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人民医院 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初产妇使用围生期心理干预后对其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初产妇共11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围生期心理干预,将两组EP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以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EPDS评分更低;在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初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围生期心理干预能够减轻产妇的抑郁情绪,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初产妇;围生期心理干预;产后抑郁症;护理效果
产后抑郁症属于不良心理疾病,该疾病的发生率在20%左右[1]。大部分患者会过度担心分娩时的疼痛、新生儿是否健康、围生期是否会出现其他疾病、产后是否能够顺利康复等,对母婴关系、新生儿智力发育、情绪、认知能力以及行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由于产后孕产妇需要哺乳,因此尽量避免使用精神药物,应通过心理疏导和精心护理缓解其痛苦。在本次研究中,对初产妇患者采用了围生期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初产妇共11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其中,对照组年龄在22岁-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8±3.1)岁;孕周38周-41周,平均(38.9±0.9)周;35例剖宫产,24例阴道分娩。观察组年龄在21岁-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9±3.0)岁;孕周37周-41周,平均(38.8±0.9)周;34例剖宫产,25例阴道分娩。纳入标准:产妇产前均心理健康;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心脑血管疾病者;依从性低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围生期心理干预:
1.2.1 产前心理干预。通过认知干预纠正产妇存在的不合理想法,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现实。在此过程中,结合产妇的家庭情况、心理特点和文化水平,实现个体“一对一”干预模式,以反应调节和原因调节为核心,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状态进行分析和干预。给予情绪支持治疗,针对如何接受以及适应新生儿的到来给予产前心理指导以及相关建议,从而减少产后发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风险。
1.2.2 分娩期护理。在产妇入院后,为其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产妇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指导产妇掌握放松技术,并根据其分娩方式讲解待产的相关知识。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正确技巧,并且帮助照顾新生儿;对新生儿的生理现象进行教育,消除产妇的陌生感,使其能够掌握新生儿的正确护理知识。让产妇了解产后母体的生理变化和健康保健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躯体疾病,降低剖宫产率。
1.2.3 安全护理。若发现产妇出现了抑郁症倾向,应经常与其谈心,细致观察其情绪变化,因为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容易悲观厌世,并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一旦发现患者一反常态,或者情绪突然改变,应鼓励患者抒发自身想法,稳定其情绪,避免发生事故。
1.3 评价指标
将EPDS评分以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EPDS包括4级评分,总评分为0分-30分,若低于9分表示无产后抑郁症发生;9分-11分表示存在轻度的产后抑郁症;12分及以上表示存在重度的产后抑郁症[3]。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卡方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EPDS评分更低;在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的出现与生理、遗传、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就生理方面而言,妊娠过程以及分娩后产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出现巨大改变,从而导致其心理情绪受到极大影响[4]。在心理方面,分娩时的疼痛、产后对新生儿护理的陌生以及对其健康的担心等问题都容易引发产妇出现焦虑情绪,若不干预就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症。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59例初产妇采用了围生期心理干预,经对比,观察组的EPDS评分以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更优。产前的心理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潜在诱因,同时结合心理状态的调节,加深初产妇对妊娠合并症的了解,及时纠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在心理干预中通过对产程的详细讲解是初产妇能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因此有助于减轻其紧张情绪,为其营造出愉快、舒适的休养环境,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出现几率。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围生期心理干预能够减轻产妇的抑郁情绪,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怡婷,金天玲,李莉,等.心理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03):227-229.
[2]关海兰,杨玮琳,蔡理荣,等.产后抑郁症患者产科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08):1272-1274.
[3]王景香,周莲珠,陈叶静,等.围产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11):82-83.
[4]柯春华.全程心理干预对产妇自然分娩率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0):1399-1401.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产后论文; 抑郁症论文; 初产妇论文; 心理论文; 产妇论文; 情绪论文; 新生儿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