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作用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6)02-0063-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也能够为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社会科学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坚持正确的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中同特色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趋进的一个重要创举和重要的发展战略。提出这一社会发展战略构想,“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P2)但是,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都有个发展方向问题。就是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从世界范围来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2](P2)。从国内来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市场经济在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即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另外,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长,近代社会以来又没有形成并经历完整的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所以一些旧的封建主义残余性质的落后思想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总之,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P4)。上述这些情况,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以指导,从而排除国际国内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干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从来源上说,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来源于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即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就是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发展起来的。关于这一点,列宁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社会主义学说“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3]。既然社会主义学说来源于哲学社会科学,那就只有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以诠释、传播和灌输,这样才能内化在人们的头脑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排除国际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从而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方向导引的作用。
二、哲学社会科学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知道,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特别是从事构建某种社会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来源于对这种社会本质的深刻认识,来源于这种社会与自己利益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152)。这就是说,如果一种思想(包括构建某种社会的思想)脱离人们的需要和利益,那就不会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人们也不会为之付出汗水和牺牲。所以,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但要想成功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恒久的精神动力。这就需要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
第一,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应该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社会建设”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发展和新的理论提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人们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本质坚信不疑,已经内化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6](P137)“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6](P137)那么现在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呢?应该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是向共产主义趋进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和发展前景,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完全一致的,是内在统一的,所以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概括,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P14)显然,具有上述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社会型态的法治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关系,从而形成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是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社会。
总之,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这种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社会的基本特征(美好前景),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构建这种社会的恒久的精神动力,从而为构建这种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的层面反复深入地对上述一些问题加以研究、阐释和宣传,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调动起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起他们的奋斗热情,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恒久精神动力。
三、哲学社会科学能为调适和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矛盾提供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我们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体制方面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还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社会产品分配方面说,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因而还存在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同时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致使人们还存在一定的或较大的收入差距;同时,还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等。上述这些情况,就使我国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形成能够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1](P18),强调“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P2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见,调适和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则能为调适和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矛盾提供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一是能够从理论的层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体的思想认识,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产生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避免的现象。”[1](P24)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能够摸清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所占社会人数的比例,从而为党和政府制定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一直主张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因为中等收入者阶层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中具有明显的缓冲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形成了健康、超前、合理的消费方式,因而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他们社会地位的获得不是凭借门第、裙带关系等外在的先赋性因素,也不是靠投机取巧、贪赃枉法等不良手段,而是靠个人的勤奋、学识、能力、敬业、奋斗等因素实现的,这就使他们在公众中具有获得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功的示范作用;同时,他们的成功、人格、生活方式等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公众也同样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中等收入者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稳定、协调和引导功能,能够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和稳定作用[7](P27)。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制定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的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根据。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能够科学准确地掌握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其生活方式、政治思想状况等等,从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1](P20)。四是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引导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在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因而都是光荣的、不可缺少的,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五是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正确认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彼此相依,和谐相处。六是哲学社会科学能从思想理论方面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P19)上述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矛盾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说,在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矛盾问题上,它能够提供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具体说来,它在解决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矛盾中不但能从思想理论层面发挥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的作用,而且还能从应用对策层面发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作用。
四、哲学社会科学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内在地包括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早期就曾提出“完整的人”的理论,设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8](P123)这里的“完整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后来,马克思又明确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说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P649)。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P273)。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分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强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15)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形成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里不拟全面详细展开,只想依据马克思的思想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从社会方面说,社会应该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马克思之所以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人的发展方面造成了人的异化,使工人畸型发展。他说:“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做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做他人财富和自己贫闲的条件。”[11](P36)“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善,工人自己就越畸型;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于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型。”[8](P92)。“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型发展,成为局部的人”[9](P708)。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这种“异化”本质和造成工人畸型、片面发展,马克思把它称之为“虚幻的集体”。可见,社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个人全面发展的生产力条件、人的社会交往条件以及思想道德条件等等,即能够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个人方面说,就是要处理好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自身主要就是要处理好个人身心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肉体和心灵,理性和情感、欲望、意志等等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了。正确的认识是,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应该明确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个人通过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成为价值客体,从而对他人、集体、社会具有价值即能够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而他人、集体、社会也同时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
上述关于社会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对个人的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应坚持的正确认识,必须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反复阐述和宣传,才能内化在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和人民意愿的代表)和每个公民的思想意识中,从而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践。具体说来,就是我们党和政府应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而每个人则应该深刻认识没有社会、集体和他人,个人是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事实上,我们党和政府确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并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制度条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而哲学社会科学则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它能指导社会通过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能指导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同自身、同集体、同社会的关系,实际即指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江泽民同志说:“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12]如果每个人都很好地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那就能使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状态。就是说,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也会实现和谐发展。可见,哲学社会科学能通过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五、哲学社会科学能为社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但也重视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从人才学的角度说,当前我们社会的人才主要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部分构成,他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从前两部分人才来说,他们则担当着社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他们起着人格表率和示范作用。古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看到了杰出人物对一般民众的人格表率和示范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德性像风一样对老百姓发挥着强劲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大丈夫”也就是杰出人物,他们对老百姓在人格和道德方面也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荀子更明确地说“上者下之师也”(《荀子·强国》),“上者下之仪也”(《荀子·正论》),即在上的有权位有影响的人是老百姓人格和道德的表率。而在现代社会,杰出人物仍然在人格和道德方面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
第二,他们起着决策作用。他们凭着职务和权力在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方略、规划、计划、法律、法规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能够决定国家、地区、行业、单位、部门等的发展方向和重大事项。
第三,他们起着管理作用。社会、地区、行业、单位、部门等等,总要有一些社会事务需要处理,而领导者和管理者担当着处理这些事务的职责。
总之,社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从而提高领导、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具体说来,他们应该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理念;要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2](P37),“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 (P6)。要能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影响,能够克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文化和其他落后思想文化影响。同时,从方法论和领导、管理能力方面说,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言而喻,社会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确立上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以高超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领导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好人格表率示范作用、决策作用和管理作用,就必须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能够通过为社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