上也发生了变化。有些过去比较固定的朝拜时间现在已经不是太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D]. 艾力江·艾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2]. 《阿帕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文献研究[D]. 买买提艾力·阿布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14

[3]. 阿帕克和卓麻扎——一个多重意义的文本[J]. 艾力江·艾沙.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香妃”史实缀补[J]. 王耀. 国学学刊. 2017

[5]. 库车县乌恰镇皮浪村麻扎巴格街区的调查研究[D]. 再努尔·阿布力肯木.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6]. 维吾尔族妇女吐峪沟麻扎朝拜活动研究[D]. 沙代提古丽·买明.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7]. 《历史记录》:一部关于20世纪新疆苏非派的未公开写本[J]. 白海提. 世界宗教研究. 2013

[8]. 明末至清中叶白山派发展述略[J]. 韩中义, 马翔, 唐智. 西北民族研究. 2010

[9]. 苏非主义初入新疆述略[J]. 周燮藩. 西域研究. 2013

[10]. 察合台文文献《哈密麻扎引导书》研究[D]. 张健. 新疆大学. 2008

标签:;  ;  ;  ;  

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