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装备经营农业,将低产出、低效益、自给自足、封闭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高产出、高效益、市场化的开放式现贷农业的过程,是把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系统中加以考虑,提倡一种动态稳定经济,不破坏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持农业生产长久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承载大量的人口。现代农业由于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也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1]。因此,走高效生态农业的道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农业生态环境:描述与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一系列严重问题,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首先是土地严重退化。在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8万,沙化土地153万,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草场由于超载过度而使产草量显著降低,平均下降率为30%~50%,优质牧草覆盖率下降15.4%~32.6%;土壤有机质少于0.6%的农田已占到耕地的12%;有机肥料施用、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2]。其次,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人为的干扰,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农作物气象灾害年均受灾面积直线上升;1994年在大江、大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仍发生了重大的洪涝灾害;1998年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长江、嫩江、松花江三江泛滥;尤其自1995年来,几乎每年南涝北旱且范围极大,在我国南方产生一连串洪涝灾害的同时,北方各省却旱情不断,出现黄河断流千余里的罕见现象,使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其次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在许多地方,急功近利的经济快速增长思想忽视了环境保护,形成了破坏大于治理,环境改善赶不上农业发展要求的局面。1989-2001年全国每年发生急性污染事故3000多种,其中60%~80%是农、牧、渔业污染事故,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在10亿元以上。据统计,至2002年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已达1280万,其中污水灌溉农田约340万,大气污染农田约693万,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泥使用不当污染农田248万。在水域上,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km的河流鱼、虾基本绝迹,2.5万km的河流水质低于渔业要求的水质标准等等[3]。这都预示着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首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障碍。

以甘肃为例,全省耕地2/3为坡地,2004年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占总土地面积45.3的87.55%,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t。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10.5万,年输入泥沙5.18万t,占黄河输入泥沙总量的1/3,境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年输泥沙0.5万t,占长江上游年输入泥沙总量的10%,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率仅为39%,尚有106.67万的坡耕地有待治理,长江流域的陇南山地,多数沟道每年发生3~5次泥石流,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万元,10度以上的坡地每年流失表土8.5mm,意味着50cm厚的表土将在不到60年的时间内变为寸草不生的石山坡。水土流失不仅损失了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土壤基础,流失了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且对下游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化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第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第四,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第五,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更有人为作用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是易于失衡的自然条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三级阶梯落差很大,山地、丘陵面积占2/3,容易加大地表径流速度,加之夏秋两季暴雨集中,极易导致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土质也是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是历史原因。生态环境问题有其历史延续性。一些重大生态问题,如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中形成的,建国初期已相当严重。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有5.5%因此而形成。第三是人口重压。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例很大,造成长时期的农产品和能源不足,进而导致毁林草开荒、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使生态失调。人口重压使生产条件恶化,农产品短缺,形成恶性循环。第四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失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政治、人口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屡屡出现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人口政策的失误,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60和70年代的围湖造田、毁林草造田运动,80年代大包干责任制推行初期的无政府主义泛滥都造成了林木、草地等的巨大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的加剧;“文革”期间“五小工业”遍地开花,奠定了环境污染的基本格局,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生态负效应使之进一步加剧。第五是经济和科技落后。我国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因此资源利用率低,废物排放量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强烈;国民环境意识低下,对环境质量要求较低;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不足,投资效益低,治理不力[4]。

2、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的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总体协调、良性循环的整体性农业,是无废弃物、无污染、集约、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新趋势,它是对石油农业和替代农业反思的结果,世界各国都在为此作努力。持续农业的目标,一是积极增产粮食;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生态农业与世界持续农业战略,在思想上完全吻合,符合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潮流[5]。

首先,我国农业资源组合有重大缺陷,属典型的资源制约型农业;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多未得到有效控制,有的正在急剧恶化。因此,必须选择一条能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有效的农业资源转化道路。

其次,基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相对紧缺的农业资金投入,推进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供给,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实行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能量、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匹配。这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资金,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再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是解决人口压力和资金紧缺的有效途径。

此外,农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实施产业化链条的生态农业。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农业利益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因此,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积累,多业并重,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工、商贸业的发展。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基础和必然条件。

我国生态农业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湖北省京山县,过去生产经营单一,资源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2003年同1988年相比,森林覆盖率上升了9.06%,光能利用率提高了0.3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3.6%,工业“三废”污染得到了控制,环境病发率下降了46%,系统综合生产力指数提高了39%,系统人均产值提高了69.2%,单位面积有效能产出提高了28.5%,均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这些成功的范例从实践上证明了我国选择生态农业道路的正确性。

3、问题与对策

3.1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生态农业已进入大发展时期,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在波动中发展,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不利。首先,经济发展速度向工业偏斜。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比率应为2~2.5:1,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为1.5:1。相比之下,农业发展不足。第二,国家投资向工业倾斜。工农业基建投资比率,钱纳利标准模型为2.2:1,近年来我国的情况是:1990年为14.3:1,1998年为13.4:1。2002年再度兴起工业投资高潮,且有延续之势。第三,交换利益对农业不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用工业晶大幅度涨价,农产品成本进一步上升,名目繁多的摊派居高不下,国家财政补贴过多地被截留,使得农业在整个交换利益关系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第四,在全国工业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农用工业非但未同步发展,相反却在萎缩。

(2)农业系统内部问题突出。第一,如前所述,农业生态系统危机四伏;第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一是劳动力数量过剩,全年每个劳动力在农田上的劳动时间不足91个劳动日;二是劳动力质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及城乡环境巨大差异诱使质量高的农业劳动力向系统外单向转移;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所在;农村教育落后。这一切使得留在农业系统内的劳动力成为整体素质最低而又增长最慢的劳动力群体;第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要实现6%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应达4%以上。1986-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2.65%,其中1994-1997年四年只增长了0.7%,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的增长;第四,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发展;第五,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不协调。二是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比重偏小。三是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过高,产值比重超过60%,播种面积比重大于75%。

(3)生态农业建设本身的制约因素。第一,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目前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仅是对各生态农业类型与模式的总结,生态农业的中国特色尚缺乏严密的理论阐述,试验研究极端缺乏,表现在立项少、项目实施计划、设计、布置不够严密,试验数据与结果精度低,缺乏长期的试验项目。第二,科技人员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过分注重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与传递、系统功能的完善及系统的和谐与高效等,过于理想化,往往忽略对现有条件及实施可能性的分析和评价,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第三,生态农业教育落后,科技人员缺乏。

3.2 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对策

(1)生态农业的集约性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组建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不仅重视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还密切重视当代的集约化经营思想。通过组建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能量密集、商品密集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精湛的农业工艺,良好的生态工程,使土地产生高额产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的真正的思想体现。这里必须消除某种误区,即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主张低投入,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减少机械操作,代之以有机肥、豆科作物、轮作休耕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持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比例和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若对化肥与农药认识过于极端,势必影响我国粮食的增长,动摇国民经济的基础,最终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绝不能排斥现代农业增产技术,我们强调保护农业生态是维持资源的承载力以及通过人工及自然作用下使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其正常的平衡。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生态农业是高层次的现代化农业,没有农民文化素养和科学技能的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重视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应当在认真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大普及农业科技教育的力度。其一,应当扩大农业高校的办学规模,把目前农业院校在读学生占全体在读学生总数的比重由不到4%提高到8%以上,即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便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龙头作用。其二,扩大农业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招聘文化程度高且确有农业技术的人才任教,提高办学的实际效益,使职业中专成为农村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其三,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直接为各个农业自然村培养技术人员,长期坚持,蔚成风气,使农业科技教育落到实处,“绿色证书”制度应普遍推行。其四,要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到农村投资办学,特别要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3)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农业长期被剥夺,基础脆弱,不堪重负,成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产业。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矫正工业偏斜发展战略,把工农业放在平等地位,使两者平等发展、相互促进。总的要求是:第一,调整工农业发展速度,使工业和农业平均增长速度比保持在2:1左右。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5%;第二,调整国家基建投资比例,使工农业投资比例稳定在4:1左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总投资比重稳定在10%以上;第三,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逐步实现二者的等价交换。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在市场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受到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的影响。在生态农业建设的初级阶段,近期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主要措施,辅之以减少农产品合同定购量,并提高合同定购价格;从长期看,要与市场取向的改革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工农业利益市场化平等关系。

(4)大力加强生态农业科研、推广工作。首先,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工作,目前重点研究如下几个主要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农业地区区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发展战略;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功能与效益;不同景观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现代集约农业技术体系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农业生态工作和生态技术;生态农业分析方法及信息管理;中国生态农业特色问题。其次,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要重点建设县级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该中心可以与现有的农技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宣传生态农业知识,负责生态农业试点的模式设计与技术指导,上通下达,成为生态农业推广的主要阵地和基地。在农村中广泛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以及有计划地建立干部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广播学校、电视学校、农民学校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

标签:;  ;  ;  ;  ;  ;  ;  

论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