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型”过程提高备课效率_化学方程式论文

用“三三式”流程提升备课效能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效能论文,三三论文,流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三三式”流程备课法,就是备课时要对“学情分析、授课内容、教学设计”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又将每个维度的“三个点”备精细、备到位。现以“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一、学情分析——起点、落点和制高点

课堂教学犹如打仗,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学情分析的结果,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理解教材内容的科学逻辑,把握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落点和制高点问题,做到起点不高、落点不低、制高点俯瞰全局,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起点”是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其起点是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学生如果没有了解化学反应的事实情况,就不能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果没有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就不能将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转化成化学方程式;如果没有掌握质量守恒定律,不知道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会改变,就不清楚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意义。

“落点”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师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成的目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其落点是对有关化学反应的现象、机理和实际运用进行解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制高点”是授课内容中统领整体的知识要点或学习方法。“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其制高点是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如果没有掌握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学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即使会算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让学生“熟记化学反应事实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让学生直接用背“英语字母”的方式记住化学方程式,这样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走进死胡同。这种读法不仅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缺乏科学性,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有很大一部分高一学生觉得化学难读,这与初中某些教师的化学用语教学不规范、不科学有相当大的关系。

二、授课内容——重点、难点和注意点

大多数教师对授课内容只有重点和难点分析,很少把注意点单列出来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来精心准备。我认为,授课内容中的注意点与重点、难点的分析同样重要。在备课中,充分准备了注意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意点贯彻到位。

“重点”是指学生在学习的重点内容或方法。“化学方程式”教学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配平方法和意义。这是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和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必经阶段。

“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感到困难的知识、原理或方法。“化学方程式”教学的难点是化学反应的事实、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化学方程式各物质间质量比的计算。学生之所以感觉难,是因为化学反应的事实是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记的,并没有什么妙招和捷径可言,在心理上有点排斥它;配平时不能改动物质的组成情况,只能改变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觉得太“死板”;化学方程式能反映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原因又是什么?一旦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这一重要意义,很多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无从着手。如在“2A+3B=C+2D”的反应中,已知6g的A与6g的B恰好完全反应,要计算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就会有很多学生被难倒。

“注意点”是指容易被学生误解或混淆的、需特别关注的知识或原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接受得快点和容易点,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配平时一般是从化学方程式中最复杂的那个化学式入手,再利用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来配平。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中,如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通过观察和比较就很容易将化学方程式配平。

2.配平时,只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改变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而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各原子之间的个数比关系,因为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3.要搞清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能反映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首先要搞清以下一些问题:分子的真实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原子的真实质量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一个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而碳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才能明白无疑地理解各物质的质量比是“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三、教学设计——亮点、拐点和兴奋点

课堂教学设计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授课内容,为学生科学探究、了解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架设的桥梁。要让这座“桥梁”发挥强大的辅助功能,在备课阶段,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逻辑顺序,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拐点和兴奋点,做到亮点明显、拐点流畅、兴奋点不断得到培育。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有高瞻远瞩的全局观念,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信心,使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逻辑,做到系统有序、脉络清晰。

“亮点”是指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能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设计。关于亮点的设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把是否新颖作为是不是亮点的唯一标准,任何教学设计,用的人多了也就不再是亮点了。我认为,亮点的设计在于因材施教,能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教学手段能不能成为一个亮点,关键是看能否在引导学生自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模型。在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化学反应事实→文字表达式→化学式代入→配平→注明反应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新颖别致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那当然更好。

“拐点”是指学生逻辑思维的转折点,或者是便于学生学习而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拐点是否流畅,就看学生的知识生成是否自然。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拐点: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那么,化学反应用什么形式来表示呢?仅仅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就够了吗?如果把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就直接写成“”,正确吗?还存在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在思考中知道:没有通电,水是不能分解的,应该注明反应的条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是不溶于水的气体,能从水中自动分离出来,应在的右边各加一个“↑”;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不相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将其配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原则——符合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兴奋点”是指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思维兴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游戏、设疑、互动探究和视频观察等手段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兴奋点:将一根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带拿在手里弯曲几下,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一类物质,能不能燃烧,然后让学生观察将其点燃所产生的现象,要求他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此时的学生可能还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没有助燃剂,可燃物就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引导他们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此时,教师还可以这样设问:“空气中有很多氮气,有同学写出这样一个化学方程式‘’,你认为对吗?如果有同学写出这样一个化学方程式‘’,对不对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严格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

如果教师严格按照“三三式”这样的步骤来操作,其备课就一定很有深度,一般都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有些教师的功利性太强,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彻底地改变,不列入中考的内容就不安排教学时间,纵然是学科内容的制高点也不例外,这是严重的误人子弟。那么,备课时是不是一定要将每一点都单列出来呢?有的时候可以灵活机动,因为在某些内容中有几个点会是重叠的。

标签:;  ;  ;  

用“三型”过程提高备课效率_化学方程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