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质企业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趋势_生产率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新动向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异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企业的组织选择是世界经济变化的中心要素(Helpman,2006)。这一思想构成了近年来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基本形成两大体系:一类是以Melitz为代表,着重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新贸易理论,并以此分析企业商业模式选择。围绕这一思想目前主要的文献包括Bernard,Eaton, Jensen和Kortum(2003);Melitz(2003);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Bernard,Eaton,Jesen和Kortum(2003);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04);Melitz,Ottviano(2005)和Yeaple(2005)。另一类研究则以Antras为代表,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思想纳入一体化和外包的商业模式选择。围绕这一思想目前主要的文献包括Grossman,Helpman(2004);Feenstra,Hanson(2003b);Antras,Helpman(2004)和Antras(2005)等。当然还有一些研究将两者结合,即同时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和不完全契约,如Grossman,Helpman和Szeidl(2005b)将Melitz的企业差异性思想与Yeaple研究相结合,分析一系列商业模式下企业的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以Melitz为代表的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贸易理论研究。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大发展阶段。虽然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前提和不同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但他们都是以产业为研究单位,通过对代表性企业分析,揭示不同的贸易原因,因此都是基于企业同质性的假定。

然而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一个行业中出口企业往往只占小部分,而且往往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规模更大且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Tybout(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那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和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Helpman,Malitz,和Yeaple(2004)对1996年美国出口公司大量事例的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非出口企业高出39%。Eaton,Kortum,Kramarz(2004)研究也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制造业中只有17.4%的企业出口,而且出口量只占其生产量的21.6%。对经验证据的研究推动了学者对贸易理论模型的不断修正,许多美国学者如Bernard,Jensen(1999);Bernard,Eaton,Jensen,Kortum(2003)和Melitz(2003)等开始从厂商层面而非产业层面对此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其中Melitz(2003)的“贸易对行业内资源配置与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为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石(Helpman,2006)。基于异质企业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虽然当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被学界人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以此有别于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本文正是在这一理论发展的背景下,以Melitz(2003)一文为基础,对当前“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框架,主要观点和政策效应进行解释。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模型的假定条件

Melitz(2003)一文以克鲁格曼的差异化产品、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并在该模型中进一步考虑企业的差异,这种差异以生产率差异来衡量②。其中企业生产率差异采用Hopenhayn's(1992a,1992b)关于行业整体生产率和企业生产率动态演化模型,并进一步假定每个企业最初生产率分布从一个外生的生产率分布密度函数g(φ)中随机获取。

1.需求函数

假定产品连续分布,这些产品分别由不同生产率企业生产,这些差异产品之间替代率为常量σ,一个国家中所有个人的效用函数都相同。一国效用函数为:

(1)

其中,Ω为产品集;0<p<1

该函数为C.E.S函数,其产品替代弹性为常数,即

2.生产函数

假定存在连续性企业,使用单一劳动力生产要素,各企业固定生产成本(f)相同,变动成本随生产率提高而递减。

(2)

其中,1为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φ为生产率;q为产量。

由于存在固定生产成本,产量越高意味着单位生产成本越小,因此企业具有规模经济。同时,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少。

在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下,通过一些函数变化,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的变量关系:第一,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则产量越高,收入也越高。第二,行业的收入(R)、价格(P)、产量(Q)和利润(Ⅱ)都是企业加权平均生产率()和企业(或产品)数量(M)的函数。

(3)

(二)企业的进入和退出

每个企业都面对同一行业进入成本(fe)。假定存在某一临界生产率,该临界生产率企业利润为零。如果企业从g(φ)中随即抽取的生产率小于该临界生产率,企业将选择退出,否则企业将进入该领域。而一旦进入该行业,企业每个时期都面临退出的概率为常数g。若在某一时期遭受冲击,该企业选择退出。通过这一动态调整过程,企业最终均衡生产率的分布函数将依赖g(φ)和不同的临界生产率值。均衡生产率分布函数为:

(三)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1.自由进出下企业零利润的均衡(FreeEnterCondition,简称FE)

根据张伯伦垄断竞争思想,虽然存在不完全竞争,但任两个产品都是差异的,需求的特殊性质排除了企业之间的战略相互依存。因此,每种产品只有一个企业来生产。同时,已经生产的产品数量很大,一种产品的价格对其他任何产品需求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由于不存在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不确定性,每个企业都可以不考虑它的行为对其他企业的影响。这样任何一个企业的定价决策对收入的边际效用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利润率为正,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市场,从而引致收入的边际效用上升并且利润下降直至等于零。该均衡条件为:

2.临界点企业的零利润(ZeroCutoffProfitCondition,简称为ZCP)

由于临界点企业的利润为零,可以得到行业平均利润与临界生产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由ZCP和FE能共同唯一决定该行业均衡平均利润和均衡临界生产率水平。从函数关系看,这一均衡利润和临界利润与一国规模(以人口数量L来衡量)无关。

3.福利

若两国除了规模差异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一国所生产的产品数量(M)和以价格来衡量的单位工人福利(W)分别为:

(7)

(8)

可见,产品数量与一国规模成正比,与行业平均生产率成反比。工人的福利与该国产品种类和行业平均生产率成正比。

(四)开放经济下的均衡

1.运输成本

假定企业的出口市场完全相似③,同时存在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被视为像一座“冰山”,也就是任何运输的产品只有一部分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这样,如果我们希望有一单位产品到达国外市场,考虑了运输成本,就必须出口τ(τ>1)单位的产品。

2.开放经济下企业和行业的价格、利润和收入

由于存在运输成本,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价格相应地,开放经济下出口企业收益为:

可见,开放经济下的福利与该国产品种类(来自本国和外国的产品)及行业平均生产率成正比。

3.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为两类临界生产率企业的零利润(ZCP)和自由进出下企业的零利润(FE)在开放经济下存在两类临界生产率,即非出口企业利润为零的生产率和出口企业利润为零时的生产率。前者决定企业是进入或退出某行业,后者决定出口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通过函数关系可以发现出口企业的临界生产率是国内企业临界生产率的函数,即

(13)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开放经济下的零利润均衡条件(ZCP)为:

(14)

可见,开放经济的均衡利润除了来自国内市场还来自国际市场。ZCP为递减曲线。

企业自由进入退出的条件(FE)在开放经济下与封闭经济下并无区别,即。通过开放经济下的ZCP和FE曲线,我们得到开放经济下行业均衡的生产率和平均利润。

4.福利

由于开放经济下平均收入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外,因此开放经济下均衡的企业数量:

(15)

显然,开放经济下,一国企此数量M与一国规模成正比,与该国行业平均利润π成反比。

三、贸易自由化的效应

借助上述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的ZCP和FE曲线,我们很容易分析贸易自由化的一些经济效应。

(一)贸易开放的经济效应

1.开放经济提高行业平均生产率和平均利润

由于FE曲线在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完全相同,而开放经济的ZCP位于封闭经济ZCP的右上方,由此可见,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生产率一定高于封闭经济下生产率,开放经济的利润也一定高于封闭经济下的行业平均利润。

对比(7)和(15)式,容易得出开放经济导致一国企业数量M减少,但该国消费者可获得产品数量由于有外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而增加,因此总福利上升。这一点与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结论完全一致,即开放经济虽然给一国经济带来冲击,但消费者的总福利上升。

2.实现行业内资源优化

由于考虑企业生产率的差异,Melitz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的不等式关系,

这表明,开放经济下,生产率低的非出口企业收益下降,这意味着市场份额()下降,而生产率高的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能通过国际市场收益得到弥补而提高。因此,贸易使资源在同一行业内从生产率低的企业转移到生产率高的企业,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总体生产率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一步从企业利润变动看,出口企业虽然收益增加,但出口成本也同时增加,因此,出口企业利润的变动取决于这两者的大小,因此还存在另一个临界生产率。当企业生产率高于该临界生产率,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而且市场份额增加。当企业生产率处于之间,虽然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但利润减少;当企业生产率小于,则企业不仅市场份额减少而且利润也减少。可见,企业(最终为行业)呈现出达尔文优胜劣汰的演化方式。

根据Melitz的模型,还可以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即贸易导致的企业退出行为是来自于出口市场的外部“拉力”而非进口竞争的内部“推力”。这与我们通常持有“国外进口产品导致该国企业倒闭”的看法完全相反。

(二)一些贸易自由化措施的经济效应

1.贸易伙伴国的增加

根据公式(14)和(13),若国家n增加,两类临界生产率都增加,ZCP曲线向右移动,由于FE曲线不变,该国的均衡生产率和利润都增加。一些原来出口的企业由于临界生产率提高而退出,而生产率高的企业市场份额则将扩大,该国资源更多转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更高的行业平均生产率也进一步提高该国福利。

2.运输成本τ的降低

根据(13)和(14),τ降低,出口企业临界生产率下降,但增加。ZCP曲线向右移动,该国的均衡生产率和利润都增加。其生产率和福利效应与贸易伙伴国的增加完全相似。

四、总结和思考

“新”贸易理论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从而拓宽了新贸易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解释了行业生产率动态演化的内在机制。总结而言,“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为:

(1)企业和行业演化体现为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生产率高的企业不仅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也得到更高的利润,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由于市场份额缩小,利润损失而最终退出市场,资源在同一行业中得到优化配置。

(2)贸易的自由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国的资源配置。虽然自由化会对国内企业带来冲击(一些企业被淘汰),但一国福利总体提高。

(3)除了通过技术提升企业生产率外,Melitz模型揭示了一国企业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来自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当前“新”贸易理论在模型设计和在贸易对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上并不完全相同,如Bernard,Eaton,JensenandKortum(2003)是以Dornbush,Fisher和Samuelson(1977)的连续型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结合不完全竞争和地理来分析国际贸易中异质企业和生产率的关系。但这些研究的主要思想都是一致的,即强调企业异质性对贸易的影响,贸易能导致行业内资源从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向生产率低的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企业生产率决定了企业的出口行为。

如同新贸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贸易理论的消亡,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如果说传统贸易理论能较好解释产业间的贸易行为,新贸易理论则能更好地解释产业内贸易的行为。而当前出现的“新”贸易理论更多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细化。事实上从Melitz“新”贸易理论推导出行业层面的结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中的母国市场效应和更多产品选择下的福利效应完全一致。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考虑了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得出更为丰富的结论。“新”贸易理论不仅解释行业整体生产率,而且解释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率和市场份额的变动机制。“新”贸易理论指出福利的提高不仅来自产品选择的多样性,还来自生产率提高。这些不仅丰富了传统贸易和新贸易理论,也拓宽了我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的分析思路。依据Melitz的贸易对生产率影响的内在机制的思想,除了从技术层面提高生产率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贸易措施来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如增加贸易伙伴国,减少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等。由于贸易带来行业内资源的配置,在分析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同一行业内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时,对自身生产率的判断也是企业在进行国内生产、出口和投资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注释:

①目前国际上对该新理论趋势的一种暂时称谓为“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为与新贸易理论区别,本文称之为“新”贸易理论。

②大量实证发现企业生产率差异是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③这一假设是为了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排除工资差异对厂商选择的影响,使模型完全集中于企业生产率的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基于异质企业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趋势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