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是的,是的质疑_谓语论文

是的,是的,是的质疑_谓语论文

“是……的”句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些颇有影响的汉语语法书中,在几乎所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本中,都说汉语有“是……的”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下简称《实用语法》)。

《实用语法》不但认为汉语有“是……的”’句,而且独立一章,分“是……的”句(一)、“是……的”句(二),详尽描写。

关于“是……的”句(一),《实用语法》是这样说的:“‘是……的’中间主要是动词、动词短语或以动词为谓语的主谓短语。谓语‘是……的’表示动作已在过去实现或完成,它要说明的重点并不是动作本身,而是与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如时间、处所、方式、条件、目的、对象或施事者等。譬如‘他是什么时候出去的?——他是两点半出去的。’”

关于“是……的”句(二),《实用语法》解释为“多用来表示说话人的看法、见解或态度等”,“‘是’和‘的’都表示语气”,所举例句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作者也许预感到“是……的”句与“是”字句的官司,特意用一节篇幅划定“是……的”句与“是”+“的”字短语的界限。这些界限,本文将在后边的论述中逐条分析。

《实用语法》的作者从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出发,从一般“是”字句中划出‘是……的”句,其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但问题在于,这样做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科学。

我认为汉语中不存在什么“是……的”句。所谓“是……的”句,实际上仍是“是”字句,是以“的”字短语为“是”字宾语的“是”字句。

说汉语有“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把”字句、“被”字句,是指这些句式中必有“是、有、在、把、被”,不能省略。同样,若说存在“是……的”句,那么,这类句中的“是……的”便不能可有可无。事实上,在所谓的“是……的”句中:“是”和“是……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省的。

(1)我是从农村来的。——我从农村来的。

(2)那本教材是1958年编写的。——那本教材1958年编写的。

(3)老赵刚才那段话好像就是对我说的。——老赵刚才那段话好像对我说的。

省略“是”,句子成立,意思不变,少的是“强调”语气。

(4)你的病是一定会好的。——你的病一定会好。

(5)他心里是透亮的。——他心里透亮。

省去“是……的”,句子成立,意思不变,差的还是“强调”语气。

说语言中有省略并不科学。人们就是这么说的,无所谓省略不省略。上边(1)、(2)去掉“是”以后,变成了名词谓语句,(3)变成了一般动词谓语句,“对我说的”做宾语。(4)、(5)变成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这些句子都独立存在,与“是”无干。

同样,“是”和“是……的”不省的句子也是大量存在的,也是合理的,而且富有强调意味。这是不是“是……的”句呢?否!我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是”字句。

顾名思义,“是”字句必得有“是”。“是”是什么词?动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王还教授在谈到《汉语课本》的修改意见时,第一条就是“‘是’明确为动词”,原《课本》“没有明确说‘是’是动词,‘是’后面的是宾语”。(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的)朱德熙教授更进一步指出:“‘是’后边的宾语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所举例中有:

5)这杯水是干净的。 6)这件毛衣是他自己织的。

他在下文的解释中,明确说:“5)6)的宾语是‘的’字结构。”

在讲述“由‘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一节时,朱先生所举例句中有:

电报是昨天发的。 是小王先跳下水去的。

请读者注意,这些常被作为“是……的”句的典型例句,朱先生是作为“是”字句处理的。

由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首先肯定“是”是动词,然后说到“是”的宾语部分可以是“名+的”(这本书是谁的),可以是“动/形+的”(这批货是新出厂的),可以是“小句+的”(这本书是他前年写的)。

既然大家都认为“是”是动词,“是”后的成分是宾语,宾语包括名、代,也包括名词性的成分“的”字结构(短语),怎么会又出现“两种句子”‘是……的”句(一)和句(二)呢?有这必要吗?

我们换个角度,从“的”字结构的构成和功能来看看。

什么是“的”字结构?本无须在此讨论,我们只引《实用语法》的有关部分。

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主谓短语等都可以加“的”构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字短语在句中可以充任主、宾语。

这段解释是正确的。可是在说明什么是“是……的”句时,作者又说“‘是……的’中间主要是动词、动词短语或以动词为谓语的主谓短语”。有意无意地甩掉了“的”而不说由这些词语构成的“的”字词组作宾语,好像前边说过的哪些词语可以构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可以充任主、宾语等,都白说了。还有一点,这里只强调动词是不全面的。名词、代词、形容词同样可以与“的”构成“的”字短语,充当“是”的宾语。如:

菊花是黄的。(形) 那本词典是我的。(代) 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的。(名)

简言之,名、代、形、动、形/动结构、主谓短语(小句)都可构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可充任主语、宾语。在“是”字句中,“是”后的“的”字短语都是宾语,不论它是由体词还是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没有必要把“的”字结构拆开,再把“的”字与“是”字连起来。否则,会搞得“是”是不是动词,它的宾语是什么,都成了问题。“的”字结构的完整性破坏了。“的”字结构充当宾语的资格也被取消了。本来就有点复杂的“是”字句,更复杂化了。

《实用语法》说:“谓语‘是……的’表示动作已在过去实现或完成,它要说明的重点并不是动作本身,而是与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如时间、处所、方式、条件、目的、对象或施事者等。”我们有必要对上述功能进行考察,不是考察它的有无,而是要看看这些功能是由谁体现的,是“的”字结构,还是“是……的”句式?我认为是前者。“是”起的是判断、强调作用。请看《实用语法》所列例句:

1)我是从农村来的。(处所)

2)那本教材是1958年编写的。(时间)

3)我对新事,是一点一点明白的。(方式)

4)老赵刚才那段话,好像就是对我说的。(对象)

5)这项工程是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完成的。(条件)

6)他就是为这个目的去的。(目的)

例1)所表示的处所,是“从农村来”的语义功能,表示“过去实现或完成”,是“的”的作用,与“是”无干。“是”的作用是判断、肯定(或否定)、强调。这种强调作用,并非只在“是……的”中才有,在“是我不好”这类句式中更明显。其余各句皆然。合理的解释应是:“是”字句中有一类,其宾语为“的”字短语。这类句子对其谓语部分具有已然、强调的功能。至于强调什么,那就不是它的事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实用语法》所划定的“‘是……的’句(一)、‘是……的’句(二)与‘是’+‘的’字短语的界限”是否真有道理。

1、遇到“的”前只有一个单个动词的句子,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果动词表示的是

一种原因,主语是这一原因产生的结果,一般是“是……的”句(一),因为“是”字句的谓语只表示分类,而不表示原因。(《实用语法》495页)

首先,说“是”字的谓语只表示分类,而“是……的”句表示原因,这种人为的规定是站不住脚的。朱德熙先生指出:“‘是’后边的宾语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如果按《实用语法》的说法,“是”字句的谓语只表示分类,那么,“是”后边的宾语只能是体词性的了。《实用语法》在这里说“‘是’字句的谓语只表示分类,而不表示原因”,但在同一本书的第二章第一节却说“用‘的’字短语作宾语,除表示归类外,有时还说明质料、来源、用途等等”,且例句中有“他来晚的原因是家里来客人了”。这说明“是”字句的谓语不只表分类,也可表原因。在该书的428页又写明“是”字句“表示说明、解释、有时有申辩的意味。‘是’的宾语多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充任。说明原因的:我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这里肯定,那里又否定,这有点矛盾。既然一般的宾语可以有“说明原因的”,“的”字短语作宾语怎么就不可以了呢?

其次,上文强调“单个动词”是没有意义的。“我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汉语”成立,“我是来学习的”也成立,二者都表示原因,怎么后者不是“是”字句了?作者还举一个例句:“白嫂子低下头来,这回不是生气,而是不好意思。”“是”后的宾语也是表示原因。如果把“这回不是生气”换成“这回不是气的”,同样表原因,怎么就不算“是”字句了呢?实在没有必要画地为牢。

2、如果“的”前是主谓短语,要看句子的逻辑重音在哪里。如果在主语上,大多数情况是强调施事者的“是……的”句(一);如果在动词上,则多半是“是”字句,例如:这本书是我买的,不是他买的。(《实用语法》495页)

这条标准太不可靠,也无道理。我们研究语法,要从语义、结构、语用三者综合分析,单从语义尚且不行,何况逻辑重音!

3、如果“的”前是不带其它成分的,单纯的动宾短语,而且“的”绝对个能移到宾语之前的,一定是“是”字句。因为“是……的”句(一)只有“的”在宾语之前这一种形式,绝不会有“的”在句尾的情况。(《实用语法》496页)

朱德熙先生在列举“是”字宾语时,正好包括“单纯的动宾短语”,而且把“的”移到宾语之前(不是“绝对不能”)。这些例句是:

是我开的灯。 是昨天发的电报。是瓦特发明的蒸气机。是用开水和的面。

此其一。其二,《实用语法》在第488页刚刚说过“如果‘是……的’中间的动词带宾语,这个宾语可以紧跟着动词,放在‘的’前;也可以放在‘的’后”,怎么又说“绝对不会有‘的’在句尾的情况”呢?这岂不自相矛盾!其三,“的”字前移,这本是“的”字短语自身的一个特点,“外语在外语学院学的”可以转换为“在外语学院学的外语”。既然“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的”字前移便不成问题。

4、看动词前有无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的状语。如果有,全句又是过去完成态,一般是“是……的”句(一),例加:①第一批出国留学生是昨天走的,第二批是今天走的。如果是将来时,或与将来时对比着用的,则一般是“是”字句。例如:②这批出国留学生是明天走的。(《实用语法》496页)

前边说过,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功能的是有关词语的语义功能,与“是……的”句无干,“是”只起肯定、强调作用。“过去完成态”是“的”功能之一,也与“是”无关。把“昨天走的”、“明天走的”、“15号出发的”这样结构相同、语义一致的句子分成两类,没有必要,也缺乏根据。

从以上几点看,《实用语法》对“是……的”句与“是”字的划界是站不住脚的。

一种句型的划定和确立,应该从语义、结构、语用三个方面综合观察,在理论上也应该是通的,系统的,不能前后矛盾,不能不顾语言实际,把已经固定化的结构随意拆开,拼成另一种结构。以《实用语法》为代表的“是……的”句论者正是破坏了“的”字结构的完整性,模糊了“是”的动词词性,重语义轻结构,使问题复杂化,实不可取。

“是……的”句并不存在,它们只不过是宾语为“的”字结构的“是”字句。这类“是”字句比一般“是”字句更富于肯定、强调的意味。如此而已。

我本人曾是“是……的”句论者。多年来无论是在汉语教师进修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都讲有“是……的”句。不仅如此,1989年还跑到夏威夷的“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上大讲特讲,结果也没讲清楚。现在想来,犹感赧然。因有前惑,始有今见,这倒也符合认识规律。

标签:;  ;  

是的,是的,是的质疑_谓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