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元理论概念对管理哲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尔论文,启示论文,哲学论文,概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1)01-0132-04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些理论的伟大作用是跨越学科领域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就是其中之一。哥德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1952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授予哥德尔荣誉理学学位时,称他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数学真理的发现者”。今天,当我们立足现实反观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时,惊讶地感到,哥德尔的一些思想对社会运行、企业管理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哥德尔的元理论思想,让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一个系统(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可能是一个体制,可能是一个企业,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高峰时,它自己很难证明它自己的一致性和完全性(即真理性),证明它真理性的那个东西一定是这个系统之外的某个理论和评价系统!这是一条公理了!这种状态,用一句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自己管不了自己!那究竟怎样解决“谁来管我?!我又该去管谁?!”这个千年纠缠不清的问题呢?哥德尔的元理论极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鲜明的管理理念。
一、什么是哥德尔的元理论
元理论的概念是哥德尔第一不完全性定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不完全性定律:一个理论如果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就是说它的技术层面上是没有问题的——第一能表达清楚,第二能演绎到某种极致,那么,只要它不会证明自相矛盾的结果,它不会证明正好相反的两个真理,则必然存在某种真理是无法证明的!即,如果一个科学的体系,当中间不存在自相矛盾(这是一个最起码的状态),那么,在体系当中必然有某种真理是这个系统自己证明不了的。
那么,这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又靠什么去证明呢?按照哥德尔第二不完全性定理(算术形式系统(以及一切不弱于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如果是一致的,则这种一致性在系统内是不可证的)。这样的系统的一致性,即不矛盾性的证明,不可能在本系统内完成,要完成这样的证明,必须使用(至少在某些方面)比本系统更强、更复杂些的工具才有可能。这个工具就是元理论。
“元”的英文词根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这源于“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词,它一般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构成一个新名词(如元数学、元教育学、元艺术等),元理论意味着一种比对象理论(如数学、教育学、艺术等)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它的目标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对象理论)是否有元逻辑性质,即可靠性、一致性、完全性、可判定性和独立性。元理论必须比对象理论丰富。一般地,一个对象理论不能同时成为自己的元理论。
元理论孕育于20世纪,兴盛于近几十年。它体现了整个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无论结局怎样,元理论最终将使学科正视自己,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或是重新寻找今后的道路。它是一种超越的视界。“超越”意味着更高一个层次的研究,是对整个学科理论作整体性的反思,它区别于对某一具体理论的反思。
科学元理论的前提:对象理论的足够严格(即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比如说,逻辑学的一致性和完全性是靠数理逻辑来证明,但是数理逻辑靠谁来证明呢?现在还找不到,它只作为逻辑的元理论而存在。“这句话是错的”成为任何一个理论基石的自我感叹。人们依靠数理逻辑这个元理论发现这个逻辑学是一门既一致又完全的学科,它是一个很完美的学科,它的完美性表现在:第一,在这个逻辑学内部所有的命题都不会矛盾,协调一致;第二,它所涉及到的问题,它都能证明。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理论体系呀!逻辑学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家园!然后,人们又开始想,能不能再找出一门学科,它也能像逻辑学这样具有完全性和一致性呢?于是,人们选择了数学,因为数学很精致,也很自洽。人们开始证明数学的一致性和完全性,最后发现,数学虽然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的,即有些东西是证明不了的。比如,作为人类智慧杰作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自然式算术,其作为科学理论的合法性变得十分可疑,因为数学家们突然意识到:第一点,欧几里德几何和自然数学和自然算术的互为一致性没有得到证明;第二点,这种一致性必须得到证明,否则人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几何和算术。人们后来经过证明,发现它还真是有问题。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公理:过一条直线外的一点只能做一条平行线;再比如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实际在一个球面上,如果是在另外一个曲度空间当中,这些欧几里德几何都会变的。比如在一个皮球上画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角的和会大于180的。就是说如果环境变了,它就会进入非几何的领域。
哥德尔定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它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多么应当引起重视的亮点啊!一个科学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客观规律的同时严格地自我审视,原来竟是如此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即使如数学、物理、化学在研究客观规律这些所谓的对象时,也要自我审视,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资格作为对象理论。我们自己认为是公理性的东西究竟真的是不是公理?哥德尔告诉我们:严格的自我审视原来竟是如此至关重要!
二、用哥德尔元理论思想对企业管理中思考能力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就是用一个自认为是公理性的东西,去处理眼前的事情,处理完了以后又得出了一个新的经验,然后又用它去处理另外的事情,最后就可能越走越偏了。为什么会越走越偏呢?因为这些经验没有一种自觉的纠偏的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即使有机会纠偏,但总会有一丝偏差,总不像逻辑推导那样严丝合缝。日积月累,这个直觉或经验就会积劳成疾,难免积重难返。其实,人们是不能一直往前走的,这是人类生活发展的一种规律性,它应当是一种回归,是不断的向对立面回归。而现在我们只是在往前行,我们越走得远,就越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时间久了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就像西方的谚语所说:我们现在已经出发得太久了,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审视当今企业管理的许多方法,会更深地理解先人的这种感叹和无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使用一种管理工具和技巧,很少研究方法背后的原理,更不用说原理内部的道理了。比如,一个公司准备通过放假的方法进行裁员,这个方法无疑是很有效的。作为研究者,我们就要去考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它一定有相关的心理学依据,比如考虑到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春节是一个独特的时间阶段,在这个时间阶段采取一些行动大家都可以接受,如果过了这个时机,可能裁员的阻力会更大一些。企业管理者的所有管理行为和管理方法一定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的一种推导,现在要确定的问题就是我们进行推导的依据是什么。当我们把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具体的行为的时候,作为结果的行为与作为原因的理论之间一定会有偏差,比如在一个量上或者一个数值上会有一定的增加,而在其精神实质上却有所失真。既然有增加和失真的过程,那么,这种差别必须要得到及时的纠正。如果我们不经过偏差修正的话,这种偏差的东西会随意地加到我们原先的、处理它的理论体系中,有时是一种丰富,有时可能是一种杂质。某种理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时间长了,要么产生一种疲劳,要么造成一种磨损,要么形成一种变质,到最后我们以为我们用了原来的工具,其实原来的工具已经发生变化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所以,人在经验方面更容易犯错误,经验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会加入杂质,最后使一个很纯粹、很有效的经验就变成了一个加入了很多的杂质的、修正甚至变异的经验,这岂不是很危险吗?因此,自我审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定要求我们经常回到原来出发的那个地方,就像斧子一样,经常磨一磨。我们要过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然后再读一下历史性的东西,看看我们现在用的工具和方法是怎么起源的。现在这样的一个变化,是它自己本身的一种进化,还是一种变形?
三、企业管理是在某个元理论照耀下的主动对照和调试的过程
其实,人们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向对立面行进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国家在前30年注重一个叫GDP的东西,但很快出现了马克思描述的现象:“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现在人们又开始注重精神方面,可能再过几十年后,人们又会重视物质方面,当然这个物质方面可能不是单纯是一个钱的概念,可能是寻找一种构建某种精神体系的物质体系的问题,它一定是向对立面来转化,转化过来再转化过去,螺旋形向上发展,而不是一直往前。如同一个人的发展,他必须经常回归自己,要经常回到自己的原点,准确地说,是回到自己原点的上方,去看一看自己曾经是从哪里过来的。哥德尔元理论思想的另一个启迪是:既然一个系统需要一个元理论才能证明这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那么,换个角度来想,就是这个系统内部的东西是要靠系统之外的东西去证明。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对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运行中的功能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管理者的作用就等于下级系统的某种意义上的“元理论”。即如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当然,这是有条件的。第一点,该系统本身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它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然后再往前行时自己可能就无法证明、无力观测或者认识相关对象了,此时,上级管理者作为“元理论”在这个位置上出现,从而使整个系统再次运转起来,获得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和方向。如果自己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完善,“元理论”的作用也许就不会显现出它本原或天性的作用,虽然也会有作用,但这个“元理论”就有些可惜了。另外还有一点,元理论必须是更高层的一个理论,它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更高的境界上去审视同一件事情。“一个新的起点,把自己从种种因为身在其中而无从辨析的理论纷争中解决出来。”
明白这一点意义有两点:第一点,对于一个系统内部而言,必须自己要努力往前发展,自己要“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这就需要有漫长的路要走的,当你知道自己还有不完全性,具有不一致性,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人会安静许多了。如果把企业管理系统比作一个人,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一些:为什么说某个人是好人,或是个很伟大的人?也可以用这个理论去理解:好人就是有一致性的人格(有些类似康德的道德的实践理性)。其实我们扪心自问,可以找出许多自身的内在矛盾,而且这些矛盾都是真实的。有的事情,我们真的是打心眼儿里反对,这个自己心里很清楚,如果有人去做这件事情,我们肯定对他很鄙视,甚至不再理他;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做得津津有味。这两种心情和两种看法都是真实的,这就是人的一种不一致性甚至是自相矛盾性。一个人的发展至少是一致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说,每个人都不要太得意了,因为你首先还不是一个科学形态的东西,还处于自我混乱之中,那么,它的现实意义就是任何人都有许多许多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东西;反过来讲,就是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做别人的“元理论”,你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但另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别人的评判,因为你自己认识不到你自己,所以对于自己来讲,你不要去评判别人,你又必须要求别人的评判,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进步。
第二点,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需要领导的一种作用,领导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元理论”。为什么领导不具备元理论的那种最精准、最本质的一种特质,但他还能起到某种意义上的元理论的作用呢?因为一个系统的发展,它必须依靠从外界的角度进行审视,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比如,聘用独立董事的做法,就是人们在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运用元理论的一个案例。其实,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它的直接表述是:如果一个人和某系统内部的利益、人际关系及各方面的东西都无关的时候,才可能得出一个系统内部的资源得不出的结论!然后再结合自己得出的结论,就会形成以后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科学的结论。
四、元理论对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意义
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再借助于各方面资源(比如康德的力量、德鲁克的力量、孔子的力量),同时一定要选一个我们自己认同的高尚理论和物化后的目标,这个目标可称之为元目标,这也是一种“元理论”的概念。这个东西一定是物质层面之外的东西,就是精神层面。
这个高尚理论的物化目标现在能想到的一个表述就是帮助别人。什么叫帮助别人呢?就是为别人提供便利,方便别人。比如,有这样一个公司,它提供的是一种护理服务,帮助弱者,帮助那些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我们做这样的事首先不能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考虑这些人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向他们提供帮助。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提供帮助肯定要消耗我们的资源,而且我们也要从提供帮助当中去拿到我们生存、发展下去的回报,这个回报本应该是被帮助者的一种主动回报,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和社会素质还不具备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去收费,这时,终极目标就体现为一种商业目标了。下一步工作就是怎样制定并实现这个目标。人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那么,人有人的系统,目标也会有目标的系统,同样,产品有产品的系统。即在这个市场上有目标群体,有商品群体,有制度群体,等等。他们可能有很多的层次,比如在一个群体之间,个人和个人有平等的,也有高低的。整个人类社会就是由这样的或那样的许多群体或者叫做集合体组成的。既然每个群体都是相互作用的,首先要考虑我们这个战略目标在整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当中的位置。那么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上海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这个银发行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社保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个县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再涉及到每一个个人,他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涉及到一个养老院,它的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当我们去确定我们的战略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去考虑这个战略目标和别的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纯粹的单独的战略目标,就如同没有纯粹的个体一样。除此以外,还要考虑战略目标与别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这个集合和别的集合间的关系。上述所有层次目标的制定;一定是在“元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是对“元目标”的逐层分解和具体化。没有元目标,以后的工作很可能就是一种无用功。而这个元目标就是对“元理论”的物化和体现,当然目标很可能只是“元理论”的体现之一。
元理论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出现,使制定企业战略的风险性降低了许多,也使企业战略的有效性提高了许多,更使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安心了许多!元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企业的“上帝”,使企业有了一个归宿。
美国的管理哲学家福利特认为,在世界上,没有社会,也没有个人,只有群体,只有这个群体的概念。什么叫做群体?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集合。所以,当我们考虑一个事情的时候,要放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背景条件下去考虑。没有单独的个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评价一个人一定是放在一个群体的背景中去评价。我们在探讨人的时候,需要在“关系”当中去探讨人在某一时空中的状态。因为他们有相互的关系,所以,这样一个群体里面所有的成员具有某种意义的一致性。对于这样的群体,也有一个由谁来证明其一致性或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群体管理系统里,至少是最顶端的真理(比如,企业文化背后的“假设”),群体自身是无法证明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这个系统以外的“元理论”来证明,那元理论又靠谁来证明?元理论自己无法证明自己,所以说,目前的民主制也许是最好的管理制度。人们找不到元理论,就互为元理论,这种相互观照形式的“互为元理论”,虽然达不到元理论之实质,但是有元理论之形式,而有这一点形式就会使人们之间形成彼此的参考系,就会比自己独自前行要安全和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