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右英[1]2008年在《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自从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文学与时间的关系之后,时间的问题成为了文学家和理论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小说研究中,时间问题是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它是小说个体身份表达的最佳形式。正如柏拉图所言,任何文本都是一种理念的表述。俄国的巴赫金可以说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小说时间形式的人。匈牙利的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对小说形式的表述与巴赫金的小说形式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照应。特别是他们关于小说与史诗的形式区别以及二者所蕴涵的时间感受对人类心灵的影响的理解是相通的,都体现了心灵形式的时间意味。虽然在理论表述上,一个倾向于“逝者已矣”的怀旧情结,一个倾向于“向死而生”的未来图景。传统的小说阅读的方式往往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特征,如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作品内容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等,而这些外在形式特征是所有文本所共有的。而巴赫金却以他独特的“时空体”对小说进行一种新的阅读,显示了他独特的文学时间理念。论文着重研究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模式的意义。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叁部分。引言,概述了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研究出现的时代特征,他的“时空体”提出的思想渊源,“时空体”和体裁、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正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内容。巴赫金首先在体裁研究中构形小说的时空形式,把小说体裁溯源到古希腊,考察了不同时代艺术文本所体现的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变化。其后,巴赫金在经典作家个案分析中诠释小说时空形式的现代意义。他选择了叁个经典作家:拉伯雷、歌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他们的艺术文本的时空组织,体现了现代人对自我认同的危机意识,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正文第二部分,提出了巴赫金时空体的理论定位问题。一是小说性,在时间与空间研究中,巴赫金把时空体研究定位在小说体裁上。小说体裁代表着一种未完成性的成长图景,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自我革命力量和精神,巴赫金称之为小说性。二是时空体与人物形象观看距离的关系。从时空视角探讨人之存在是巴赫金一贯的立场。他的这种研究颠覆了传统的人物形象静止的时间形态,在流动的时间中考察人物。正文第叁部分,巴赫金时空体模式的意义和当代启示。在论述其意义方面,分为两个话题,一是独特的研究方法,历史史诗学的体裁研究意义,以小说这种永未完结的体裁特性来凸显人类对自我认识的逐渐深化。二是独特的研究视角,价值观照中的时空意识,凸显小说时空形式的现代意义。在论述其当代启示方面,巴赫金的时空体研究突破了“文学是时间艺术”的传统巢臼,在价值观照中赋予小说研究的空间化意义,并且已经作为一种理论范型克服着传统理论的危机。巴赫金的时空体研究,把时间和空间作为一种比喻意义的方法,在文学研究特别是小说的理论研究中具有一种开创性的革命意义。这种文学研究方式与欧洲后来文学理论的空间研究转向存在着相似的理念追求。他们的文学理论研究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意义纷繁的曼荼罗网。结语,从学理批评的角度认识巴赫金时空体研究的价值,以及其小说时间的空间形式研究所具有的理论范型意义。并且,以华莱士·马丁的文学批评地图比喻来看待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和应用价值。
孙鹏程[2]2007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时空体理论研究,对于深化巴赫金思想整体的认识,对于深化时空问题与文学类型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对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巴赫金时空体的理论渊源缺乏详细深入的探讨,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巴赫金理论文本特征入手,揭示出时空体理论整体逻辑构建和伏脉千里的运思理路。本论文以巴赫金思想发展为背景,广泛吸收解释学、症候阅读法以及深层历史阅读法等研究方法的优点,勾勒出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的整体逻辑建构和独特运思理路。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详细深入的论述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理论渊源。第二章主要揭示了1937—1938年《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的重要的历史类型学思想。第叁章主要从时空体概念变化的角度论述了巴赫金后期时空体理论的思路。第四章着重论述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较少被关注的作者时空体问题。第五章比较深入地论析巴赫金时空体的“文学类型·社会·人”的思想。
江珊[3]2003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米哈伊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是20世纪最杰出的俄罗斯思想家之一,其着述涵盖语言哲学、文艺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等诸多学科。其中,文艺学领域中的对话—复调理论、狂欢化诗学,标新立异,举世瞩目。时空体理论同样是巴赫金文艺观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此论述不多。而实际上,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内涵丰富,见识卓绝,自成体系,对文学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对今后文学艺术的时间和空间研究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论,介绍时空体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时空体理论研究所出现的“无人之境”的原因以及本文写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叁个小节。第一节,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揭示“时空体”一词的具体含义,介绍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研究脉络以及它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巴赫金对时间空间理论研究的发展。以文艺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理论为背景,旨在借助更为广阔的视野,比较、发现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中所独具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第叁节,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意义。分析时空体所具有的体裁界定、情节构建、刻画描绘和价值观照等方面的意义。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所具有的价值和贡献以及不足和缺陷。
孙鹏程, 孙良好[4]2009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的四条思路》文中提出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有四条思路,这四条思路分别以移植法、"结构主义"研究法、历史阶段发展法、解遮阅读法为基础来研究时空体理论。移植法大大开拓了时空体理论的应用范围,但由于其"浅层研究模式"而在深度上有所欠缺。"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阶段解读法较深入探索了时空体理论峡谷"地形",但其研究模式是基于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作为一个静态对象的基础上,其理论预设并不符合对象实际。解遮阅读法试图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解读,是一次走进时空体理论深处的尝试,但这种研究方法是否成立尚有待时间检验。
乔小玉[5]2008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与“人”的凸显》文中指出巴赫金是俄国二十世纪重要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艺学家之一。他的众多理论为后人所反复阐述和研究。但时空体理论和外位理论则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实际上,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是其众多理论话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时空体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时空体的类型和变体的描述,重新确认了人在时空中的位置,既认识到了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也意识到了人所处的“长远时间”,肯定了人在文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人是时空体中的叁大范畴(时、空、人)之一,人在时空体中与时空密不可分,并且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丰富着时空体。同样,时空体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人的形象的不断完善和成长。可以说,时空体就是一个坐标系,而人则是坐标系中的活动的点,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时空。并且,时空体作为一种理论建构,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现实的文化现象也具有启发的作用。对于时空体的重新解读,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巴赫金思想的丰富,也会重新定位时空体理论在其整个思想中的位置,重新寻找时空体中所要建构和描绘的真实的人的形象。
张素玫[6]2014年在《中国巴赫金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走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已有30年历程。经过了前期对复调小说、对话思想、狂欢化理论的研究热潮之后,新世纪以来的巴赫金研究深入拓展了小说时空体理论、外位性思想等原有话题,开辟了边缘思想、躯体观等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呈现出对巴赫金学说思想整体化、系统化的研究走向。本文将对这些新的研究成就做出论述评析。
薛亘华[7]2018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学术价值重议》文中研究表明时空体理论作为巴赫金思想遗产的一部分,被中外学界公认具有重要的体裁意义,然而其更多学术价值仍待进一步研究。在巴赫金整体思想中,时空体首先是理解巴赫金其它学术概念的入口,也是巴赫金时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话思想的践行,体现了巴赫金对人本身的关注。从巴赫金思想外部来看,时空体凭借其与文本生产语境的天然关联,成为后理论时代的参与者和预言者,它不仅具有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还预示了文学研究的伦理学转向。时空体概念虽已提出将近百年,在当下却仍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和跨学科的理论活力。
乔小玉[8]2018年在《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人”的形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是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中时空关系的文艺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时空理论。经过梳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的典型时空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宏观时空、微观时空以及文学作品时空。通过"人"的形象的分析,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展现其所要追寻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巴赫金对于"人"的关注以及对自由平等的独立精神的肯定,和对真实无伪生活状态的追求。
张仁竞[9]2018年在《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时空关系研究——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有四种时空体类型最具代表性,它们分别是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故乡时空体,以沈从文作品为代表的湘西时空体,以赵树理作品为代表的解放区时空体,以莫言作品为代表的高密时空体。时间在时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鲁迅的现实生活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对话,到沈从文的循环时间,再到赵树理的民间时间,最后到莫言的绵延时间,时间无一例外都是作品的主导。乡土时间的凝滞导致的焦虑、无助,使他们的小说有一种悲观的宿命色彩,也有一种企图把握时间的挫折感和面对时间的迷茫感。
周熠[10]2007年在《罗曼·罗兰小说的时空体》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研究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小说的时空体。全文以罗曼·罗兰主要的叁部小说《约翰·克利斯多夫》、《母与子》和《哥拉·布勒尼翁》为主体,以巴赫金关于小说研究的“时空体理论”为研究依据,进行文本分析,主要探讨时空体与小说主题、形式、内容、情节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整个框架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从总体上把握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此章简要介绍了对罗曼·罗兰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欧洲小说创作的时空背景和小说中时空意识的变化,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特点以及该理论对于研究主体的适应性。第二章是分析具体作家对罗曼·罗兰小说时空体表现的影响和他与同时代作家普鲁斯特的差异,以体现罗曼·罗兰小说时空体的继承性与特殊性。第叁、四章是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认识罗曼·罗兰小说的时空体表现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空象征、时空安排对情节的推动和时空的狂欢化特征。其中批判了罗曼·罗兰在《母与子》中过多地利用时空的偶然性来塑造情节。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D]. 田右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2].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 孙鹏程. 温州大学. 2007
[3].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 江珊. 西北大学. 2003
[4].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的四条思路[J]. 孙鹏程, 孙良好. 黑河学刊. 2009
[5].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与“人”的凸显[D]. 乔小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 中国巴赫金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走向[J]. 张素玫. 燕赵学术. 2014
[7].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学术价值重议[J]. 薛亘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8].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人”的形象分析[J]. 乔小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
[9].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时空关系研究——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中心的考察[J]. 张仁竞.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
[10]. 罗曼·罗兰小说的时空体[D]. 周熠. 苏州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