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的“无为而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何“无为而教”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两岸四地”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听到有位台湾的语文专家讲到,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取消导语这一环节。当时甚为震惊。笔者在学生时代就曾迷醉于教师课前各式各样的导语设计;成为语文老师之后,也曾经为设计一个绝妙的导语而冥思苦想,甚至觉得缺少了导语环节,语文课不算完美。但回校之后,静下心来久久思索这个问题,不免感悟良多。
所谓导语,即课堂导入之语,运用具体的情境或故事等各种手法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它是师生间建立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也的确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仔细想想,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语无形之中加上了老师的主观色彩,在学生未接触文本之前,给学生许多文本以外的信息,使学生少了许多的情感体验。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语教学是老师的“有为而教”,无意中已经加入了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给了学生某种思维的限制,反而使得学生“学而少为”或“学而无为”了。
细观现行的语文教学,该取消的、该颠覆的也许远不止导语。记得前几年非常流行目标学习法,在上课之前把自己上课的几个教学目标分列在小黑板或幻灯片上,让学生事先知道这堂课要知道什么,甚至学了这篇课文达到某种情感体验也分列在上。这样做大大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与情感体验。这是有违语文教学初衷的。
尤其是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之下,语文学习带上了功利性,语文学科更是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学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所以他们的学习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后“无疾而终”。学生要么以为自己已经达到目的而安于现状,要么学习不成功,感觉学习无味而心灰意冷。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所以面临中考,很多学生便牺牲语文学科的时间,专攻数理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是学生不重视语文,还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为了抢占时间,很多语文老师采用的是下课发练习,上课讲练习的方法。在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无从下手,甚至简单地认为,语文学科与理科学习无异,将时间花在大量的题海战术上。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语文学科成绩优异、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语文才子”,试问他们中间有几个是光凭45分钟的语文课认真听课而成功的?谁都知道,他们的工夫在“课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向这些工夫在“课外”的学生讨教一、二学法。他们在课外仅凭兴趣无为而学,有此佳绩,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从而达到“无为而教”呢?
二、何谓“无为而教”
谈到“无为而教”,首先得提道家创始人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出来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该遵循道的规律。道以自然为本,对待事物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规律状态中,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再来看看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说,“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此外,《新课程标准》又将语文学习定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发展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语文课更不能将老师的情感体验强加于学生,将他们塑造成同一个自我。相当多空洞、枯燥的说教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我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语文教育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的事情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遵循规律,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规律,针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作违背教学目的、教学规律的事,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符合本性的行为。所谓“无为而教”正是指这样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主张教学要回归自然、合符本性而非功利性;主张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而非主观意志;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要包办替代,减少干预和限制。具体地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无为而教是一种没有心理压力、带有欣赏心理或愉悦心情的学习活动;无为而教是一种没有显性学习任务或短期应试目标的学习活动;无为而教是一种内容无限开放,语文即生活的开放式学习活动;无为而教是一种学生主体自由支配、教师是资源式的学习活动;无为而教是一种注重长期效益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笔者认为语文老师“无为而教”,学生方能“学而有为”。
三、如何“无为而教”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行“无为而教”呢?
首先得明确道家“无为而治”中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无为而教”中的“无为”也绝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不妄为。无为的结果是“荒草满园”,妄为的结果也只能是“拔苗助长”,最终“自取其败”。
怎样的行为又称为语文教育的妄为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不妄为呢?这无疑给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开放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课外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还要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巩固他们的所学。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它只是我们教学生的“材料”,并非我们教学的“内容”,任何教材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文老师过度拘泥于教材讲读与自读之分,或者过于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就是一种“妄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习的内容取之不尽。作为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将视线转到课外,而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参,更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尽可能多地将美文带入课堂,让学生尽情欣赏。很多语文老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这方面已经有所重视,但还应该加大力度。有时候甚至可以将触角引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尽可能多地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
笔者曾经很成功地作过一个案例。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鉴于词可以吟唱的特点,加上很多的流行歌手也曾经用流行音乐唱过这词,所以让学生找了很多用流行音乐演唱的词和诗,并讨论了音乐与歌词的是否合拍。因为很多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感兴趣,讨论很激烈。甚至有学生提出分析一下流行歌曲的歌词,总结出了流行音乐中好歌词和差歌词的标准。
学生不是都喜欢周杰伦吗?既然说到了流行音乐,那就索性放开胆子,一方面让学生去收集周杰伦的资料,了解一个艺人成功的不易,了解周杰伦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另一方面让他们去阅读方文山的歌词,品味他的歌词到底好在哪里。效果可以说是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知道了周杰伦成功背后的辛酸,知道了周杰伦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知道了他的坚持,他的敬业,他的孝顺;他们品味到了方文山歌词中的“中国风”(即民族元素),品味到了歌词中个性的呐喊,品味到了歌词贯穿始终的押韵,甚至谈到了其中的“蒙太奇”手法。而这周交上来的随笔,质量更是前所未有的好。
所以语文学科决不是孤立的,它的外延很大,我们老师应该少拘泥于课本与教参,将语文的空间无限地扩大。
2.开放教学空间
在课堂组织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景,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
在课堂上,不必追求“老师讲、学生记”的固定形式,更不必让每个学生正襟危坐。有时候可以将课堂布置成辩论场地,有时候可以将课堂布置成学术讨论地,有时候甚至可以布置成舞台。有时候可以将网络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网上“冲浪”。很多时候教师无须多说,只需要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园地即可。
有时候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特别应该巧妙地运用地方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候很多文人不是在游历了很多的名山大川后,写出不朽之作吗?我们现在没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游历名山大川,但完全可以运用好我们的本土资源。杭州不仅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还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是生活品质之城。这般丰富的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浪费?
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心灵去体会、去感悟,这是狭窄的课堂空间学习无法达成的。
3.少言教,多身教
说到“身教”,笔者想起了自己前些年的一个班级管理的案例: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对学生的常规管理比较严格,班规中有一条是关于迟到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上学、上课,若有迟到行为,一分钟则罚写500字的检讨,按时类推。因为处罚较重,班级的出勤情况一直很好。有一天语文早读课,因为前一天准备好的资料一时找不到,我迟了两分钟进教室,当时也并未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可就当学生静下来准备听我布置早读任务时,班级一名调皮而胆大的男生嘴里嘟囔了一句:“老师迟到了两分钟!”声音虽不响,但却足以让全班学生听到。怎么办?一阵脸红之后,我迅速做出反应:老师迟到了,也应该和学生一样写检讨。就在当天中午,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完成了1000字的检讨。当读完最后一个字时,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尽管这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但却足以证明教师身教的重要性。管理上如此,教学上也是如此。有人做过统计,对于很多人而言,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对其影响是最大的。语文老师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更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语文老师的身教便可以称之为“无为而教”,这远比言教重千倍。有位朋友写有一手好字,问其原因,她言是小学语文老师一手很好的粉笔字给她终生的影响。身教的作用相当于春风雨露,“润物细无声”。语文老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优劣,也关系到语文改革的成败。作为现代的语文老师还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的融合,掌握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和艺术等其余专业知识。成为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欣赏的语文老师,以你个人的魅力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远比发练习要有效得多。
4.少说教,多倾听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是绝对的权威。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就规定了教师的这么一个地位。学生很难在教育的意义上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灌输的、被管教的、被批评的、被指导的。教育过程是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求得功利目标的过程。所谓受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怎样接受压抑、怎样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强制。
语文学科固有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很难被灌输的。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是设置一个平等的、自由的人文环境。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情境的浸润作用,主张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教学。面对一篇篇美文,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沉浸其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记得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当学生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后,根据资料中关于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得出结论——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作者陶渊明的自画像。学生中有人提到了陶的隐居,于是笔者请学生谈谈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当时也是随意而问,预计学生最多说个一两句,走个过场也就算了,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陶渊明太消极了,他的隐居是一种逃避。
生:我倒不这么看,他隐居不是消极的表现,因为他厌恶官场。
生:就是,陶渊明不是消极的人,他在《挽歌诗》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个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消极的人呢?
生:既然连死都不怕,那为什么还要避世?他应该出来为国家出一份力。
(听到这,笔者已经很惊讶了,在一愣之后,用微笑鼓励他们继续)
生:我反对,他当时只一个官职卑微的县令,怎么斗得过那些权贵呢?怎么能力挽狂澜呢?
生:但是你至少可以改变一些,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一生马上站起来,显得有点激动。)
生:他是改变过了呀。他不是曾经“猛志逸四海”吗?但官场太黑暗了,世俗太虚伪了,他只好隐居。
生:我赞同这种说法,陶渊明曾为官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选择隐居,是表明他与上层统治阶级的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怎能说它是消极的呢?
(有人给掌声,表示赞同。)
生:是啊,陶渊明说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然不能兼济天下,就选择独善其身吧。
生:我反对,如果人人都这样消极避世,躲进深山老林,那么国家怎么发展?
生:就是,鲁迅先生不也生活在乱世吗?他应该像鲁迅一样,把笔当作战斗的武器。
……
这堂课让笔者意识到,学生资源其实是很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的感受,假如我们教师能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学会倾听,很多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久而久之,一旦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愉悦感,那语文课也就精彩纷呈了。
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勿说教,多倾听,利用间接的教育手段,有意无意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近几学期,笔者一直在尝试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课堂上讨论解决。尽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还存在牵强、幼稚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有几个学生对这个文本很熟悉,分析的时候头头是道,无形中更是在学生中间树立了榜样,这难道不比教师一味分析课文更佳吗?教师应该以倾听者的身份在学生中,作为朋友,让学生面对自己时候能畅所欲言。
5.少分析,多体验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的主体的学生,由于认识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存在着差异。这要求老师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多元化。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教师不能把它当成永恒的真理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圆圈,孩子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张口、一块饼、一个球,甚至是妈妈含泪的眼睛,人类生存的地球,老驴拉的磨盘和它留下的足印……如果他们的头脑里只剩下数字“零”和字母“O”,学生还有什么想象力、创造力可言?要想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试看今日的语文教学,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尤其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常局限在现成“条条”。这不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妄为”吗?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与语言对象发生共鸣,采取看似“无为”实则潜移默化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教学中,该少讲解,多给学生阅读的机会。对于文章,不朗读不能赏其美,不朗读不能感其情,不朗读不能会其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朗读文章。即使碰到生词、难字,学生一时不能解决的,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总之,语文教学的成功标准在于:让学生自觉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教育意识是在“有”和“无”之间转化的,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的前提下,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不教而教”。语文教育应该确立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语文教育决不是短时间的行为。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培养的是在没有老师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该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无为而学”是人类求知的真谛,而语文教师“无为而教”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