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企业家触发式非线性学习过程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中小企业论文,过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04)05-0024-05
中小企业如何健康成长与发展是目前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有文献从企业家学习层面对此作研究,认为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提升和才能发挥是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动态演进理论试图从动态学习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家学习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动态演进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的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Costello, 1996)[1](p22-25);学习是自我能力的强化过程 (Levinthal,1996),它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阿罗,1962)[2](p109-112)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而言,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对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并没有把握,对自身的管理能力也不甚清楚,企业家创业凭借的一般是其创业热情和对行业历史状况的考察。但是,随着企业发展不断驱使企业家去清理自身的能力存量,其管理经验也随之增长,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潘罗斯(1952)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中也提到个人经验对企业成长的至关重要性[3](p804-p819)。 Jovanovic(1982)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公司创业具有积极作用,因为企业家只能通过创业过程的“学习试验”来获知他在管理与决策上的“有效水平”[4](p42)。以上这些论述说明,企业家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已为大家所普遍认知。
那么,企业家的学习究竟在什么时候发生?企业家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如何?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成长来说,其学习有什么特征?分析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发展企业家学习理论和动态演进理论,而且有利于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提供参考。本文在动态演进理论的基础上,构筑基于关键事件的企业家触发式,非线性学习过程模式,分析企业家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并结合实证案例对该模式作了剖析。
一、中小企业企业家学习模式构建理论基础
Jovanovic(1982)是最早研究企业家学习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演进经济学论文提到,企业是伴随着企业家对自身以及企业有效水平的不断认识和发展而成长的[4](p42)。企业的成功并不在于雄厚的资金支持,而在于对资源配置有效水平的认知。当企业刚进入某行业时,企业家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有效水平,但随着企业对自身有效性的不断学习解剖,成本不断下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也就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有效水平”.为解释企业家的学习行为,动态演进理论运用了路径依赖性观点,该观点认为,每个企业家均有其规则,这些规则可概括为企业家的知识、技能与认知模式。其中,认知模式包括企业家所信奉的世界观、价值观、个人偏好和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办事方式、工作程序与领导风格等。企业家的决策会受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但是,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企业家不断修正规则以应对变化,这种规则修正过程也就是企业家的学习行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模仿学习和试错学习(Sullivan,2000)。模仿学习包括对成功企业的观察、效仿,因为成功的创新有时来自于意外地对成功因素的观察(Alchian,1950)[5](p211-221);而试错学习是指不断地尝试,从错误中取得经验获得成长。
动态演进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模型(Steinmetz,1969;Kazanjian,1988;Scott, Bruce,1987;Churchill,Lewis,1983),该模型把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准备期、创立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死亡期,然后来讨论其发展演化[6](p30-50)[7](p257-279)[8](p45-52)[9](P29-36)。现有文献批评这种理论,认为它过于简单地将中小企业成长描述为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如图l所示),实际上,中小企业成长还包含一系列的中断和跃迁(如图2所示),这种中断和跃迁很可能是(1)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期的市场竞争;或(2)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冲突和挑战所致,此时,企业家如果能审时度势地进行学习,积极应对挑战和危机,企业就能发生质的跃迁,从而促成企业家个人才能增加和企业组织成长的双赢局面。
图1 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图2 中小企业成长理论型
在动态演进理论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的成长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断时期对于关键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由此导致了企业家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家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来消除“企业成长的痛苦”(Steinmetz,1969)[9](p29-36)应该是中小企业理论研究者特别关注的现实话题。正如前面分析提出的,企业家的成长往往是通过对危机和冲突事件的处理以积累经验,然后通过反思来获得现有问题的解决和未来危机的预期应对来实现的 (Greiner,1972)[10](p37-46)。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企业发展的中断和跃迁过程中,企业家是怎样来学习的?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目前对企业家学习过程的研究背景,然后再来考察企业发展的中断和跃迁与企业家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赫德伯格(1981)认为,企业家学习分为“经验解剖”,“思考性观察”和“做出反应”三个阶段[11](p3-27)[12](p50-52)。Argyris (1978)提出了组织学习的三环模型,即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反思学习[13](p201)。袁安府(2000)认为企业家的学习存在线性学习和非线性学习两种模式[14](p48-54)。Rae和Carswell(2000)提出了基于个人感知过程的企业家学习概念模型,认为企业家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企业家可以在一定动机驱使下,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学习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以增加知识和才能,最终使自己和企业都得到成长[15](p220)。这些观点对企业家学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无论是线性、非线性学习模型还是 Rae和Carswell的基于个人感知过程的企业家学习概念模型,均只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家的学习,而对于中小企业发展中断和跃迁背景下的学习行为并不能有效解释[16](P145]。因此,我们有理由构筑一个企业家在中断时期的学习过程模式来指导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基于关键事件的学习行为。
二、基于关键事件的企业家学习过程模式
前面分析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是线性、连续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中断和跃迁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与之相随,企业家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尽管企业家在日常的经营行为中,依据自身的认知模式在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但最有效的学习还是企业家在面临“企业成长的痛苦”时的学习。本文把这种学习定义为企业家基于关键事件的触发式、非线性学习。所谓的触发式、非线性是指企业家面对企业发展的要求,达到更高一级学习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向不断地再定义、再调整的过程,它没有一个连续的环路或清晰的阶段划分。一方面,企业家现有经历、实践与试错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化,这反过来又触发了对学习的更大需求。在所有变化中,以下两类变化构成了“企业成长的痛苦”: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冲突引起的混乱与危机;企业从一个阶段跃迁至下一个成长阶段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这两类变化之所以对于企业家学习有特别的意义,是因为这些关键事件往往以一种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形式出现,它是企业家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对这些事件处理的结果将会对企业家成长以及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事件的出现会触发企业家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结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企业家纠正了对待世界的态度,建立了新的自我价值体系,企业家精神得到了更新与调整,企业家才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图3描述了企业家基于关键事件的触发式、非线性学习过程。
图3 企业家触发式非线性的学习过程
图3说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往往是企业家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无法解决的。此时,企业家现有的知识状态与认知模式在关键事件领域的应用就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态不同步,出现了所需知识和能力与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差距。为了消除这种差距,企业家必须采取学习行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企业家从一些实例中进行学习,不断试错,同时对认知模式和企业家精神进行部分增加、更换和删节。这种有关问题解决的更高级的认知模式和调整了的企业家精神反过来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行为,增强了企业家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使企业家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得以加强,并与事业的成长与进步同步发展。企业家事业复杂性的增加也导致了企业家专门知识与专长的增长。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引发了新的关键事件的出现,于是,新一轮的学习行为再度发生。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企业家的学习过程是触发式、非线性的,是一个企业家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向不断再定义和再调整的过程。
三、案例
企业经营中的关键事件触发了企业家的学习需求,为企业家的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其学习过程也深深嵌入在特定的事件中。因此,从研究方法上说,案例解剖是分析此类学习行为的有效工具。下面结合我国台湾联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振华总经理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时的经历和学习过程,从中总结出企业家触发式、非线形的学习过程模式。
台湾联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冠”)是一个典型的现代虚拟企业,虽然总部设在台北,生产地却散落在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小国,主要替国外大型服装企业作OEM,生产各式针织的休闲衣、内衣制品。20年前,总经理武振华和夫人创立联冠,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20年后,依然年富力强的武振华还在不断开拓自己的经营王国。通过对武振华的访谈,我们发现他的成长经历体现了企业家比较普遍具有的学习行为:从实践中学、从以往的决策经验中反思;企业成长过程中关键事件的解决,为企业家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 /应用平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振华和夫人通过互助会筹集了20万台币(相当于5万左右人民币),利用原来公司中的工作经验,购置了10台旧纺织机,开始了发掘自己第一桶金的努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起步的联冠碰上了席卷全球的IT旋风,大量的资金和政策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最致命的是,台湾政府在这种潮流下做出了本土产业结构转型的决定,从政府的层面高度支持,鼓励、优先发展台湾岛内的IT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全球电子配件OEM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岛内的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顿失政策上的支持,不仅企业扩张受到政府的资金借贷、土地审批和区域定位等方面的制约,生存和赢利也由于大环境的变化而渐显维艰。这种变化对于销售额90%以上都集中在纺织产业的联冠来说,生存威胁尤为突出,企业走到了“发展一衰败”的关口。在信息化的包围下,如何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困扰了武振华很长一段时间。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武振华认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联冠,优势都在纺织行业。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坚持做下去,解决之道就是要走出台湾,实行国际分工。
显然,跨越国界进行生产调配是极具风险的选择,武振华当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语言问题。虽然武振华在学校中将英语变成了自己的第二母语,但周边很多东南亚国家并没有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相互间的交流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语言符号。在对本土语言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连进入地方市场都很困难。另外,最关键的是如何选择地点,如何实行跨国管理,如何调配资金?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都对联冠、武振华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称之为联冠发展阶段中的关键事件一点都不为过。实际上,联冠进行国际化分工的决定 (联冠的关键事件)并非由武振华亲手导入,而是受环境影响作出的应对措施.从关键事件的定义上说,对企业家成长以及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必然掺入了许多环境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这种关键事件是由企业家导入的,则其学习意义就要淡得多。
武振华最后把第一个进入的国家选定在菲律宾,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便于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虽然民间也习惯讲当地的土语,但比起其他东南亚小国,显然已经方便了许多。在选择哪些城市作为生产地的时候,武振华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按惯常想法,如果在东南亚设厂,理所当然就是选择当地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如该国首都),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城市交通比较便利,纺织原料从飞机或者货船下来后,不需要再追加运输费就可以马上投入生产;金融业也比较发达,可以方便地进行资金调配。但是武振华认为,世界上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有不合理的地方。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后,他把厂址选在宿务市的经济开发区而不是马尼拉。距马尼拉两个小时路程的小镇宿务市,十几年前还是不毛之地。对于这个看起来非理性的决策,武振华自有他的道理。
由于西方民主意识的深入,东南亚许多大都市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罢工浪潮,即使很小的事件也会激发紧张的劳资关系,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小镇宿务有其优越的地方,新开发的经济开发区由于是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当地官员和企业,在税收、工人管理如环境设置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便利。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看到大批同行在马尼拉饱受工人罢工的煎熬,武振华暗自庆幸当初正确的决策之余,继续原有的成功经验,带领联冠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在东南亚——泰国、越南等地——纷纷开设工厂,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沿用了在菲律宾的成功经验,设厂于首府周边的小镇。依靠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联冠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海外OEM订单,解决了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寻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切入点,跃进到了新的台阶。
武振华作为主要决策者参与联冠国际化分工的战略调整,由始至终遭遇到许多前所未闻的难题,但最后都被一一解决了。这段历程对于武振华来说获益匪浅,对其日后的经营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在菲律宾宿务小镇的成功,不仅大大增强了武振华在国际化分工上的信心,所得的经验和运作知识对后来在其他国家的拓展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武振华从这件事情中得到的感悟也非常多。根据他的表述,社会、企业经营是一块磨刀石,企业家在其中不断碰撞,只有从失败、困难中学习,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增长。武振华表示,在这项战略决策之后,他喜欢上了“逆向思维”,不轻易按照常规的套路去经营企业,而是在缜密的思考后选择“貌似非理性但其实有其道理”的决策,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武振华将这种思考归结为企业家个人的感觉;在实践的层面,它主要源于企业家系统思考的能力和前期的成功经验。
归结到企业家的学习问题上,“基于关键事件的触发式、非线性”学习模式确实普遍存在于企业家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导致企业家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在武振华的例子中,通过选择菲律宾宿务小镇作为第一个国际化的地点,并成功地将这个模式扩展到其他东南亚国家,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语言、金融工具和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理论上来说,表现在他知识上的增量。在日后的扩张中,他大量采用离岸金融工具以减少货币转换中不必要的税赋,直接从台湾总部调派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而大量使用当地工人进行具体的生产运作,这些都是他体会后而形成的管理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由于关键事件往往以一种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形式出现,可能是企业家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关键事件的出现,往往触发了企业家的学习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会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向不断地再定义、再调整。具体表现为企业家会不断地搜寻资源信息进行模仿、试错;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进行决策。结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企业家调整了认知模式,企业家的精神得到了提升,企业最终得到了发展。
结论
本文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成长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获知、存储过程,也是对自身以及他人经验的解剖、反应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它与企业家自身才能的发挥和企业的成长紧密相连。在现实中,有两类关键性事件会引致企业家的学习: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冲突所引致的混乱与危机;二是企业从一个阶段跃迁至下一个成长阶段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由此,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企业家触发式的、非线性的学习。在这个触发式、非线性学习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对于企业家的学习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家学习的触发式、非线性过程模型,目的在于提倡和支持企业家的学习行为,为企业家自身学习和成长构建一个基础思维平台,推动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