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科技的哲学要求_全球化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科技的哲学要求_全球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笔谈——来自科学技术的哲学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科学技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②。在他们的有关探讨中,分别研究了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哲学,特别关注了科学技术、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出现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新发展和物理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更加显著,推动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较长时期的持续的发展和繁荣,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但是同时却存在着关于资源、污染与环境的“全球问题”以及南北差距悬殊、贫富鸿沟扩大等诸多不和谐。

科学技术扩展了人的视野,革新了宇宙观和世界观

20世纪之初出现了持续30年之久的物理学革命,取得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理论成果,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视野从传统的低速物质运动领域扩展到高速运动领域,从宏观世界扩展到宇观世界,并深入到微观世界。在相对论中,时空成为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与运动结成了紧密的关系。通过量子力学,使人们认识到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微观世界的概率统计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粒子物理学,产生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夸克理论,推进了物质的“可分性”研究。在关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方面的进展,人们逐步瞻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的实现问题,宇宙的有限和无限问题、关于暗物质或者暗能量的问题都受到反复的探讨。最新的研究进展认为,宇宙中普通物质仅有4%,暗物质占23%,而最多的是暗能量,占73%。这些新发现和新探索,需要哲学的思考:物质、反物质、暗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能量与暗能量的关系又是怎样?如何在新发现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宇宙无限与有限的问题?

在物理学革命的推动下,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都取得了革命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使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了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导致横断学科——系统科学的建立。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它着重于整体,侧重于事物中的联系和交互作用,以及注重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联;复杂性自组织理论的产生,把人们关于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推向系统演化的组织条件、演化途径、演化动力和机制等;另外,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范畴,如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平衡与非平衡、组织与涌现、简单性与复杂性、(宏观)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等等,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发展观。

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生物学的探索、生物基因组学的创立,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50年代发现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实现了人工合成蛋白质;70年代提出了生命起源新理论,实现了人工合成核酸;80年代,展开生物工程研究;90年代,克隆大型哺乳动物成功,展开了人体基因工程,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初步计划。目前,国际人类蛋白质研究正在展开,克隆技术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是否可以进行人类生命的克隆以及能否进行有关的研究,直接关联着生命特别是人这种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存在和形象等等,要求哲学作出深沉的回应。

信息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信息时代,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有别于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成为一种报酬递增的经济;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一新型社会中,社会将成为“多细胞的生命体”网络,互联网就是这个超级生命体的神经。数字化生存、虚拟生存、新型人际关系正在形成,现实世界的人的存在和生活、社会的发展和演化,都需要新的哲学思考。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③,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④。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不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得到加强,而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为生产和市场的先导。科学发现日益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进一步向“科学—技术—生产—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国家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科学技术业。

一大批在最新现代科学成果基础上的高技术的相继崛起,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群落,把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加速推向知识社会。“知识产业”、“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等惊世骇俗学说的问世,向人们表达了这样的信息: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社会已经来临。

经济计量学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当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的测算认为,美国1909-1948年间人均资本增长对人均产出增长的贡献仅为12.5%,其余都可归结为广义的“技术进步”的结果。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和土地对1948-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5%、19%和0,三项共计34%。剩余的66%则归功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其中教育为19%、知识进步为47%。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人们达成的比较共识的结果是:20世纪之初为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

走向知识社会,社会物质生产的要素发生着重大变化,生产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表明人离开天然的自在的狭义自然就越远,因而社会的人工的自然即广义自然的生成便越来越重要。正是借助和依赖科学技术,人们才可能更深入更积极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换言之,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倚重知本而不是物本,逐渐地远离物本,不断地深入知本,从而人在人和自然的交互作用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在网络时代的赛博空间、虚拟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人们的社会实践,由直接地倚重自然资本,到越来越倚重知识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须直面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科学技术推动了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和面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术语,但早就洞察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他们已经指出: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资产阶级通过廉价商品的输出,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⑤。

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借助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提供的信息、交通等便利条件,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产生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而技术输出(主要表现为技术贸易)代替了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带来的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必然会对国际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全球化同时也是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推动的结果。污染、资源、温室效应等等问题,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这是单独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例如,各国生物学家对于人类遗传基因问题的研究,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作出的努力,等等,体现了这种全球问题推动着的全球化。

在科学技术全球化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任何个人、企业或者单个国家,都不可能垄断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不得不通过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来增加本国的科学知识储备,促进本国的技术创新。当代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技术创新链条在全球的延伸,已超越各国间有形边界的限制,以至于带来了科技问题、科技活动、科技体制以及科技影响的全球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势不可挡。全球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主要受益者也是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平等竞争的旗号下,利用科学技术和知识优势以及雄厚的资本优势,推行有利于自己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会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进步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全球化并非只是带来福音,发达与欠发达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随着全球化而减少,反而甚至有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此带来反全球化浪潮的此起彼伏。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并存、经济全球化之中同时存在着文化的多元化等等。这一切,要求人们必须以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及其市场、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文化建设等等一系列涉及社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这些都既充满着挑战,也充满着机遇。

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全新阶段,走向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中有了人,人和自然之间就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关系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局部的、浅层的现象关系,还不至于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由局部走向全面、由浅层走向深层,由现象走向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变化,即发生着由局部走向全面,由浅层走向深层、由现象走向本质的变迁。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科学技术,以及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等,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活动的空间,也就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正是在这个借助科学技术而展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人类对自身力量的滥用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滥用,给有着如此灿烂生命的蓝色星球到处以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战争和毁灭性武器,如此等等,以至于威胁到人类的未来前途。

如此之多的问题,促使人类猛醒。美国女科学家卡逊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弄清了DDT的后果,以《寂静的春天》告诫了世人;世界环发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信念。绿色运动组织、和平运动蓬勃兴起。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反思那种只知索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那种以“人定胜天”思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观。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求相应的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观。无论如何,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她与其他物种不同的只是她具有自觉的意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两分还会继续存在吗?如果仍然存在,是在何种意义上的继续存在?在我们看来,无论主客体两分法是否应该抛弃,在什么意义上抛弃,人都是这个自然系统中的有自觉意识的、最为能动的方面,因此人也就应该承担一种对于地球环境以及地球上其他物种的道德、责任,即对其他物种和所有生命的保护和对这个蓝色星球自然演化得以延续的道德义务。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演变中,不仅作为物质生产力也作为精神生产力,日益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南方与北方的差距,人类共同利益与局部的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如此等等,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无法解决这个变化着的世界中产生的这种种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从根本上是由人与人关系的不协调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与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两方面的共同协调,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必要基础。在联合国《21世纪议程》之后,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人们还提出了绿色科技、绿色创新、生态文化等等概念,并正在努力把这些概念、理论变化为操作,付诸行为。然而,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行进历程仍然十分艰难,环境局部状况有所改进,但总的环境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观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理论的探索还有待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上,有着丰厚的思想积淀,需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强烈作用,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走向世界历史的这个新时代,创新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技术创新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从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走向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从仅仅以工具主义态度来对待科学技术到包括对于科学技术的自然、社会以及伦理和文化后果进行给予充分关注的创新,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采取的行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整合和互动,还包括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包括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诸方面因素的结合。在此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也包括文化要素的组合。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去发现客观世界的新规律上,而是进一步强调要能动地利用我们对于客观规律的已有认识。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性动态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制度创新也绝非可以一劳永逸的,哲学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出社会动态的分析、制度合理性的设计和制度合法性的论证,以及赋予其深刻的人文社会关怀。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的强烈相互作用,意味着两者的紧密结合,要求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进步,也应该实现这种互动的协调发展。承认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而非与人文社会相对立。对此,我们赞成龚育之先生的观点:“在强调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文精神,尤其应该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⑥

在这样的时代,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都不可少,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扩散同等重要。这需要有相应的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等。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强烈相互作用的时代,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具有竞争力的劳动者的显著标志。在知识社会化和知识全民化的语境下,一个没有基本的、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而且知识传播与扩散的接受者的文化特质、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等就直接影响着知识传播的效果,制约着社会发展的步伐。

总之,人类的科学技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世界也在不断的变革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并从中吸收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营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的更全面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页。

⑥龚育之:《新世纪中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十大关系”》,《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标签:;  ;  ;  ;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科技的哲学要求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