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论文_谌孙贵

鼻内镜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论文_谌孙贵

谌孙贵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中医医院 湖南辰溪 419500)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临床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实施不同手术路径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4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3例患者实施常规的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B组24例患者实施增加实施尖牙窝路径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8.26%(P<0.05)。结论 相比常规单一手术路径的鼻内镜手术,临床应用双手术路径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实施治疗,其不仅可以更彻底的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同时也可较好的保留患者的上颌窦黏膜,因此其疗效更佳显著。

【关键词】上颌窦炎 真菌性 鼻内镜

【中图分类号】R7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73-02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1]。该种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真菌侵袭鼻腔、鼻窦后所引起的,是临床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往临床主要采取上颌窦的根治术对本病进行治疗,但由于此种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患者在术后会出现面部不适、进食障碍及上颌窦发育不良等现象,因此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形式,随着该术式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普及,现已成为了临床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术式。此次我院分别应用单纯鼻内镜及鼻内镜+尖牙窝两种手术路径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就两者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4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年龄由27岁至6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1.2岁;患者的病程由3个月至3年半不等,平均病程为1.7年。术前实施鼻内镜检查显示,其中16例为钩突肥大;10例患者为中鼻甲肥大;19例患者为中鼻道脓性分泌物;11例患者为鼻中膈偏曲;9例患者为中鼻道息肉样变;另有10例患者检查期间未见明显异常。行影像学CT检查时,全部患者的患侧上颌窦内均存在分布不均、形态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将入选的47例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2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手术方式

患者取半卧位于手术台上,应用1%肾上腺素+1%丁卡因对患者的鼻腔实施局部的侵润麻醉。首先对患者实施各类基本术式,如:对存在中鼻甲肥大的患者,则实施中鼻甲前端的切除手术;对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则实施矫正手术进行治疗等。之后对A组23例患者实施单纯的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现切除患者的钩突组织,以扩大上颌窦的窦口至1.5cm左右,对筛泡肥大者也应将筛泡部分切除,以免影响引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30°、70°鼻内镜下分别应用大小弯头对鼻窦腔内的分泌物及部分的息肉样变的黏膜进行切除,组织切除后应用5%的碳酸氢钠对患者的上颌窦腔进行3次的彻底清洗。给予B组24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尖牙窝手术路径进行治疗,应用直径为0.45cm的套管针于患者的尖牙窝处穿刺以直达上颌窦的窦腔内,置入0°、30°、70°鼻内镜,镜下对患者的窦腔仔细探查,并彻底清除患者窦腔内的真菌及病变黏膜,并注意对正常的黏膜进行保护。术闭对患者的鼻腔实施海绵的填塞,并实施为期一周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

1.3疗效评定

将经过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同时鼻内镜检查显示鼻窦口开放良好、鼻窦腔内黏膜上皮化且无脓性分泌物渗出的患者记为治愈;将经过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好转,同时鼻内镜检查显示鼻窦腔内黏膜有红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的患者记为有效;将经过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的,同时鼻内镜检查显示鼻窦口闭锁的患者记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5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8.26%(P<0.05),详见表1。

表1:表示A、B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情况[n(%)]

项目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2315(65.22)3(13.04)5(21.74)18(78.26)

B组2421(87.5)2(8.33)1(4.17)23(95.83)*

注:与A组患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上因真菌侵犯鼻腔、鼻窦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称为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上颌窦炎便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可以在正常机体的鼻腔、鼻窦内存在较长的时间而不造成患者出现任何的临床症状[2]。但是若机体出现了免疫力低下情况或有抗生素的长期服用史的患者,便会导致真菌发生继发性感染,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窦口、鼻腔的酸性、低氧环境也是导致真菌大量滋生、繁殖的有利环境。彻底的清除真菌团块、病变黏膜以及重新建立正常的鼻通道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以往的上颌窦根治术,该种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在术后患者容易出现面部的不适以及进食困难等情况,因此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鼻内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术式,该种手术自临床开展以来,因其具有低创伤、小切口、低出血量以及对鼻腔黏膜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现已替代了传统术式而成为了目前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主要术式[3]。鼻内镜手术的手术视野可以通过鼻内镜进行扩大,因此可以更加清晰的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鼻腔、鼻窦的正常解剖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因上颌窦特殊的解剖结构而导致不能对病变组织彻底的清除,尤其是对一些所谓的“死角”,这样便会造成术中清除不彻底,从而造成患者术后复发现象的产生[4]。此次我院对B组24例患者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尖牙窝路径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5.83%,显著的高于单纯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A组患者。此种手术增加了尖牙窝手术路径,因此可以将上颌窦更好的暴露,这就弥补了单纯鼻内镜手术视野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对真菌团块及病变黏膜的清除、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有学者研究显示[5],增加了尖牙窝手术路径的双路径鼻内镜手术,其可以作为上颌窦根治术的改良微创术式,因此传统上颌窦根治术的适应症同样可以作为增加了尖牙窝手术路径的双路径鼻内镜手术的适应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应用双手术路径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实施治疗,其不仅可以更彻底的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同时也可较好的保留患者的上颌窦黏膜,因此其疗效更佳显著。

参考文献

[1]吴元庆,邓毅,徐进敬.鼻腔鼻窦真菌球型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0,16(1):47-49.

[2]李厚恩,钱进,郭红光,等.鼻内镜在诊治鼻腔鼻窦真菌病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4):211-212.

[3]张庆泉,李新民,王强,等.鼻内镜下犬齿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21:38-42.

[4]张建耀,杨蓓蓓.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24):1134-1135.

[5]王红力,华正茂,黄立真,等.上颌窦双径路小视窗鼻内镜手术[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1):519-520.

论文作者:谌孙贵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7

标签:;  ;  ;  ;  ;  ;  ;  ;  

鼻内镜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论文_谌孙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