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几个疑难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疑难问题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学习《决议》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热点、难点特别是困惑点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现谈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多年来一直“硬”不起来?
从1979年我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正确的认识。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形势的主流。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精神文化领域许多丑恶消极现象给我们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国民思想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
那么,为什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多年来总是“硬”不起来呢?过去我们往往只强调在指导思想上忽视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客观原因,现在看来,单纯强调这方面的原因是不全面的。诚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直接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毕竟是全民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把精神文明的成效仅仅归结于这一点,否则那就不是唯物史观的态度。我认为,这么多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之所以一直“硬”不起来,除上述直接性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理论根源上说,主要是由于曲解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另一方面是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对物质具有很大的反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某些误导,致使一些人片面理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强调物质决定精神,而忽视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把唯物主义片面理解为只讲物质而不讲精神。这种理论上的曲解或误解,就导致了不少人实践中只重物质、重金钱、重实惠,而忽视精神、忽视道德、忽视思想。这种理论上的“误区”是导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第二,从思想根源上说,曲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对待二者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是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障碍。《决议》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许多人并没有从思想上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是:(1 )“自然论”:认为只要物质文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2 )“先后论”:先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然后再抓精神文明也不晚;(3 )“虚实论”:物质文明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是虚东西,抓好抓不好关系不大;(4 )“对立论”:抓物质文明和抓精神文明二者本身就有矛盾性,抓物质文明就不能同时抓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也必然影响抓物质文明;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是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重要原因。
第三,从历史根源上说,走极端的传统思维模式是导致我国两大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我党历史上,精神力量曾经在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曾鼓舞和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国革命胜利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在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把精神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甚至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文革”时期,林彪、“四人帮”一伙把精神的作用推向极端,鼓吹所谓“精神万能”,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拨乱反正以后,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有的人便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一下变成了忽视甚至看不到精神的作用,这就不能不在实践中造成只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后果。
第四,从现实根源来看,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和工作考评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两大文明不能协调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建设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共进、同步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唯经济建设中心”,只强调抓经济而忽视其他,把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作经济建设的附属物,用得着时就抓一抓,过后又弃之不管。在对工作或干部进行考核时也主要看所谓“硬指标”、看“实绩”,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很少体现在考核指标之内。久而久之,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成了可抓可不抓、抓了也白抓的“软”性任务。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五,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特点来看,它在建设内容、对象、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复杂性及其软约束性,也是造成精神文明这一手长期“软而不硬”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精神文明建设区别于物质文明建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质化而不能量化,能定性而不能定量,特别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其成效大小很难用所谓“硬指标”来规范和衡量,这无疑就增加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加之这些年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这就使得人们抓起精神文明建设来总觉得不如抓物质文明建设顺手。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在注重研究和掌握物质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重视探索和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以实际行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怎样做到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把握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有效保证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在思想观念上要确立“一个中心、三位一体”的总体性建设思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过程。从总体布局来看,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三个主要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而精神文明建设是灵魂,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真正确立“一个中心、三位一体”的总体性建设思路,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三大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做到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下大力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在领导体制上要确立“党委统帅、党政合抓”的一体化领导体制。正如《决议》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各级党委必须始终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党的领导和统帅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离开党的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健康发展。当然,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既然如此,就需要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必须学会抓两手,要带头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自觉地做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三)在管理方式上要确立“双绩共评、指标一体”的考核标准。在以往对工作和干部进行考核测评时,往往仅侧重经济成绩,侧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硬指标”,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则很少体现在考评指标之内。这是造成精神文明建设不受重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改革考评机制入手,建立“双绩共评、指标一体”的考核标准,使两个文明建设的成绩共同成为考核我们各项工作和各级干部的一体化标准。
(四)在经费投入上要确立“专项保证、总量递增”的规范化筹资制度。保证经费投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以往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对物质文明建设投入的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取得。今后,为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对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要按项列拨,重点项目给予经费保证,特别是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决议》明确强调,中央和地方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在论证和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时,绝不能仅看它能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而主要应看它能获得多大的社会效益。只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三、怎样才能做到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发展市场经济同建设精神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只能互相制约和抵触,而不能相互促进。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发展市场经济同建设精神文明不仅应当而且完全可能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呢?我认为关键取决于我们在实践中能否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处理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坚持用先进社会意识指导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类现实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我们又要注意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包括科学的理论、崇高的理想和先进的道德等等。如果没有这种高于社会现实的先进社会意识的指导而任凭市场经济的自我驱动,那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同于或降低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平。
(二)在舆论导向上要正确处理好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宣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既要注意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同时又要大力弘扬主旋律,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来引导和激励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做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三)在价值观念上要正确处理好鼓励个体公平竞争与提倡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生产经营者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个体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形式。但是,个体竞争的目的毕竟仅限于求得更多的个体利益,如果只讲这一面,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为此,在鼓励个体公平竞争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提倡集体主义,使众多的个体同集体、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处于一种相互服务的统一关系之中。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个体竞争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式的无序竞争,最终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使更多的人们陷于失败的境地。
(四)在行为规范上要正确处理好普及社会公德与提倡先进道德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推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些社会基本道德,使各行各业的群众有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以此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特别是对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必须用先进的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使之真正成为一般群众的楷模,成为执行先进道德的典范。
(五)在信念追求上要正确处理好立足现实目标与追求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共同目标。为了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在各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然而,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为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此,就必须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地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又要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做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