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5月17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与法学教研部、 科研处、四川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30多人,大家围绕其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研讨会发言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观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也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全球都在研究发展,捕捉发展的机会,解决发展的问题,寻找发展的对策。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后发展的中国更需要发展。中国必须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创造性地建构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卓有成效地进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

对于发展的理解,同志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处于“发达”、“发展中”和“不发达”地位的不同国家,对发展的追求有不同的目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与工业化上,进而把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加、日的水平作为奋斗的方向与目标,这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发展观。它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种发展观必然受到资源的限制;它忽视了社会的其它方面,产生了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不能真正消除贫困;不能保证人们真正得到幸福。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中国,在党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突出强调了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十分重视并妥善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提出了“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发展总要求,这是中央以往的中长期规划或建议中从来没有过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突破了经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这一狭隘的概念,扩大了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社会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协调和谐的发展过程。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原则是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社会运行的机制、方式、节奏、结果等等,必须符合人类现阶段的最高利益和今后的长远利益,必须有利于每一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

有的同志认为,“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低级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极结果。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主要出现过三种模式:(1)以英国、美国、 法国为代表的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原发式”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原发式”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样板可资借鉴,一切都凭社会自然地演进,人们不清楚历史演进的总结局。(2)以日本、 韩国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后发式”资本主义国家。“后发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原发式”国家作样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结局,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原发式”国家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3 )目前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模式,称为“新发式”。这种模式既有“原发式”国家的现状作样子,又有“后发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所以“新发式”国家采取向现代化过渡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模式至今还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成功模式。我国属于“新发式”国家。我们在政治体制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物质文明领域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学习和吸收已有的工业文明的各项成果;在精神文明领域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相结合,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培养整个民族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由于所有“新发式”国家变革的直接推动力量是国家政权,所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搞好自身建设,清除腐败,勤政廉政,使我国的现代化始终有强大的动力源泉。如果我们的现代化成功了,我们就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型模式。

三、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与会同志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战略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协调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克服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猖獗,各种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生活上的高消费,挥霍铺张,价值观念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等。

也有的同志认为,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实现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现代化。为此,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调控体系,创造有利于市场规律充分实现的政治调控体系;改革政治权力运行机制,抑制和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在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各级掌权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坚持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同时,不能把讲政治泛化。

还有的同志认为,要实现中国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位”问题应解决。根据党的十二大报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应定位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只有这样,明确了精神文明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目的,相应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明确了,它不仅仅是作为“手段”来对物质文明建设起保证作用,它本身就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目的。精神文明的战略布局应以“一个根本指针,四项基本任务”来概括。即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在于:(1)要讲政治, 自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2)突出教育, 狠抓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3)统筹规划,辩证地处理好“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要立法,不能靠软约束,搞“劝善”,要有“硬约束”,不仅要对“硬件”设施加大投入,而且更重要的还应有法律和制度的惩办。(4)重在建设,充分依靠和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实践活动。(5)抓住关键,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在各方面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群众就会跟着学,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一定大有希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上新台阶。总之,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就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