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论文_边绍明

西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本院妇产科就诊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150)及观察组(n=150),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分析组间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妇产科;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妇产科是不同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临床科室,其工作包括妇科及产科,共2部分,前者主要以月经类疾病、宫颈病变、阴道病变等疾病或病变相关护理工作为主,后者主要包括接生及助产等工作。妇产科病情发展较快,且急诊、夜诊所占比例较高,故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要求较高[1]。而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妇产科临床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以本院妇产科就诊的患者300例为观察对象,分析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的组间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300例,经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年龄20-55岁,年龄平均(35.20±5.95)岁;阴道分娩85例,剖宫产分娩44例,其他21例。观察组,年龄21-56岁,年龄平均(35.76±5.45)岁;阴道分娩80例,剖宫产分娩46例,其他24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家属均在本院经门诊、急诊或院内转科收治入院;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无恶性肿瘤;无血液系统疾病,无传染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涉及同一组护理人员,共43例,年龄27-49岁,年龄平均(33.41±3.95)岁;工作年限<3年者5例,3-8年者29例,>8年9例;中专及大专者26例,本科及以上者17例;所有护理人员均为本院正式职工,无进修护士及实习护生,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妇产科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常规妇产科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通过小组多次讨论,结合查阅的参考文献,制定并完善风险识别制度,规范并优化妇产科各项工作流程,调整妇产科各诊室、治疗室及产房等区域划分结果,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临床需求。(2)调整护理人员排班及薪资待遇,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科室内开展护理技术及人文素养相关专题报告或讲座,邀请副高以上级别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的礼仪教师、律师担任讲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及人文素养水平,且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制定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流程,并定期开展演练,提高熟练度;科室内采取一定措施,降低护理风险,比如科室内地面保持干燥、少障碍物,可降低患者发生跌扑风险,护理人员在产妇进入产房前,需与产妇本人、家属沟通过程中引入新型沟通模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提高产妇、家属对围产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提升其配合度。

1.5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组间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差异,干预前及干预后按照护理文书书写、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差错管理及上报、治疗仪器及药品、急诊抢救护理及配合进行统计,单项满分20分,计算总分,比较单项及总分数据差异;经护理管理小组定期及不定期评估,其中定期评估1次/月,取平均值,分数越高,提示护理服务质量越好。(2)组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差异,干预后按照护理缺陷、临床意外及护患纠纷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

1.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组间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差异

观察组干预前护理服务质量各项评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以急诊、夜诊居多,其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1)患者自身原因,比如就诊时插队、大声喧哗,携带的儿童在科室内随意跑动等,可通过优化护理流程、预先分诊等方式,减少孕产妇及其他患者的等候时间[3]。(2)由于妇产科工作量较大,因此需根据人流量,调整护理人员排班,降低护理人员心理倦怠发生风险,并保证在人流量高峰时间段,护理人力资源充足。(3)环境因素,科室内区域划分混乱,流程不合理,比如将就诊人群不分初诊或复诊等。(4)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有所不足,需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及科室内培训,且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了解其需求与论难,比如家庭困难者,申请适当补助等。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在常规妇产科护理方案中,加入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并完善风险识别制度,规范并优化妇产科各项工作流程、调整护理人员排班及薪资待遇,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室建设,制定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流程,并定期开展演练,同时引入新型沟通模式,提高沟通质量等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母婴健康,降低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简伟丽.妇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患者满意度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1548-1549,1565.

[2]蔡惠贞.产科门诊分诊风险识别和管理[J].医药导报,2017,36(z1):47-48.

[3]王艳芳.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2):1627-1629.

论文作者:边绍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论文_边绍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