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中国青年基本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青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改革的头十几年被认为是社会各群体普遍受益的时期,与中老年人口群体相比,青年人口从中受益程度也许更为显著。在这十几年中,青年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得了极大的改进,社会经济地位相对提高,发展空间和渠道充分扩展。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的演化给青年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竞争压力也在增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对青年群体生存状况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就业压力的增大。每一个年轻人都面临着就业以及相应的教育机会的激烈竞争。这种现实的生存机会的竞争压力,使得青年群体逐步远离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淡化社会政治参与热情,而趋于关注个体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部分青年趋向于顺从主流社会的价值规范。当然,与此同时,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低阶层青年可能会采取犯罪行为来宣泄不满情绪,青少年中的经济性犯罪活动增长。
上述这些发展趋势在1997-1998年进一步明朗化。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因素,使青年与其他年龄群体一样面对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同时,我们也看到,青年群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在增强,对市场竞争的适应性在提高,追求教育机会和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在增长。
一、青年人口基本状况
1.青年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但占总人口的比重在逐步下降
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人口约12.37亿,其中15-34岁的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5.11%,即大约有4.3亿的青年人口。在青年人口中,城镇青年所占比例为28.5%,农村青年所占比例71.5%,也就是说,城镇青年大约有1.3亿,农村青年有3亿(注: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
根据1995年的数据推算,1998年15-34岁青年人口大约有4.4亿,其中城镇青年约1.2亿,农村青年约3.2亿。统计上所区分的城镇青年与农村青年主要依据的是户籍身份,所谓的农村青年并不表明他们都居住、就学、就业在农村地区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1996年已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村青年约有9000万,流动外出就业的农村青年约5000万(注:王大晶:“1996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第46页。)。
进入90年代以来,青年人口数量的增长态势发生了变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青年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抑制。从1990年至1998年直至2000年,青年人口数量将稳定在4.3亿至4.4亿之间,但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逐步下降。1990年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39%,而1995年下降到35.11%(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年。)。随着60-70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逐步由青年迈入中年,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人口步入青年人口群体,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1998年仍至2000年将继续下降,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这种人口比例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青年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或者说影响到青年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力的大小。在许多国家的以往历史时期,青年集体行为和青年问题的突出,往往与生育高峰所导致的青年人口比例较高有某种联系。在未来的几年中,老龄人口可能是更引人关注的问题。
2.性别比问题在目前的青年人群中并不突出,但在未来几年中将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困扰
1998年青年人口中各年龄段人数的分布如下:15-19岁人口有10485万人,占全部青年人口的23.8%,20-24岁人口有9026万人,占全部青年人口的20.5%,25-29岁人口有12171万人,占全部青年人口的27.7%,30-34岁人口有12324万人,占全部青年人口的28.0%。1998年青年人口的性别比较为适中,但不同年龄段青年的性别比有显著差异(见下表)。
④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年)数据推算。
各年龄段青年人口性别比之间的差异,反映出越低年龄阶段的青年人群性别比数值越高。1998年15-19岁青年人口性别比达到107.81,到2000年15-19岁和20-24岁青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7.93和106.08。随着高年龄段青年离开青年群体,而低年龄阶段人口进入青年群体,青年人口整体的性别比将不断升高,到2010年,几个年龄段的青年人口性别比数值都比较高。
二、青年人口的教育状况
1.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青年人口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到199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8.9%。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初等教育在青年人口中将得到充分的普及。
到1997年,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达到7188.89万人,占适龄人口(13-18岁)的57.4%,其中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初中在校生达5248.68万人,占适龄人口(13-15岁)的79.9%(注:根据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推算。)。从中我们可以推算,在当今青年人口中,完成中等教育的比例已相当高。据国家统计局1993年调查,中国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29年(注: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这之后的五年中,各级教育事业又有了相应的发展,我们估计,当今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了初级中等教育水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