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落后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F291.1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社会特征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国情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贫困落后地区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我国的贫困表现为“地缘”性贫困,即地区性贫困[1]。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贫困县中,西部占307个县。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表现如下。
1.1 经济贫困
贫困落后地区首先表现为经济贫困。在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封闭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生产要素处于低品质的生产配置,农业生产始终得不到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人均收入及生活消费水平处于生存需求边缘。1999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只有2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4%,人均消费水平为全国平均的66%。西部广大地区仍处于农业经济时代,1999年农业GDP占三产业的比重为22.6%,农业从业人员却占西部地区从业人员的61.6%[2]。
1.2 社会贫困
贫困落后地区的社会贫困一是表现为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率低。西部人口密度为53人/km[2],为全国平均密度的40%,贫困山区人口密度更低。由于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开发程度和商品意识较差。1998年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率为53.7%,低于全国62.5%的平均水平。二是表现为知识贫困(文化贫困),即医疗卫生、教育落后,文盲率、半文盲率高,劳动力素质低下。1999年我国西部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高达22.5%,在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高达60%。
1.3 生态贫困
贫困落后地区自然环境差,资源配置失调,生态水平低且脆弱,往往资源优势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并存,造成发展困难。西部地区宜农土地有限,只占全国耕地的27.5%,其中,一等耕地占全国耕地的17.1%,土地自然生产力及承载力低,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同时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许多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1999年全国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西部占5个。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尽管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但自然增长率较高,居全国前列。迅速增长的人口在脆弱、贫困的生境中寻求发展,实质上是发展贫困。因此,贫困是一个由多种恶性循环环环相套所构成的多元失调的封闭条件下的低水准稳定均衡体系[1]。
2 加速城市化的现实意义
贫穷落后地区城市化滞后,严重制约了区域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南京大学夏青研究认为,我国西部地区是弱化—中弱化城市化地区[3]。过载的生境人口,脆弱的生态环境,滞后的城市化水平,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和经济发展困难。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劳动就业问题,成为贫困落后地区“脱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促进土地及劳动力资源要素的集中优化配置
农业现代化要求土地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和集聚,以便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通过城市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源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准备和创造条件。
2.2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配置失调,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当,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现代化要求土地劳动力资源的集中将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滞留在农村,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生态压力,成为我国每年逾8000多万的“民工潮”的主要发源地。通过城市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有利于减轻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生存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
经济贫困是贫困落后地区的首要表现。农副产品、原材料附加值低是造成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贫困的主要因素。通过城市化、工业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发展商贸,拓宽市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生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有效途径。
2.4 是贫困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现代化首先要求贫困地区实现经济腾飞。城市化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城市化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促进城镇建设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加速城市文明传播和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也是贫困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 城市化动力机制
3.1 资源优势的内因诱导
尽管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具有相当的资源优势。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58%,土地面积占70.8%,耕地面积占31.6%,林地占49.7%,草地占82%。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及能源,在《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计算出45种矿产资源潜在值,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40%。
丰富的资源为贫困落后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资源优势必然影响到城市化发展的潜力、方向、速度、模式及空间结构。从目前我国经济及产业发展阶段看,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的西移,西部资源、能源的开发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西部城市化的发展。
3.2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直接动力
产业的发展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实质内容之一。而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又是城市化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动力。我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越来越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的差距。产业结构矛盾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1999年西部地区三产业GDP比重分别为22.6%,41.9%,35.5%,在工业产业结构内部存在重工业过重,大中型国有企业比例过大的问题,工业内部轻重比例为1:1.6,国有、集体企业比例为4.4:1[2]。
随着资源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要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发展差距,必然要求加快贫困落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变速度型、粗放型的老路子,走效益型、内涵型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优势产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使区域产业结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由重型化向轻型化、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 优惠政策的外因导向
贫困落后地区的贫困根源是资金缺乏和极不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实施扶贫政策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实行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包括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改变以往的生产项目扶贫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而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优化城镇投资环境,投资的增加又将促进经济的载体和增长点——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8%,道路只占全国的39.2%。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达1万亿元,其中铁路一项就达1000亿元。这些将极大地推动西部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4 对策
4.1 走“非均衡—均衡”发展模式
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贫穷和社会落后造成发展贫困,其城市化道路不可能走常规发展模式。同时,我国贫困落后地区分布面广,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均衡。贫困落后地区为寻求发展,摆脱贫困,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往往陷入“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共同发展,共同贫困”的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贫困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必须打破新的平均主义,走“非均衡—均衡”的发展模式,选择优势地区,优势条件,将有限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于最高经济效益的地区发展,带动全局,从而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发展。
4.2 积极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地处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要素的集聚点,是城市化过程中实现产业、人口非农化转移的重要城镇依托,既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城镇依托,又可有效地吸收和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对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非农化、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贫困落后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小城镇普遍规模偏小,辐射吸引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有效地吸收和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因此,贫困落后地区应实行以中小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下的全方位开放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政策,积极发展小城镇[4],以带动贫困落后地区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发展。
4.3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城市化以一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化、非农化发展,而工业化、非农化必然以市场为中间环节,通过资源、资金、信息和产业的互动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市场发育不全,严重阻碍和限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从而加快贫困落后地区城市化进程。
此外,贫困落后地区市场发育不全,为非完全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必须加强政府调控,实施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保证非均衡发展。在政策上转变扶贫方式,实现经济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把扶贫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
4.4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化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经济贫困、发展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贫困落后地区尤为重要。满足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成为首要任务。即在保证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首先要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就要求:(1)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走出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老路子,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依靠市场,建立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2)在工业化过程中,改变过去沿袭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效益型的集约开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寻求资源—资金—技术—生态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3)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脱贫,从而实现城市人口素质提高,加快城市文明的建设和传播。
收稿日期:2001-06-17;修回日期:20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