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净出口论文

重新认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净出口论文

更应注重动态效应——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更应论文,效应论文,国民经济发展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输入拓展了我国国际收支内容, 但进出口平衡仍然构成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 特别是出口竞争力高低和出口发展快慢仍对国际收支平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今后情况看, 尤其要对内外压力下出口滑坡的严重后果有足够的估计,应将保持出口长期稳定增长纳入国民经济总体战略之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199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需求不振,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成为即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拉动作用

目前,通常采用支出法来计算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其公式如下:

外贸对GDP的拉动度=(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相对增幅。该公式包含两个部分:

外贸对GDP的贡献度(率)=净出口增量÷GDP增量

外贸对GDP的拉动度=贡献度(率)×GDP相对增幅

按此方法计算(1997年平均汇率为8.2898):

1997年外贸对GDP的贡献度=281×8.2898/6048=38.5%

1997年外贸对GDP的拉动度=38.5%×8.8%=3.4个百分点

另外,由于服务净出口贡献度约为-17%,因此,1997 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1.9个百分点。 这就是净出口对GDP拉动度近两个百分点的由来。实际上,剔除服务净出口, 货物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为38.5%,拉动度为3.4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出1979—199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数据显示,1993年以前,除个别年份(如1987年、1990年)外,净出口对GDP 的拉动度都比较小,不少时候还为负的贡献;但自1994年以来,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均为正值,并在1994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3.2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的较高水平。这表明,随着国家“双紧”政策的实施,国内需求增长减缓,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依赖有所加强。但从总体上看,国外净需求对GDP的贡献度(率)也只有20%左右, 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仍占80%上下,净出口的增加只是部分弥补了投资需求份额的下降,而无法改变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经过各方面努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731亿元, 同比增长7%。其中,外贸仍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7.6%,外贸顺差225.5亿美元,比去年上半年顺差额增加47.7亿美元, 占同期GDP增加额2272亿美元的17.4%,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度(率)达17.4%,对GDP的拉动度为1.22个百分点,即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7%的增长率中有1.22个百分点是由外贸拉动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虽然难以达到去年水平,但仍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外贸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仍是有所作为的。

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

(一)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是外贸与即期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外贸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见表1), 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外贸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表现在3 个方面:①从供给角度看,正常条件下,进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进口规模越大,为国内市场提供的投资品供应就越多,有效弥补国内投资品的不足,平抑投资产品的价格,从而促使实际投资规模的扩大;当一国存在严重的资源短缺时,进口更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得到最大延伸;合理的消费品进口也会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和储蓄,提高社会的积累能力,促进产出效率的提高;另外,根据实证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往往较多地集中在出口部门,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对社会总供给的增加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国际竞争还能刺激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促进社会供给能力的增长;②从需求角度看,商品出口有一种倍加的乘数效应,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数倍扩大,对即期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力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常出口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都占有相对较高的份额,并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90年代以来我国货物出口需求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都保持在20%左右。而按支出法计算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提高,仅是一个具体体现而已。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的不断上升,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强化;③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存在对外贸易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虽有些风险,外部经济波动会对本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但由于世界经济贸易是相互依存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大大拓展,其抗御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从总体上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表1:出口与GDP比率

年份GDP

出口 比率(%)

(亿元)(亿美元)

19804517.8182.7

6.0

19814862.4220.1

7.7

19825294.7223.2

8.0

19835934.5222.3

7.5

19847171.0261.4

8.3

19858964.4273.5

9.5

1986

10202.2309.4 11.2

1987

11962.5394.4 13.0

1988

14928.3475.2 12.6

1989

16909.2525.4 12.2

1990

18547.9620.9 16.6

1991

21617.8719.1 18.6

1992

26638.1849.4 18.5

1993

34634.4917.4 16.7

1994

46759.4

1210.1 23.6

1995

58478.1

1487.8 21.2

1996

67795.4

1510.7 18.5

1997747721827.0 20.3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贸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其次是外贸促进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我国而言,外贸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学习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当代科技成果,迅速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加快本国工业和现代化进程;还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转换机制的作用,扶持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本国的经济素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外贸与国际收支平衡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一个新特点是,随着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吸收外商投资国和出口的稳定发展,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出现“双顺差”,并且数额较大,从而使我国外汇储备跃升至世界第二,目前已达1400多亿美元,对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了重大作用。资本项目存在巨大盈余的事实并没有改变贸易平衡对国际收支的重要性,进出口顺差仍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基础(见表2)。 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出口的持续增长,仅靠外资特别是短期外来资本来维系国际收支平衡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一段时间,提高出口竞争力、保持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仍是实现我国对外均衡进口而实现国内均衡的基本保证。

表2:1978—1997年进出口平衡情况

(单位:亿美元)

项目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出口

年份 差额

1978 97.45

108.93-11.48

1979136.58

156.75-20.17

1980182.72

195.50-12.78

1981220.07

220.15 -0.08

1982223.21

192.85 30.36

1983222.26

213.90

8.36

1984261.39

274.10-12.17

1985273.50

422.52

-149.02

1986309.42

429.04

-119.62

1987394.37

432.16-37.79

1988475.16

552.68-77.52

1989525.38

591.40-66.02

1990620.91

533.45 87.46

1991719.10

637.91 81.19

1992849.40

805.85 43.55

1993917.44 1039,59

-122.15

1994

1210.06 1156.15 53.91

1995

1487.70 1320.78 166.92

1996

1510.48 1388.33 122.15

1997

1826.97 1423.61 403.36

资料来源:1980年以前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1年以后为海关统计数

(三)外贸的其他作用

第一,外贸与经济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将为轻纺加工业和机电行业结构调整和渡过难关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通过优化进口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会加快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的现代化。

第二,外贸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任何一国单靠自己的实力进行技术开发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因此,当前尤其要注意改变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不振的状况,抓住日元和欧洲工业化国家货币相对美元较大幅度贬值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技术设备,加快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增加新的有效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保持加工贸易进口的健康发展势头,鼓励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品的进口,并提高国产料件的比重,更好地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外贸与就业、收入分配的关系。不妨作一个简单测算,1997年我国出口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为28.2%,假定劳动力在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分布是均衡的, 那么全国出口部门提供的直接就业量大约为4500万人。同时,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劳动者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得到提高。

第四,引起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出口竞争和进口竞争是促进一国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外贸贡献度

(一)正确看待用支出法计算外贸贡献度问题 支出法只能从需求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构成,而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难免有一定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按这种方法只有每年贸易顺差都比上年增加时,外贸才会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当外贸没有顺差或顺差没有上年大时,外贸对经济增长就变成负的贡献。而贸易顺差年年增加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日本等个别国家长期有贸易顺差外,大多数国家都做不到这点。这显然难以解释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②这种方法只考虑即期的经济增长,忽视中长期经济发展;只考虑总量,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重要方面。③这种方法只考察出口需求的作用,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作用与意义更加重大。只强调出口而忽视进口,必然损害长远经济发展。④这种方法只考虑需求变化,没有考察供给变化。从供给角度看,如果一国进口结构是合理的,那么进口略大于出口实际上会有利于更多地吸收国外的资源和技术,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外贸都呈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层次,能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

还应看到,近年来净出口对GDP 贡献度的持续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是“双紧”政策下的一种效应,不可能寄希望净出口一直对经济增长发挥那么大的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今后一段时间,要尝试逐步建立一套将短期与长期、需求与供给、静态与动态、总量与结构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准确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二)对当前形势下外贸的作用应有清醒认识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大大放缓,今年1—8月出口比去年仅增长5.5%。从需求角度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减弱。 去年货物净出口对GDP的拉动度达3.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已降为1.2 个百分点。随着国内投资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其对GDP 的贡献份额已在上升,今后还会进一步上升。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外贸对经济增长是可有可无;相反,外贸的稳定发展对于当前国内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迎接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就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而言,由于出口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有一种乘数效应,净出口贡献份额的大幅下降,必然带来国内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需求的成倍下降,短期内靠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难以完全弥补;而且由于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结构的不一致,必然使国内部分产业遭受重大打击。因此,避免国外需求的大幅下降仍是实现今后两年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保证。另外,外贸的积极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创造新的国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况,为实现今后两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就国际收支而言,今后两年,随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释放及出口、利用外资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将可能逐步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考虑目标。因此,虽然较长时期实现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但近两年内进出口还不能出现逆差。在目前的非常时期通过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贸易项目的逆差也是行不通的,外贸、利用外资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出口的稳定发展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

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还在发展的情况下,维护国民信心是确保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而外贸、利用外资的下降特别是出口的大幅下降,将会对国民信心和经济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三)正确处理启动国内需求与利用国外需求的关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出口往往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过热时,内外销矛盾异常尖锐,而经济降温时国内需求往往不足,生产企业出口动力得到强化。今后两年,随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启动,势必会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内外销矛盾也可能会重新有所抬头。从今后情况看,尤其要对内外压力下出口滑坡的严重后果有足够的估计,将保持出口长期稳定增长纳入国民经济总体战略之中,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样,在启动国内投资时,也要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将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有企业改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重视目前出口竞争力下降的现实 导致我国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情况看仍是东亚经济衰退和其国内需求下降,并非我国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日元贬值短期也不会给我国出口带来直接竞争压力。但是,不能由此完全否定东亚货币大幅贬值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不利影响目前已部分显现出来,并且还在进一步加深:①东亚出口没有恢复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秩序混乱,融资困难,出口生产大受影响,因此在出口数量上对我国竞争压力不大,但在部分产品出口价格上已对我国产生明显竞争压力,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下降,部分企业亏损增加;②来自日本、韩国的竞争压力在加大。韩国、新加坡在不少机电产品出口上对我国构成竞争,其产品质量、性能高于我国,其货币大幅贬值后,我国原有的价格优势减弱甚至消失;日本在某些电子元器件上也与我国有些竞争。更主要的是,日本与韩国在产业结构上有明显的竞争关系,日元大幅贬值会通过对韩国、新加坡的影响而逐步传递到我国,迟早会对我国目前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构成日益显著的影响;③东亚金融危机国家在经历一定的过渡期后,出口生产部门有可能率先得到部分恢复,其货币贬值在经历一、两年的滞后期后,必将发起一轮新的出口攻势,在碰头商品和碰头市场上将同我国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④东亚金融危机国家只有印尼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而韩国、菲律宾、泰国物价控制较好,以本币衡量的工资成本不升反降,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而我国过高的税费却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⑤金融危机已经涉及更多的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货币也出现较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形成更为广泛的竞争。

因此,除了出口企业挖掘内部潜力之外,国家有必要在出口退税、出口融资、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有力度的措施,抵消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的不利影响,确保出口的持续发展。

(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贡献度 外贸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国际上并不乏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的先例。从当前情况看,要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外贸企业的改革,提高外贸的发展质量、效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按“大经贸”战略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强化宏观指导,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

标签:;  ;  ;  ;  ;  ;  ;  ;  ;  ;  ;  

重新认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_净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