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期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本文就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应用
环境工程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障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环境工程的概述
环境工程是一种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工程,其关键的核心就是解决污染问题,治理的范围主要有: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态废弃物的处理等内容。这些环境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不到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而且对周边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环境工程涉及到的研究技术相当广泛,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会涉及到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以及环境化学等学科,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环境工程,所以在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环节中一定要分析清楚相关问题,对症下药,不能盲目的采用传统模式下的治理方式。环境的污染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升高,不断的开发环境中的资源而引起的污染问题,自然生态环境一般都会有自理能力,但是当人类的活动范围与程度超过了环境所能自发恢复时,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环境污染问题就会显露出来。其中环境污染物的数量就是环境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环境质量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决定了环境容量的大小,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环境容量不断缩减,城市环境所能容纳的垃圾和污染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污染物的排量,从而造成了城市环境的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合理性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减少,然而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的分类处理依旧不能得到重视,尤其是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电池、化学合成剂等垃圾的处理,往往会与普通垃圾混装,如此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其二是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任意挤占绿化用地,甚至存在破坏植被、盗用公共设施的严重行为,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2.2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忽视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大限量,资源的短缺无法保证人口未来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城市的规划忽视了对城市景观格局的重塑,城市景观缺少整体优化及合理的功能分区,这样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有很多城市忽视了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构建,原有的富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街道与建筑,逐渐被着装统一的新形象所覆盖。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的,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3加强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措施
3.1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政策、制度等制定与落实,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给予生态城市建设足够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从而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与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与科学性的监督机制,使之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收集违规证据,勒令其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于影响恶劣的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障碍。
3.2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遴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3.3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思想,因此其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以实现思想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前提。从内涵本质上来看,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直接性向间接效果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模式实现由单一追求经济高效向经济高效协调生态环境发展的转变。反映到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该思想依旧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将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督促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的协调共存。
3.4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4小结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对环境污染治理、防治工程提供系统的参考依据。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到出现污染之后才进行治理。这就造成了环境保护的滞后性,进而增大了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急需针对环境工程面临的困境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袁晓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吉林水利,2015,01:8-10+14.
[2]许俊明.浅析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5:155.
[3]王竹,朱越安.揭示建设生态村、生态区、生态城市中的现代设计经验与生态建筑标准的相互关系[J].建筑与文化,2015,09:187-189.
[4]周铁军,王大川,熊健吾.形式、功能与认知:建筑绿化在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中的角色[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5,09:951-963.
[5]刘达,肖飞.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1:22-27.
论文作者:王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论文; 环境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城市居民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